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论语告诉我们什么(草木知礼仪前言)

在人类诞生的4亿年之前,植物就已经开始在陆地上繁生。

人类驯化植物已有近万年的历史,其间积累了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成果。

然而,植物是在什么时候开始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呢?#人与植物#​

现代考古发现,在内蒙古赤峰市的墓葬中,多数墓葬的底部都发现了桦树皮。

这和《周易·系辞下》中“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的说法一致。

也就是说,最迟在新石器时代,植物就被用在丧葬礼仪之中。

古人谈读书论语告诉我们什么(草木知礼仪前言)(1)

物质基础 与 精神追求

在古代,植物是人们必要的生活物资,同时也是礼仪的重要载体,正如《管子·牧民》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植物为人们提供食物、燃料、纺织品、建筑原料等,让人们果腹有食,寒可附火,布衣芒展(juē)可蔽体,殿堂楼阁稳扎根。

在植物满足温饱的基础上,人们要推动礼仪文化的发展,依然离不开植物提供的食材、礼物、文具、染料、祭品、葬具和清洁物品等。

而在利用植物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赋予植物独特的文化内涵,并通过仪式化的活动来解读礼仪植物对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故此说,礼仪搭建起了植物和文化沟通的桥梁。#文化之美#

古人谈读书论语告诉我们什么(草木知礼仪前言)(2)

那些藏在植物背后的:

礼仪

本书以古代礼仪为纲,以传统文化为本,介绍了大约50种植物的形态、用途、文学意象、节日象征、文化更迭等。

从吉礼(祭祀)、嘉礼(社交)、宾礼(外交)、凶礼(丧葬)洁身、服饰、节日等方面。

谈到古代学士的修身养性、切磋学问、琢磨品德,再说到古时君子的庄重旷达、威誉喧赫和风流雅致,以及其他与植物相关的礼仪细节、有趣故事和文学作品。

古人谈读书论语告诉我们什么(草木知礼仪前言)(3)

情思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场合,礼仪植物可以一物多用,植物文化更是多姿多彩。

比如,红枣不但可以用作祭祀先祖的供品、诸侯聘间的礼物、走亲访友的手信,而且在婚庆文化中,红枣和栗子可以寓意“早立子”。

植物在古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因而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古人谈读书论语告诉我们什么(草木知礼仪前言)(4)

风雅

根据台湾学者潘富俊先生对历代诗词歌赋中出现的植物的统计来看:在历代诗词总集中,含有植物的比例为43.9%~65.4%,其中《诗经》共有153篇出现植物,比例占50.2%。

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传统文化的衍变,很多植物已经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历经沧桑。

有的植物被剥夺了原有的名字,以致后人张冠李戴,误认植物。

比如,我们常用“兰芷之室”来比喻芳草熏陶的高雅环境;

而“蟾官折桂”则用来祝贺学子学有所成,应考得中。

但是,在古代,兰并不是兰花,桂也不是桂花,它们的原型是什么呢?

唐代李白《客中作》曰:“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而白居易在《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中咏:“负气冲星剑,倾心向日葵”。

此处的郁金香和向日葵,也并非今天同名的植物,它们又是什么呢?

答案暂不公布,但可以确定的是,植物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一种重要归属物。

古人谈读书论语告诉我们什么(草木知礼仪前言)(5)

植物的延伸意义可以看作人们心理需求的折射与延伸。

比如花语、果语,其实是其自身属性按照人们的期望而无限延伸。

有的植物虽然在文学作品中生生不息,但是读者已经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了。

比如,描写重阳节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谓尽人皆知。

但是,茱萸究竟是何植物,有何作用,就甚少有人能说出其中的所以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们知道诗人夜泊秦淮,讽今刺史。

我们也知道《玉树后庭花》是著名的乐曲,但却没人追问后庭花是何花草,有何风姿。

但是,我们或许深有同感:一花一世界,草木非无情。柳绿桃红含羞作揖,满园芳草挥手致意,其中蕴含着多少千古的风雅与情思!

正是植物诗意般的文化意蕴,以及人们对花草树木的精神寄托,让我们推开了探索植物世界的大门。

寻找古典文学中的礼仪植物,既是解读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理论结合实际的需要。#我在头条搞创作#​

古人谈读书论语告诉我们什么(草木知礼仪前言)(6)

凭什么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的守护不仅仅是为了金山银山,更是为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草木文化的传承。#现今社会人类生存,是金山银山重要,还是绿水青山重要#​

但是,让人扼腕叹息的是,有的植物因为生态环境的丧失和退化已经受到严重威胁,甚至濒临灭绝。

秦汉以前,梓树广泛分布于中原地带和四川地区。

因为其用途广泛,人们刀斧无情,梓树的数量日益减少,时至今日在国内只有零星的分布。

更令人唏嘘的是,龙潭莕菜(荇菜)在2002年才被正式命名,但是因为鱼苗啃食和鱼塘填平等因素,一度在野外消失殆尽。

生态环境的恶化致使一些礼仪植物从地球上消失,这既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也是传统文化的遗憾。

古人谈读书论语告诉我们什么(草木知礼仪前言)(7)

了解植物文化对理解古典文学作品具有重大的意义。《诗经·硕人》描写女子的美貌,曰“手如柔黄,肤如凝脂”。

“柔黄”其实就是初生的茅针,它又白又嫩,柔软可爱,用来形容少女的纤纤玉指再美不过了。

如果我们连“柔萸”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在读“相见了,执柔茧、幽会处、偎香雪”(北宋·柳永《塞孤》)时,就无法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风雅情致。

反之,只有了解古代学子和植物文化的交织,我们才会在壮志未酬之时,道一句“他日必为攀桂客,目前尚作采芹人”(明·凌漾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

有了人间沧桑,有了悲欢离合,有了无数的爱恨情愁,植物便脱离了生物的范畴,甚至超越了植物学的意义,而成为一个文化和礼仪符号,乃至情感和情绪的表征。

植物为礼仪文化提供了基础,也为古典文学增添了一抹清新的绿色。

假如没有植物,那些委婉的赞美、含蓄的传情、柔腻的情致、高贵的气节,都显得苍白无力。

植物文化的衍变本身就是中国古典文学背后的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有待我们去倾听和解读。

天地之大,草木之微,礼仪深含人类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植物也因此上升到精神层面,和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也许不是人类驯化了植物,而是植物驯化了人类。

古人谈读书论语告诉我们什么(草木知礼仪前言)(8)

心怀敬畏,行有所止

对生命的敬畏:

近代中兴律宗的弘一大师,他的持律守戒精神,堪称典范,令我们常忆、常念。

丰子恺先生在他的《为青年说弘一法师》一文中回忆说:

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籐椅上坐。他先把籐椅轻轻摇动,然后才慢慢坐下去。

起先我不敢问,后来我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

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籐之间,也许有小虫伏著,突然坐下去,要把他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他们走避。”

这是做人至极地表现啊!如果一个人用这样认真至极的精神去做社会事业,何事不成?何功不求?

我们对于宗教上的事,不可拘泥其“事”,但应观察其“理”。

古人谈读书论语告诉我们什么(草木知礼仪前言)(9)

弘一法师

另据佛教著名学者林子青先生《弘一大师年谱》中记载:

1942年,弘一法师在圆寂之前,嘱弟子妙莲法师在他的遗体入龛前用四个小碗承住龛的四脚,然后在碗中注水。

问其何为?曰:用以阻住蚂蚁在遗体入龛后“嗅味走上,致焚化时损害了蚂蚁生命。”

这反映了弘一法师对杀戒遵守到如何细心的程度。

从弘一法师的持戒精神,让我们深刻体察到的已是化为一种德行,一种无处不在的对其他生命的关怀备至了。

彰显了弘一法师对生活最高贵的朴素,对生命最深沉的敬意,对自己最平凡的德行。

这不是我们常说的“老婆心切,菩萨心肠”吗?这真的是人间和谐,众生和乐的生命境界了。

古人谈读书论语告诉我们什么(草木知礼仪前言)(10)

对爱情的敬畏与崇拜:

梵高长得很丑,很穷,但很真诚。梵高一生中没有一个人真心的跟他说过“我爱你”。

梵高一生爱过三个女人。一个是房东太太的女儿,一个是她的表姐,还有一个女人是他请来做模特的妓女。

妓女很同情他,就对他说“其实我很喜欢你”。

梵高听到太开心了,然后像孩子一样问她“你喜欢我什么”?

妓女语塞了,随口说了一句,“我喜欢你的耳朵”。

然后梵高回家就对着镜子,把自己的耳朵割下,经过精心的包装后,怀着赤诚送给了那个妓女。

妓女打开包装后吓了一大跳,是个人应该都会被吓到吧!?

但梵高还是像孩子一样,跟她说:“对不起,我太穷了,我什么也送不起给你。你喜欢我的耳朵,我只能送给你我的耳朵”。

生活中,有几个他为了她愿意伤害自己,或者说愿意为了对方割下自己的肉呢?

小文觉得,梵高先生是真正的圣人啊!

古人谈读书论语告诉我们什么(草木知礼仪前言)(11)

对艺术的仰望与热爱:

《星空》是梵高的杰作,画里有件诡异的事情:树竟然长的比星辰还高,远远的把星辰抛在了身后。

有一个人质问梵高:“你懂艺术吗?你有常识吗?你见过哪一棵树比天空还高,比星星还高……”

而梵高说:“我一直感觉到,用树木去接触星辰,是大地的渴望。”

他接着说:“先生,您不懂没有关系!大地会懂的。”

那个人被他的话深深地折服,不再持有怀疑态度了。

古人谈读书论语告诉我们什么(草木知礼仪前言)(12)

《星空》——梵高

对环境的保护: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又曰:“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大意是: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古人谈读书论语告诉我们什么(草木知礼仪前言)(13)

小结

从古至今,我与我,我与你,我与你们,我与社会,我与自然,我与天地的关系本就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我们人类——站在生物链顶端的拥有思想力的高级动物,英勇顽强而有一颗仁慈之心,潇洒不羁而有一身改革之气。

不管如何,我们都应该尊重生命的主观世界,敬畏动植物的客观存在。

努力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让植物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书写新的精彩故事!

古人谈读书论语告诉我们什么(草木知礼仪前言)(14)

未来几天里,小文将带领大家走进《草木知礼仪》这本书,发掘更多植物与人们生活之间的纽带。敬请期待吧!

如果喜欢小文的文章,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收藏、点赞!#关注我,每天分享优质内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