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74回讲了什么 西游记里的这一回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说过,《西游记》其实是一部哲理小说。第一回,它借悟空西游学道来讲述修心得解脱的理论;第二十七回,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又说明性、心和情三者的离合对修行所带来的影响,《西游记》的作者惯用寓言的手法来讲述哲理,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大多只能知晓故事的表面,而要想深入领会其中的哲学内核,非得详细分析一番不可。

比如唐僧四众及白龙马组成一个五行阵,悟空属火象征心,唐僧属金是法性,八戒属木多情欲,沙僧为土才质厚重,白龙马属水名“意马”。修行者要定心知性,不着相,不陷于迷等等。

今天我们取第六十四回来做个示例,讲讲究竟要怎样才能读懂《西游记》。

西游记第74回讲了什么 西游记里的这一回(1)

《西游记》古画

离开祭赛国到达荆棘岭

《西游记》第六十四回的回目叫《荆棘岭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谈诗》,从回目可以看出,这一回的主角是两个人,一个是猪八戒,另一个是唐僧。而我们已经说过,在《西游记》里,唐僧是一个修行者,猪八戒代表了他的“情”,所以本回其实讲的还是唐僧的修行过程

故事接续在祭赛国除掉九头虫夺回宝塔舍利子后的内容,写唐僧师徒倒换公牒,离开祭赛国。先是国王送了二十里,然后伏龙寺的僧人又送了五六十里,这些僧人希望能够跟唐僧去西天取经,不肯回国。孙悟空明白他们修行之心不坚,只是偶遇名师才打算学道,所以不肯收容他们,弄了个手段把众僧阻住。众生没法,只好说:“有恩有义的老爷,我等无缘,不肯度我也!”这说明修行者不能偶遇一有道之士,便闻风妄想,渴慕出家,欲成仙作佛,这样的修行并不是真正的修行,最终也难成正果

师徒四众离了祭赛国,一路西去,“又早冬残春至”,点明春季来临,木性旺盛,为“木母”猪八戒张本,也为后文的木精们伏笔。正当他们走着时,忽然看到了一条长岭,“虽是有道路的痕迹,左右却都是荆刺棘针”,这隐喻的是修行达到的新状态。修行者往西天求佛,虽然能够看到道路,知道求佛的方向,可是却遇到了荆棘阻碍,寸步难行。而且这荆棘一望无际,有千里之遥,足见艰难。因此唐僧对悟空说:“路痕在下,荆棘在上,只除是蛇虫伏地而游,方可去了。若你们走,腰也难伸,教我如何乘马?”不能乘马正是修行者意怠的表现,意是心之所之,意志懈怠了,修行过程也就会放缓。

这时候八戒就出来了,他说:“等我使出钯柴手来,把钉钯分开荆棘,莫说乘马,就抬轿也包你过去。”八戒素来懒散,此时却突然勤奋起来,是作者在劝勉修行者遇到困难也要励志前行,故文中有诗云:“为人谁不遭荆棘,那见西方荆棘长!”虽然意志(白龙马)畏惧荆棘而懈怠了下来,但求佛的欲望(猪八戒)仍然强烈,而这个欲望就是得以度过荆棘的办法。所以三藏问八戒:“这般怎生得度?”八戒笑道:“要得度,还依我。”

“荆棘岭悟能努力”的含义

话说刚完,猪八戒便念个咒语,把身躯和钉耙变大起来,在前面筑平荆棘,为唐僧开路。师徒就这样一连走了一日,约莫百十里,快到天晚的时候,来到了一个空阔之处。这地方作者的隐喻德绝妙,谁也没想到在茫茫荆棘海中,居然还有一个空阔处,而这个空阔处正是代表了修行又来到了新阶段,已经渡完一般的困难了。

西游记第74回讲了什么 西游记里的这一回(2)

荆棘岭悟能努力

果然,在空阔处那有一通石碣,上面写着三个大字——“荆棘岭”,下面还有两行十四个小字,写道:“荆棘蓬攀八百里,古来有路少人行”。这句话大有深意,它讲的是修行有通往正果的道路,但世人畏于荆棘遮路,不敢行走,所以只能是“有路少人行”了。

猪八戒看完后,笑着说:“等我老猪与他添上两句:自今八戒能开破,直透西方路尽平!”这句说明要想修成正果,应当持守“五荤三厌”、八种戒律,一心向佛,逢山开路,不畏荆棘,努力进取。而不能意志怠慢,徘徊不进。正是回目“荆棘岭悟能努力”的真意。

心魔又生,唐僧被虏

第十三回,唐僧离开长安去取经前曾对弟子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说明西天路上的妖魔,其实都是由心而生的,本回自然也不例外。

猪八戒扫荡荆棘带领大家来到中央的空阔处,说明修行者已经摆脱了世俗的荆棘,挣脱俗务的束缚,进入到内心的荆棘之境。这时难免又会重新懈怠,不肯继续向前,所以“三藏欣然下马道:‘徒弟啊,累了你也!我们就在此住过了今宵,待明日天光再走。’”这说明心魔已经来了,还好努力的劲头尚在,所以没有立即停止修行。因此八戒道:“师父莫住,趁此天色晴明,我等有兴,连夜搂开路走他娘!”“那长老只得相从。”这里的“只得”正好说明唐僧作为修行者,他已经无心前行,而是想停下来休息,这样又会走向迷途。

之后,“八戒上前努力,师徒们人不住手,马不停蹄,又行了一日一夜,却又天色晚矣。”此时已彻底挣脱世俗,来到了松风竹韵、中空之妙地,所以又有一段空地出现,中间是一座古庙。走出荆棘后,脱离了世俗烦扰而来到清净之地,这种隐居适意的心境,不能不让修行者流连,并误以为已经完全走出了荆棘。因此下面的诗句说到:“鸡犬不通人迹少,闲花野蔓绕墙头。”真是安乐和合的境界了。

西游记第74回讲了什么 西游记里的这一回(3)

又到一空地

孙悟空是修行者之心,这时候看到“松柏凝青,桃梅斗丽”的景色,已经察觉其中的固执不通、争胜失实的隐患,所以对大家说:“此地少吉多凶,不宜久坐。”沙僧却才质愚钝,看不出端倪,反说:“师兄差疑了。”于是唐僧的心魔已生,果然来了一阵阴风,庙后转出一个老者跟着一个鬼使。先假意献饭,被识破后就直接把三藏虏走。

可见,修行至于摆脱世路之荆棘后,道路之荆棘才刚刚开始,反而更加险恶,不容懈怠,一旦动念,便会心魔生起,误入迷途。

唐僧与“四操”论禅说诗

世路之荆棘多来自世俗的迷惑,而道路之荆棘则是出自修行者对道理、佛理的认识偏差,其中隐士修行就是一种大偏差。

唐僧被老者虏到一座“烟霞石屋”前,“烟霞”二字已经点名唐僧误入迷津了。老者自言叫十八公,“十” “八” “公”正好是“松”字,正是松树妖所化。接着柏树精孤直公桧树精凌空子竹精拂云叟都出来相见,四者代表正是隐士。松树清高飘逸、潇洒自如,爱讲道书;柏树自诩孤高自豪、修身耐老,远离尘俗;桧树追求长生不老,欲近仙乡;竹子风流洒脱,只与仙游。隐士们自认为自己的哲学已经近于正果,所以邀请唐僧来论禅,欲同化其心。

他们得知唐僧出娘胎即从佛教后,就问他修道的方法,于是唐僧告诉隐士们说:“禅者静也,法者度也。静中之度,非悟不成。悟者,洗心涤虑,脱俗离尘是也。”这就是唐僧西天求道的基本方法,用“悟”来明觉,脱离尘俗,避免陷入迷途。想要扫除六根六识,破除诸相,归根到底还是在因缘所许和意志坚定,所谓因缘首先就是要生而为人、且生于中土,然后能够逢遇正法,这样才有修行的机会,其次就是意志坚定,所以说:“有缘有志方能悟。”

西游记第74回讲了什么 西游记里的这一回(4)

木仙庵三藏谈诗

听完此论,隐士们却提出了另一套不同的方法,先说:“我等之玄,又大不同也。”接着说:“道也者,本安中国,反来求证西方。空费了草鞋,不知寻个什么?”又道:“忘本参禅,妄求佛果,都似我荆棘岭葛藤谜语,萝蓏浑言。”是想引唐僧脱离西天,复归东土,半途而废。

接着众妖又与唐僧联诗作对,所吟诵的都是以避世离俗为清高、言之无物的句子,总归是欲乱唐僧心性,引其入隐居高世的迷途。结果唐僧不为所动,说夜已深,想要回去。四老见他想走,于是又百般挽留。接着请来了杏树仙女,杏妖看完唐僧与四老的诗句后,也写了一首温存又香艳的诗,“句内含春意”,不过是想用女色来引诱唐僧,唐僧不敢答应。四老强行撮合,唐僧大怒,指责说:“汝等皆是一类邪物,这般诱我!”说明唐僧最终还是依靠意志坚定克服了心魔,与外道分道扬镳。

西游记第74回讲了什么 西游记里的这一回(5)

人生光景,能有几何?

走出迷津

唐僧正与众妖纠缠,此事,三徒弟与白龙马“一夜不曾住脚,穿荆度棘,东寻西找,却好半云半雾的,过了八百里荆棘岭西下”终于走出迷津,找到了唐僧。唐僧极呼:“悟空,我在这里哩。快来救我!快来救我!”于是众妖也就全部隐退、心魔消散。

师徒四众看到原来谈诗的地方叫做“木仙庵”,除了松、柏、桧、竹、杏之外,另有枫、桂与梅,共计八株,对应八戒。因此,在悟了以后,便由八戒来连拱带筑,推到众树。起初唐僧尚心存不忍,劝八戒不要除根。但代表心的悟空十分坚定,劝道:“恐日后成了大怪,害人不浅野。”于是八戒才索性把所有的树都推倒。隐喻着修行之人要坚守八戒,扫除荆棘,不外外道所惑,如此才能走向西天之路,修成正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