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战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破釜沉舟一战定江山)

大家好,我是土豆说历史,更多精彩历史请关注土豆说历史!

巨鹿之战简介

巨鹿之战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破釜沉舟一战定江山)(1)

名称:巨鹿之战

地点:巨鹿(现河北平乡西南)

时间: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十二月)秦朝末年

结果:大败秦军,打出了项羽的威风,从此铸就了项羽西楚霸王的威名

交战各方:项羽 秦军(各诸侯义军)

伤亡情况:秦军 全军覆没(义军歼灭王离军,章邯军投降)

章邯剧照

  王离军:王离军为秦军屯驻北部备边御胡的精锐边军。该军为秦军主力军团之一,军事化正规化程度高,最大的特点和长处是剽悍轻锐的骑兵。其战力应强于一般秦军及一般楚军,齐平项羽所部精锐楚军,甚至略强。一般认为,秦北方军规模大概30万,由于有备边任务,不可能悉数南调;且秦楚汉战争期间,北边一直无大的战事,关中稳定,合理的解释便是秦北方军一直都保持着相当数量的规模,防守并震慑匈奴(嬴政扫六合时该军也未南下。由此可见秦军大可敬!宁可亡秦不可亡华夏)。故而,王离统率南下参战的秦北方军不会超过15万,给出一个区间10-15万应大致合理。

巨鹿之战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破釜沉舟一战定江山)(2)

王离剧照

  项羽军:项羽所部为楚军精锐,考虑到其成军时间短于秦主力军、但战术大师项羽对其训练有素这两点,其战力大致在秦主力军和一般军即王离军和章邯军之间。至于兵力,不少文章里说项羽参加巨鹿之战所率楚军为六万,但不详出处。《史记》、《汉书》、《通鉴》似皆未载明项羽参加此战之兵力。《前汉纪》载,“初,宋义与项羽将五万,距秦三将”,如以此记载为基础,加上项羽“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的两万楚军(项羽杀宋义后,楚怀王令其兼统英布与蒲将军军。二将先期渡河所率二万兵卒应即为其本部全军),项羽楚军大概7万。而其以江东八千子弟为核心力量的亲军精锐,应最多不超过3万。

巨鹿之战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破釜沉舟一战定江山)(3)

项羽剧照

  再对赵军及其他诸侯军分析如下:

  巨鹿围城之内的赵军能扛住秦军猛烈攻城数月,估计兵力不下于5万,该军战力也应相当强悍,大致弱于秦军楚军,强于其他诸侯军;除围城内赵王、张耳之赵军,还有另一支赵军,由陈馀率领:《通鉴 卷八》载“陈馀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军巨鹿北”,“数万”,则至少不下于3万。由是知围城内外赵军大约8万。至于各诸侯军,从项羽战后率40万众进逼关中(20万秦降卒已坑杀)推算,则至少有30万之众;该军指挥统属较为松散,战力应也是参战各军中最弱一方。

  故而,该战从“大巨鹿”角度看,秦军总兵力应在40-45万之间,楚、赵及诸侯联军总兵力在45万左右。也就是说,总起来看,参加“大巨鹿”战役的两方,战力秦略强,兵力秦略弱,合“战力 兵力”而比,对战双方力量大致相当(一个惯常的误解是:“诸侯军皆作壁上观”。实则诸侯军参加了对王离军的最后一击,这一击是致命的,譬如后世李自成与吴三桂杀得难分难解之时多尔衮率铁骑杀到,瞬间改变战局。下文详析)!

  ——从总体态势来看,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

  再从“小巨鹿”角度看:王离军10-15万分兵为三:一部继续围城攻城并防赵军突围,一部抢修并防护先前被楚军破毁的甬道(甬道先已被英布蒲将军率军破毁,下文详析),一部与项羽军正面接战。则直接与7万楚军作战的王离军在兵力上并无优势,甚至可以说略占弱势。这从《通鉴》《史记》《汉书》中都记载的“于是(项羽军)至则围王离”之“围”字可以看出。如非项羽集中兵力,造成对“有效”接战的王离军的数量上局部优势,如何能做到“围”之(《孙子兵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可见在孙武子那里,起码要有十倍兵力始能“围之”)?

  由此可知,直接参加“小巨鹿”作战的王离军和项羽军,大概为5万(如前述,王离军最多15万且须一分为三)对7万,王离军的“理论战力”略强于项羽军。类似“大巨鹿”战役的态势,参加“小巨鹿”作战的两方,仍是战力秦略强,兵力秦略弱,合“战力 兵力”而比,对战双方力量仍是大致相当。

  ——从局部态势来看,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搏杀。

  那么,谁能战而胜之呢?

二、从《通鉴》对《史记》中对同一事件相异记载的取弃,“复盘”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破釜沉舟一战定江山)(4)

  先列《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对巨鹿之战(王离军与项羽军作战之“小巨鹿”)的记载:

  《史记 项羽本纪》: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坐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汉书 陈胜项籍传》:

  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人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羽乃悉引兵渡河。已渡,皆湛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视士必死,无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楚已破秦军,羽见诸侯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兵皆属焉。

  《资治通鉴 卷八》: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军。救巨鹿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我们注意到,《史记》与《汉书》关于巨鹿之战的记载基本相同,可以说《汉书》几乎是原封不动照搬了《史记》的记述。但成书于宋代的《资治通鉴》,对于该战的记述却颇有不同于前二书者。所不同者有三,皆关乎战役之关键。我们就以这三个记载有异之处作为切口,以求透辟剖析这次大战:

  其一:何时绝甬道。

  《史记》与《汉书》皆记载,项羽是引兵渡河之后,“与秦军遇,九战,绝甬道,大破之”,是与王离军接战时,同时绝其甬道的。而《通鉴》则载,“(项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陈馀复请兵。”那么,哪一个记载符合历史真相呢?司马迁班固司马光三位史学家都以谨严著称,孰是孰非着实还不好轻断。不过,司马迁在《史记 张耳陈馀列传》中又记述道,“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卒存巨鹿者,楚力也。”《通鉴》的记载与这个记述基本相同。私心推测,可能是司马光看到了司马迁记述前后不一之处,择其更合情理者而用之。司马迁毕竟是一人之力而著史,加以身心困顿伤残(司马光则率领一大班饱学之士,在优渥的学术和生活条件下著史),虽然本意自然是要尽可能谨严,但百密而无一疏实是太难(另外旁逸一句,就以此处为例,司马光能对《史记》记述不同处甄别取弃,班固则是照搬,可见作为史学家,温公究竟高出一筹)。那么,何以说《通鉴》认可《史记 张耳陈馀列传》中之记载更符情理呢?

  如上所析,王离军与项羽军在局部态势上,兵力和战力互有短长,综而合之,“理论上”势均力敌。如果未有英布和蒲将军先期渡河、断绝章邯为王离输送军食的甬道这一情况,也即是王离军无“乏食”之患,则同等战力下,项羽未必敢破釜沉舟放手一搏,即其放手一搏,王离也未见得会军败作虏——绝不要夸大项羽个人的武勇和他破釜沉舟激励士气的作用:冷兵器时代,单个将军的武勇在集体作战里的作用相当有限,远非演义小说中夸张的所谓“一将横刀,六军辟易”。而士气之激励究有何效,要看对手是谁,如果是前秦苻坚的混编大军各怀鬼胎,则有可能以北府兵之精锐一鼓作气将其杀个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但这不是前秦军,这是秦军,精锐的秦军,当时世界上最具战力的军队——“九战”,可见战况是何等激烈,也可见秦军作战之顽强,绝非单凭楚军之勇气士气就可吓阻击破。

  那么,楚军大破秦军之秘密何在呢?难道是运气?

  当然不是。我认为,楚军先锋部队的“绝其甬道,断其军食”,是关键中之关键。

巨鹿之战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破釜沉舟一战定江山)(5)

  军食是军队的命根子。军食一断,军心必乱。秦赵“长平之战”的战役关键转折,便在于白起断赵括粮道,长围久困赵军,赵军绝食四十六日,突围无望,终于全军降秦。周亚夫平七国之乱,也是先断吴军粮道,造成吴军军心动荡,然后乘隙破之。我相信,作为优秀的战役指挥官的项羽,面对易攻难防而又如蛇之七寸的甬道,几乎本能的便要想到去破毁。因此合乎一般军事常理的便是:项羽先期派遣当阳君蒲将军过河断了秦军甬道,造成王离军“乏食”的情势,知其军心必受扰乱,于己有利之战机遂已出现,此其一;其二,在此战机激发诱导下,赵军“陈馀复请兵”,则是已得到赵国赵军方面再次的请援,围城内外的赵军期望与楚军腹背合力破击秦王离军的作战愿望强烈,在王离军乏食后更为强烈,此为有利楚军之战机其二。这两个战机,究其根,都是楚军派先头部队绝秦军甬道创造出来的。

  ——以必胜之志,击将惶之军,战而破之,岂有他哉!

  再有,细究起来,“小巨鹿”一战,有利项羽军而不便王离军的,还至少有四点——这也是我们上文分析战力时,只说王离军“理论上”战力略强于项羽军,究其实,王离军此处其实还有四不便,其实际战力或是不及项羽军的:

 1、舍北方边军轻狡剽悍之长,而做攻击坚城之用,好比拿锋利的宝剑去砸石头,用千里马去载重货,大为折损军力。不厚道的说一句,干这种炮灰的事儿,应该让章邯的刑徒军去啊。怎么用了王离军这个宝贝。项羽军此是以完击损。

  2、北方军南下,长途奔袭,远来疲劳,连续攻城,作战疲劳,兼有伤亡,对比楚军,则如利剑出鞘,新发于硎,乃是生猛无畏的生力军。项羽军此是以逸击劳。

  3、北方边军之长在于远距离奔袭截击,一个字:“轻”。而屯兵城下攻击坚城,背过来被动迎击楚军,已失去了轻狡剽悍的战术特长而不得不与楚军作“笨拙”厮杀。项羽军此是以重击轻。

  4、如上所析王离军虽有10-15万之众,但不得不分兵为三,又要围城攻城又要修守甬道,只能分出三分之一部接战楚军,在局部兵力上显出弱势。项羽军此是以众击寡。

  ——所以,不论谁是项羽,这个楚军主将目下要做的都必须是也只能是:迅疾渡河,以迅猛、剽悍、坚韧的作战风格,如一只铁拳般强力砸向王离军!

巨鹿之战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破釜沉舟一战定江山)(6)

三、历史评价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而项羽破釜沉舟,在各诸侯军龟缩于壁垒中时带头以楚军猛攻秦军,带动诸侯联军歼灭秦将主力,如此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明朝学者茅坤认为巨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在一幅著名的对联(作者待考,一说胡寄垣,一说金正希,一说蒲松龄),将项羽的破釜沉舟与勾践的卧薪尝胆并列,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明笃志的重要性。

  清朝名臣李光地在《榕村语录》评价说:“项羽精采,最是沉船破釜,能断而行,所以成破秦之功。”

  清朝诗人郑板桥有《巨鹿之战》诗称:“千奸万黠藏凶戾,曹操朱温皆称帝。何似英雄骏马与美人,乌江过者皆流涕。”

  清朝学者赵翼评价:“章邯攻赵,项羽破之,被坑者且二十万,其多可知也。”

  民国学者蔡东藩认为巨鹿之战是秦朝历史上第一大决战,是秦亡楚兴的关键,评价说:“项羽之救巨鹿,为秦史上第一大战,秦楚兴亡之关键,实本于此。盖章邯为秦之骁将,邯不败,即秦不亡。且山东各国,无敢敌邯,独羽以破釜沉舟之决心,与拔山扛鼎之大力,一往直前,九战皆胜,虏王离,杀苏角,焚涉间,卒使能征善战之章邯,一蹶不振,何其勇也!然使秦无赵高之奸佞,二世之昏愚,则邯犹不至降楚,或尚能反攻为守,亦未可知。天意已嫉秦久矣,故特使赵高以乱其中,复生项羽以挠其外,章邯一去而秦无人,安得不亡!谁谓冥冥中无主宰乎?”

巨鹿之战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破釜沉舟一战定江山)(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