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心理学的心理学效应(兽性是人类天性)

社交心理学:兽性是人类天性,这样做可以有效减少心理负担与消耗

心理学:兽性是人类的天性,想要不被别人欺负,一定要这样做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人类发展史与身体机能进化

兽性,是人类的一种天性。

人类来自野兽,以及野兽般的进化,也是这段进化史中,唯一走到最后并统治地球的佼佼者。从一种3亿多年前漫游在海洋中的史前鲨鱼演化而来的人类(人类起源的一种假说),经历漫长的变迁之后,成为了今天的智人。

作为人属下的,唯一现存物种智人,也就是今天的我们,据称已经到了进化的顶点,再无突破的可能。早前一项发表在《生理学前沿》期刊上的科学研究表明:现代智人已经进化到了自然物种的极限水平,即“人”这个物种在此之后,将再无突破空间,并会开始走下坡路,直至物种灭亡。

听起来极其恐怖,但科学数据又的确体现出了一定的规律和稳定性特征。

社交心理学的心理学效应(兽性是人类天性)(1)

巴黎笛卡尔大学的科学家Jean-FrançoisToussaint,领导着一支多学科研究小组,这支研究小组对超过160项相关科学研究进行了统计意义上的回顾。并对人类自身寿命、人类身体机能发展等随时间推移的变化趋势,作出了总结。

总结显示,整个20世纪上半期,人类整体寿命、体能和身高等特征持续增高。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些本该持续发展的指标都逐渐趋于稳定,几乎没有增长。

Jean-FrançoisToussaint教授称,尽管如今人类在医学和科学上有大幅进步,以上所提及的人体进化特征却没有进一步增加,这表明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即智人这一物种,截至目前已经在身体条件上进化到了极限。

而Jean-FrançoisToussaint教授这种观点的提出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得到了多方论证。

社交心理学的心理学效应(兽性是人类天性)(2)

根据可靠的医疗与体能记录,以及现代社会中各类准确衡量人体表现的指标,都可以看出短期内人体特征的一些趋势,而只要时间跨度达到一个世纪的相关记录,将能够大体上反映出人类进化的总趋势。

我们通常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听闻某运动员破除了某项运动的世界纪录或迄今为止人类达到的最高指标,其实都可能不是一个运动项目的成绩,而是医学与科学共同主导的,通过运动来检测或监测的,一种人体发展进化试验结果。


人类心理发展史进化

在人类身体机能进化史基础上,再来看人类对内在宇宙的探索历史,我们会非常清楚地知道:身体机能的发展,左右和决定着人类心理发展。所以,当我们面对某种心理问题和某些心理现象时,从源头上去看待分支,将会比单一研究分支所能获得的更多。

现代意义上,心理学主要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因此,心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包括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诸多领域,并与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领域——如家庭、教育、个体发育、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产生关联。

社交心理学的心理学效应(兽性是人类天性)(3)

一方面,心理学注重以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另一方面,现代心理学也试图通过个体心理机能与社会行为、自身社会角色、社会动力之间的互动,来解释人的心理和动机。

除此之外,心理学还与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生物学、宗教学等社会学科紧密相关,因为这些学科所探讨的生理或心理作用,深刻影响个体心智。

从这一点上来说,心理学实际上就是与人文和自然学科都有关的驳杂学科,而人类自身的任何心理活动,究其根源都不能从单一角度去解释或界定。

从这一宽广角度看心理学,以及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或特征,我们将更能清晰地了解到人的行为规律,并作出较为宽阔的决策。

社交心理学的心理学效应(兽性是人类天性)(4)

社会心理学:遵循人际关系相处原则,以此减少心理负担与消耗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在社会交往中不被欺负呢?其实很简单——遵循人际交往相处原则,减少自身的心理负担与消耗。

美国人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曾经提出过一个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设,叫做“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意思是,人类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依赖于语言;人的语言结构,决定了某个文化群体成员的行为与思维习惯。


无独有偶,社会学家们也曾鲜明指出过社会中,群体的心理习惯特征。即:

1. 外在社会规范,会逐渐内化于人;

2. 长期生活在某一环境的人,会逐渐养成与环境相互吻合的心态;

3. 维特根斯坦认为:“理解一种人的语言,就是理解一种人的生活方式”。

因此,社会分层不是强制结果,而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逐渐习得的不同生存心态。

在以上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我们能够发现,“想要不被人欺负”这句话本身,显示出三种潜在心理状态和个人经历:1.被欺负过的经验经历之谈;2.强烈的预警、防范心理;3.自以为是的指点心态。

社交心理学的心理学效应(兽性是人类天性)(5)

现代社会中,场景、场所内,均有相应的秩序和规则。进入任何一个场所的人,都必然会被要求遵守其中的规则与秩序,否则就不会被允许进入。

因此,在这样严苛的环境要求之下,身处其中的人,其言谈是谨慎的,是规避了自我真实需求和想法的,是与环境相互匹配的,是具有隐喻性质和特征的。所以,如“想要不被人欺负”这类口语化、演讲主题式语言表达,一般不会出现。

如此表达方式背后所隐含的信息,也将被人一眼洞穿。


为什么是“不被人欺负的人际交往铁律一定要记住”这句话所泄露出的内容,过于直白呢?

人际交往铁律相当于1234条款总结,让人看了就能马上用,是现代社会快餐文化的典型语调和思维。目标受众直指虚浮于事,又想快速练成武林秘籍成为武林盟主的,那一群贪快、求成、懒于在实践中磨砺自身的人群。

社交心理学的心理学效应(兽性是人类天性)(6)

通常流行于大众之中的所谓“人际交往铁律”,往往不外乎中国人的“厚黑学”、“官场学”、“职场经”、“如何对付坏人”、“如何让他人感到舒服满意”等等技巧性内容。而甚少传授志向树立、学问修养、人格尊严、价值观念、原则底线等塑造人的大轮廓基准。

以此为传授要义的人群,与贪多求快压倒他人的人群,是同样社会层级的人群吗?当然不是。

所以,几乎不用细想,这些人际关系铁律是否适合自己,我们已经非常清晰了。

用社会心理学家的话来讲就是:当一个人正好拥有他所在场域里需要的那种习惯和表达方式时,他就会觉得左右逢源非常舒服。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inciarelli A., Salamin H., Polychroniou A., Mohammadi G., Origlia A. (2012) From Nonverbal Cues to Percep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Attractiveness.

第一心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