古代官职知识点总结(历史小知识古代职官简述)

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革损益,情况复杂只能大致谈谈,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古代官职知识点总结?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古代官职知识点总结(历史小知识古代职官简述)

古代官职知识点总结

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革损益,情况复杂。只能大致谈谈。

先说说中央官制。战国时代,各国都有相、将,分掌文武二柄。赵惠文王以蔺相如为相,以廉颇为将,就是人所熟知的例子。《荀子·王霸》篇说相是“百官之长”。楚国最高长官不称相,称“令尹”,次于令尹的是武官“上柱国”,官号与其他各国不同。

秦代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的中枢机构。丞相禀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监察的职责。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统称为宰相。汉初沿袭秦制,汉武帝以后,丞相地位虽尊,权利却逐渐缩小。例如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理国政,其权势就远在丞相之上。西汉末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大司空是主水土之官,和先前御史大夫的职掌是不同的;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号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之职。但到东汉光武帝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所谓台阁,是指尚书台说的,后世逐渐称为尚书省,(晋称为“都尚书省”,刘宋称为“尚书寺”,一名尚书省)首长称为尚书令,副职称尚书仆射。魏文帝鉴于东汉尚书台的权势太大,把它改为执行机构,另设中书监、中书令为首的中书省,参掌机密。南北朝时,中书省权势日大,又设置以侍中为首的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议国政。

唐代因为太宗曾任尚书令,以后此官不再授人,而以仆射为尚书省之长。同时又认为中书令和侍中的官位太尊贵,亦不轻易授人,常用“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名义掌宰相之职;高宗以后执行宰相职务的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代简称为“同平章事”,以“参知政事”为副相。

宋代中央是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枢密院类似秦代的太尉府,正副首长称枢密使、副使。

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除了宰相,还有宰衡、宰辅等称号,这都不是正式官号,宰相正式定为官号仅在辽代。辽代中枢机构是北、南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明代洪武中,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史称洪武废相。以翰林院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草拟诏谕,称内阁。后来殿阁大学士逐渐参与大政,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名为“阁臣”号为“辅臣”。其首席辅臣有“元辅”、“首辅”之称。清沿明制,到雍正时认为阁臣的权利也过于大了,虽没有废除内阁,但是另立“军机处”。

秦汉时中央的行政长官有: (一)奉常。汉初沿用此称,后来改称为太常,掌宗庙礼仪。 (二)郎中令。汉初沿用此称,后改称为光禄勋,管宫廷侍卫。 (三)尉卫。管宫门禁卫军,汉景帝时曾一度改称为中大夫令。

(四)太仆。管皇帝车马。

(五)廷尉。汉代有时又称为大理,是最高法官。

(六)典客。汉初沿用此称,后来又改称大行令、大鸿胪,管理外国来朝事宜。

(七)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八)治粟内史。汉初沿用此称,后来又称大农令、大司农,管赋税徭役。

(九)少府。管宫廷总务,这在清朝似乎就是“总管内务府”的意思。

以上诸官,后来统称为“九卿”。这里说明一下,后世历代九卿的说法不尽相同;秦汉时与三公合称为三公九卿,唐宋以后也与六部合称六部九卿,到明清时又有大、小九卿的名目。

九卿之外,还有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后来改称“执金吾”;以及掌管宫室营建的“将作少府”,后来改称“将作大匠”。

郎中令(光禄勋)的属官有大夫和郎;大夫掌论议,无常事,唯诏命所使;有太中大夫、中大夫(汉武帝改称光禄大夫),相当于后世散官的性质。郎是皇帝侍卫官的通称,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议郎掌顾问应对,比较特殊;其他诸郎皆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汉武帝时又置期门、羽林作为光禄勋的属官,期门是皇帝出行的侍从,羽林是宿卫之官,都是郎的一类,故有期门郎、羽林郎之称。

另有加官之说,即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汉代加官有侍中、给事中、诸吏等。加侍中就能出入宫禁,成为皇帝的亲信。加给事中则能掌顾问应对。加诸吏就可以对宫廷官员进行监察、弹劾。在后世,侍中成为门下省的长官,给事中成为门下省的属官。此外加官还有中常侍和散骑等。中常侍在禁中侍奉皇帝,东汉以后中常侍改用“宦者”充任;散骑是皇帝的骑从,曹魏时与中常侍合并称为“散骑常侍”,备顾问、掌规谏,后世并入门下省。

后续再谈六部、台谏、文学侍从等。

(本篇摘自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三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