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边境蚊子(闲话平望的蚊子)

9月13日,对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开展全面消灭蚊子的建议》,国家卫健委给予了公开答复。“蚊子”,这一最贴近人类身边的野生动物,再次成了网友的议论热点。

夏天的边境蚊子(闲话平望的蚊子)(1)

南宋 佚名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与蚊子做斗争。每到夏天,从用巴掌到烧艾草,从纱帐、蒲扇到灭蚊药,灭蚊的大小“战役”四处打响。好在20世纪,发明了DDT、速灭菊醋等灭蚊药,以及遗传灭蚊、生物灭蚊等方法,人们少受不少蚊虫之苦。而在古代,古人却没有这么幸运了。而其中,尤以苏州平望这个地方的人最为蚊子所苦。因为这里蚊子的美名可以说驰誉全国。

1170年,陆游从老家出发,远赴四川做官。途经苏州平望,就感觉蚊虫较多,如同有刺的蜂和蝎子一类的毒虫那样令人生畏(“蚊虫如蜂虿可畏”。见《岸边战马、平望蚊子、枫桥钟声……陆游的苏州印象》)。

平望蚊子之毒辣,其实早在唐代就很有名,唐诗人吴融曾写过《平望蚊子》:

天下有蚊子,候夜噆人肤。

平望有蚊子,白昼来相屠。

不避风与雨,群飞出菰蒲。

扰扰蔽天黑,雷然随舢舻。

利嘴入人肉,微形红且濡……

别的地方的蚊虫是叮人,吴融笔下,平望的蚊子是来“屠”人,而且风雨无阻。

到了明代,平望蚊子依然毒辣如斯。明人周永年不信,他说:

尝读吴融诗,疑其或作恶。

蚊阵何处无,独云平望路。

蚊子哪儿都有,为什么独独说平望这边的蚊子呢?当他亲身体验后,终于知道吴融所言非虚:

今夕一宿此,始知真足怖。

他描述被蚊子吸食过程,说:

一身为射的,众喙自奔赴。

我血饫尔腹,幸不受刀锯。

明亡入清,清人翁敏慧也为平望蚊子做了一首诗,但他写的却是《平望无蚊子》:

壬辰季夏初,天气殊炎热。纳凉坐詹前,挥扇不能歇。

差喜无蚊子,不假帷帐设。转展难成寐,忽然忆前哲。

昔读吴融诗,平望蚊成窟。帷帐不能蔽,利嘴甘人血。

复有周永年,作诗踵其说。读之疑信参,此言非妄发。

那么,为什么前人会说平望蚊子凶残,而现在却又没有蚊子了呢?翁敏慧分析说:

平望在前朝,有水皆蒲泽。芦苇复丛生,蚊子为巢穴。

后来居民蕃,市廛相比栉。蒲芦尽斩乂,不使复萌蘖。

蚊子无藏身,种类皆屏迹。

在序中,他也写到:余前读唐吴融平望蚊子诗,甚言蚊之害人,而明周永年亦极言之。大约未成市廛时,诚有之也,今则绝无而仅有,可为平望解嘲……

学者包伟民就说,从这首诗可以看到,平望蚊子盛衰轨迹:唐代至明代,平望水乡是蚊子的天下,蒲泽芦苇是蚊子的巢穴。到了清代,随着农村小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迅速发达,芦苇斩尽,商家店铺林立,蚊子没了藏身之地,近乎绝迹。平望蚊子盛衰史,庶几折射出平望市镇的发展历程。

校对 王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