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英的故事(老剃头郭红英)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郭红英的故事(老剃头郭红英)(1)

陪父亲去剃头。他只认西文桥的荣康师傅,说只有他的手艺还是老剃头。相对于后来崛起的美容美发店而言,七十岁的父亲说不仅价格贵,剃得又不对路,胡乱撸一把。一辈人烙在身上的时代印记根深蒂固,像是融进血液里的某种物质,已是身体的一部分,看似蛰伏着不动声色,其实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地散发着气息。

来到洛东西文桥,有一个很小的店面,上面只简单地写着“荣康理发”四个字。推门进去,父亲说一声“剃头喽”,随即在一把椅子上坐定。荣康师傅六十出头,手脚灵敏,拿起围裙在父亲的脖子下掖好,左手一把梳子,右手打开电动剃刀就开始了。自下而上,先剃后脑勺再到耳朵两边,最后是头顶。剃刀嗡嗡嗡地响着,他一边与父亲聊天,一边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剃完洗头,再用刮刀修剪一下。接下来才是考验师傅手艺的时候,刮胡子和修面,这也是父亲一定要来这里的原因。椅子摇下,父亲找个舒适的角度躺倒,一条热毛巾马上敷在下巴上,让胡子柔软下来。

甫定,他开始修面,从面颊到额头,甚至是耳朵轮廓、眼皮,角角落落都刮到了。父亲躺着,一边惬意地享受,一边说,现在那些新剃头怎么会做这种,等下剪鼻毛这种事体更是不用想了。荣康师傅提醒说,现在要刮胡子了,不要说话,免得刮破。

荣康师傅师从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原是江苏丹阳人,从小失怙,14 岁跟随乡亲到盛泽做学徒工。剃头手艺学成后到新塍谋生,一度在朱家桥理发店工作。后来,来到了洛东乡西文桥,当时的村长看到他有这门手艺,于是叫他在桥边开了个理发店。当时乡村交通不便,那时的剃头师傅都是走街串巷四处游走,荣康师傅的父亲背着工具箱走遍了乡里的旮旮旯旯。

剃头挑子一头热。老底子的剃头师傅确实是带着一个炉子,始终会燃着,供应热水。父亲说,这样的剃头师傅他小时候只碰到过一回,操着绍兴人口音,也不知打哪里来,挑着担子居然来到田间地头寻生意。

一般的剃头师傅在兜揽生意时不是靠嘴巴喊,而是手里都有个“唤头”的特殊工具,是个全长一尺多点类似镊子的金属物件,一头的铁烧成一个把儿,另一头两根铁微张,用一个小铁棒在“镊子”中间的缝隙里向上挑,发出响亮的“嗡嗡”声。

那声音飘飘袅袅,带着金属的质地极具穿透力,一听到这个声音,小孩子都跑出来去凑热闹。记得那时村里经常来的有个叫“小麻子”的剃头师傅,矮墩墩胖乎乎,见到谁都笑嘻嘻。要剃头的村人渐渐聚拢来,尤其是在过年前,生意还是很闹猛的。不管是不是风俗,迎新就要从头到脚收拾干净,因而男性老少皆剃。

打开剃头箱,一把手动推子,几把剃刀,抖出一条围裙,一条鐾刀布。剃着剃着,聊着聊着,夕阳落下去了,光线渐渐暗了,晚饭时间到。不知谁家端来一碗饭,上面还铺着一块红烧肉,小麻子开心地接过去。说起这些,荣康师傅有些遗憾,有了电动的推子,那些老底子的手动工具就淘汰了。

说起那剃刀,他以前每天清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磨刀。他拿出一块长条形的石头说,就留下这么一块羊肝石,现在都用刀片了,替换起来方便,且更锋利。至于鐾刀布,以前几乎是剃头匠的招牌,但是这布容易脏,要是现在还挂一块,卫生检查铁定是不合格。

他指了指我父亲躺的那把椅子,是他的父亲传给他的,据说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我上前细细看,通身铁器,前面还刻着几个字,看不真切。父亲刮好胡子下来,说这椅子躺着最舒服,现在新式的皮椅子及不上。他摸摸自己下巴连连说刮得干净,到底还是老剃头好。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