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瞒报肺结核(校园肺结核风波)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实习生 左智越

早晚各服一次中草药、输液、口服三种抗结核药物……在徐州市传染病医院内,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2018届软件1班吴兰(化名)正在接受肺结核相关治疗。头痛、恶心等药物过敏反应成为她每晚的“噩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出现类似情况的学生共有43名,他们大多是该校2018届软件1班、2班学生。这些同学的CT检查结果均显示胸部影像异常,“疑似感染肺结核”。

79人的班级仅剩33人正常上课

官网显示,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独立学院,目前有泉山和潘安湖两个校区,现有在校生9900余名。

国庆假期结束后,吴兰身边的室友、同学相继确诊患有肺结核,这让她感到非常惊慌。此后,她开始佩戴口罩,远离人群密集地。10月10日,学校通知吴兰等学生进行CT检查。4天后,学校官方微博发布通报称,2019年8月21日至2020年10月12日期间,科文学院潘安湖校区陆续发现在校学生肺结核病例22例。目前,22例患者已休学进行规范性治疗。

通报称,今年9月初学生返校后,潘安湖校区全体师生及后勤人员进行了结核菌素试验筛查和胸片检查。10月10日至11日,对前期检查中结核菌素筛查试验(PDD试验)强阳性及重点班级的师生又进行了CT筛查,CT筛查后共发现43名学生胸部CT影像异常。目前,这43名学生被单独隔离进行医学观察。

有媒体报道称,该校18届软件1班一共有79名学生,如今在校正常上课的仅有33人。该说法也得到吴兰证实。吴兰与其三位室友均在此次疑似人员名单中。她们前后都进入了该院治疗,目前仅有一人出院。

“心里很郁闷,难以接受这个结果。”刚到医院时,吴兰与几位同学拒绝服药,抱着被子痛哭。他们希望医院可以出具明确诊断书,而不只是给出疑似说法。

除了服药后的副作用,吴兰与同病房的三位同学均表示没有发热、咳嗽等肺结核临床症状。问及康复出院的时间,吴兰的主治医生告诉她,每个人存在个体差异,并无准确时间。一位护士向吴兰透露,“完全康复大约需要一年时间。”

吴兰称,她从来没有拿到过前两轮筛查的结果。她清晰地记得,在第一次进行PDD试验后,手腕上鼓起了肿块。现在,她才明白那就是PDD皮试结果“强阳性”的表现。

进入医院后,她才得知此前检查结果均为阳性。“从来没有老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告诉过我这样的情况。”吴兰认为,如果早点知道情况,就可以尽早接受治疗。

多位大学生曾向学校建议对这些皮试呈强阳性、 CT无明显异常的同学进行血检。直至今日,这样的建议也未得到学校回复。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也曾多次拨打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官网电话核实情况,均无人接听。

学生为何拒绝预防性服药

皮试后,吴兰的同学李静(化名)也发现手臂上有明显肿块。国庆假期前,学校通知李静等人在阶梯教室开会,告知他们在9月10日进行的PDD试验结果为阳性或强阳性。学校建议这类学生开始服药,并签署自愿服药协议书。

李静回忆,考虑到病情并没有确诊、贸然服药可能导致身体出现问题等原因,李静与在场的将近100位学生无一人签署协议书。

李静十分担心自己的病情。10月4日,她在好友吴兰的陪同下前往徐州市中医院进行CT检查。医生通知她,已被确诊为肺结核。确诊后,李静接受了常规治疗。因药物过敏,她出现了皮疹、头痛等过敏症状,医生随即将她的药量减为每天一次。

李静的同班同学王凯(化名)参与了学校组织的4轮筛查。他的PDD试验与胸透均显示正常,但是在10月11日的CT检测中却发现肺部有阴影,疑似感染肺结核。由于前4轮筛查均显示正常,王凯已不太相信学校的检测能力。10月15号中午,他返乡治疗。

王凯回忆,软件一班的男生宿舍大多分布在学校D1宿舍楼。他所在宿舍除1人健康外,其余均被感染,剩余两名同学现在徐州市传染病医院接受治疗。

据了解,大筛查中还发现了多名PPD阳性和强阳性者,这些学生的胸部X线片均未见异常。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2017版)》,对筛查中发现的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且排除活动性肺结核,但PPD强阳性的密切接触者,在知情、自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预防性服药干预。

对此,学校多次劝导符合上述条件的强阳性者进行预防性服药。10月14日,在43名疑似感染肺结核的同学入院后,软件1班的班主任再次建议检测结果显示强阳性、CT却无明显异常的同学服用相关预防性药品。至此,上述同学大部分开始佩戴口罩、自愿服药。

“不少学生抱着侥幸心理,加之担心有副作用,往往不服用预防性药物,这也是校园肺结核防治的一大难点。”徐州市贾汪区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也导致预防性服药依从性不高,增加了患病、感染风险。“若不服用预防性药物,结核菌素试验检测为强阳性的人群中,大概10%的人有发病风险。”

江苏某高校一位疾控预防专家认为,这43名同学应在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进行隔离。出院后,这些同学也应休学,进行居家隔离,待完全康复后再重回学校上课。另外,对于皮试结果显示阳性或强阳性、CT结果无明显异样的同学也应进行隔离。

该专家表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为这些同学配备专门的老师、宿舍、食堂。待检测结果转成阴性后,这些学生方可回归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中。

为何溯源那么难

采访中,多位被传染的学生表示,在此次事件中,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并不是该校肺结核暴发的第一批受害者。

据报道,早在2018年刚入学时,软件1班就有一位女生因患有肺结核休学。此后每一学期,陆续有学生因患肺结核、胸膜炎、肺积水等肺部疾病选择休学治疗。吴兰说,这些情况并未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

当地政府回应媒体时称:在贾汪区疾控中心的业务员指导下,(该校)于2019年9月16日、2019年11月22日,2019年12月16日、2020年9月10日分别对相关密切接触者共9614人次进行了4轮筛查,共诊断病例22例。诊断后患者均办理休学手续回家庭所在专科医院治疗。到目前为止,其中7例经过规范治疗达到复学标准后返校上课;15例仍未复学,学院将密切跟踪关注其治疗情况。

实际上,学校组织的筛查(只包含PPD皮试和胸片检查)准确度不高,很多因肺结核休学的同学胸片都是正常的,可做CT检查结果却有问题。一些皮试阳性或强阳性的同学查完还在照常上课。

上述疾控专家表示,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传染病防治法中法定乙类传染病。高校之所以成为肺结核病的“温床”,可能是由于人群密集、宿舍内学生频繁接触、年轻人经常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等多种原因导致。此外,肺结核潜伏期较长,加之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发生交叉感染可能性较大。

该专家认为,对于肺结核的溯源存在一定难度。一方面,首发患者并不一定是传染源。另一方面,结核病潜伏期长,一般要一两年。

“应改进筛查手段,提高筛查准确性。”该专家说,处置校园结核病疫情,在关注溯源的同时,更应聚焦现有筛查手段的转变和提升,从而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一般来说,校园结核病筛查是常规新生入学体检的一项,以及在发现确诊病例后对密接者进行筛查。《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2017版)》规定,高校新生入学,采用可疑症状筛查和胸部X线片检查,重点地区和重点学校也可同时开展PPD试验;对于15岁及以上的密切接触者,则必须同时进行症状筛查、PPD试验和胸部X线片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感染者和肺结核患者。

该专家还建议,学校与疾控部门应仔细检查传染源,逐一排查这43名学生的接触史,防止此类事件继续发生。其他高校也应定期对师生进行相关筛查,并向学生积极宣传肺结核相关防制知识,帮助学生养成室内多通风、避免熬夜、加强锻炼等良好生活习惯。

如今,科文学院俨然成为一座“堡垒”:没有校方批准,任何学生都不准离开学校,一些前来接孩子回家的家长也被挡在校门外。

“封校”真的安全吗?吴兰心里充满疑问,她的担心还不止于此,到底要休学多久、在医院证明无传染性后能否复课、之后在校园内是否会遭到歧视等问题都萦绕在心头。目前,这些都没有答案。

学校瞒报肺结核(校园肺结核风波)(1)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