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一小步可以成为我们的一大步(一小步一小步抵达终点)

有一件小事,不难做,但需要耗时差不多一年从什么时候开始记不太清了,现在想来大概是旧历的年前年后吧从那时开始,将整个过程分为两段,头一段完成一半左右,也可能是多一半,然后剩下的部分看情况,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你的一小步可以成为我们的一大步?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你的一小步可以成为我们的一大步(一小步一小步抵达终点)

你的一小步可以成为我们的一大步

有一件小事,不难做,但需要耗时差不多一年。从什么时候开始记不太清了,现在想来大概是旧历的年前年后吧。从那时开始,将整个过程分为两段,头一段完成一半左右,也可能是多一半,然后剩下的部分看情况。

就像是走远路,这件小事因为需要时间比较长,所以一眼望不到终点。开始步子比较稳,一天一天地往下走。走了一段有点嫌慢就适当快了点脚步,后来就是一直以这样的速度往前走。

离开起点容易,中间的过程往往是望着远远的前方,希望早日望见终点。记得早些年听过一个故事,说一个人要抵达一个远方的目标,而他又无法确定自己离目标有多远,只有突然抵达的那一刻,他才能知道他到了,在这之前除了靠内心的坚持,靠体力的坚持,其他没有任何凭借。还有一个规则,这个规则的准确内容我忘了,大致意思是在抵达目标之前他有一个事不能做。

目标远,持续时间长,少有参照,这些是那个故事的当事人在将要抵达目标的时候还是冲破了规则,而没有坚持到按着规则到底。

说到这里,我想到“屈指可数”这个词。10、9、8、7……只有数量足够少的时候才能屈指去数,数目多了的时候一般不会用屈指的方式去数的。

在我完成的这件小事上,一开始我是清楚这件事是要多长时间的。第一阶段时间长,第二段时间稍微短,可是因为它们都还算一个不太短的时间,所以在第一段差不多中途的时候就开始数了——过一段数一数,过一段再数一数,一直到屈指可数,一直到5,4,3,2,1。

第二阶段从11月中起,中间也是数了几回,到了后来是数的次数更多,一直到最后能看清一个一个清晰的日子,也跟上次一样过了10、9、8、7了。

前些年看过一次中国登山队登珠峰的直播,好像是从大本营开始冲顶。大本营之前的经历还没有计算在内。如今,直播时见到的情节已经淡忘,只是越接近顶峰的时候对登山队员的体力和耐力要求越高。高寒缺氧的环境下哪怕是平缓的山地,往前迈一步也比平地困难不知多少。

我的朋友们中有高原地区的,也有更多平缓地区的。高原地区的不用说,他们对山的高有一种天生的适应。平缓地区的朋友们里我曾见有一位去过川藏地区海拔四五千米的地方,所以至今还记得。

我不知道自己去了高寒地带是不是承受得了,只在现实中可去的一两处不高的山上上下过几回。

自然的峰峦不可轻易碰,人文的峰峦也碰不得。登高与行远相近,但比起行远,登高更难。

这件持续近一年的小事就要结束了,这事完成后尽量不安排长时间坚持的事,比如眼前余华的《活着》,头脑一热就拿过来翻,翻了半天可能就看见几个“坐”字:

134页:“后来,我们又一起坐在了树阴里。”

135页:“医生点点头,在床边坐下来。”

46页:“凤霞坐在田埂上看着我干活。”

49页:“凤霞坐在门口的地上。”

还有很多的“坐”,把这些“坐”一个个地扫过,就像是走过了一段路,就像是往不高的山上迈了一小步。

早上见笙歌拂衣的一段朋友圈感觉挺好,其中华南师大石牌校区,还以为是暨南大学石牌校区呢!就以笙歌拂衣的话收尾吧:

“在华南师范大学的石牌校区和大学城区讲红楼梦八九次,师生的反馈让我感到生活的意义。小说不是一堆文字,也不是一堆思想的总结,也不是历史,不是作者的声名,而是跟古人的连接,是读者和作者心灵的对话,也是读者和自己生活的连接,是过去,也是现在,也是未来。如果说宝玉是以闺阁为本,那么作为读者来说,则要是以人为本:体贴人物,体贴写作,体贴作者,当然也要体贴自己,体贴自己的生活。”

对了,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上面……”也许是这样,不敢肯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