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明朝第一才子杨慎)

综述

《临江仙》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词,它朗朗上口,言简意赅,短短几句话既可反应人生经历,也可体现出历史大势。

杨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明朝第一才子杨慎)(1)

这首词的作者也很不简单,他从小学识广博,年纪轻轻便荣获状元,但他的仕途却远没有他求学时的一帆风顺;他的生活如同颜回一般,虽然周遭的物质条件十分落后,但却依然以学习为乐趣;他就是明朝第一大才子:杨慎。

杨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明朝第一才子杨慎)(2)

文曲星下凡

杨慎的一生在文学方面可谓是成绩斐然。他是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之子杨延和的儿子,成长在这富有书香气息的家庭,他七岁便可流利背诵古诗,十一岁时便可创作近体诗。

杨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明朝第一才子杨慎)(3)

他曾模拟贾谊的《过秦论》,议论秦朝一统天下与迅速灭亡的惨痛教训,与贾谊的诸多观点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其祖父杨春在阅读后十分高兴,把杨慎称之为杨家的贾谊。

杨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明朝第一才子杨慎)(4)

正德二年,杨慎参加四川乡试,四川提学刘丙阅览杨慎的考卷,把他比作像苏轼一样的人才,九月发榜时,杨慎不出意外的成为乡试第一名,为他的仕途向前迈出一大步。

杨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明朝第一才子杨慎)(5)

后来,杨慎在24岁时便参加殿试,成为殿试第一名,也就是所谓的状元,这充分证明了他的学识和学问十分的渊博,我们不知道他当时是有着“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亦或是对于自己未来人生的美好憧憬。

杨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明朝第一才子杨慎)(6)

嘉靖二年,杨慎参加纂修《武宗实录》,主编对他的定稿十分赞赏,达到了“尽付稿草,俾削定“的地步;而在朝堂上,杨慎在与皇帝和群臣对话时也常常对答如流,没有什么差错,凭借自己的学识非常优秀的胜任了翰林院的职位。

杨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明朝第一才子杨慎)(7)

据统计,杨慎一生存诗约2300首,诗风变化多样,内容涉猎广泛;他的《词品》六卷是明代篇幅最大的一部词话,是研究中国词学史的一部重要著作;除此之外,他还涉及到散曲、散文、书法等多个领域,可以说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全才。

杨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明朝第一才子杨慎)(8)

才子的个人“爱好”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不怎么光彩的小癖好,大明第一才子杨慎无出其右,他的癖好将他的放荡不羁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样也让我们了解到这个人独一无二的处世风格。

杨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明朝第一才子杨慎)(9)

在翰林院任职期间,杨慎经常脱下官服,同官宦子弟们一同饮酒作乐、弹琴起舞,晚上则在青楼通宵达旦;被流放云南后,更是变成了“女装大佬“,他脸上涂脂抹粉,头上插着鲜花,梳着女性发型,被时人称之为”另类“。

杨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明朝第一才子杨慎)(10)

明代著名画家陈洪绶的名画《杨升庵簪花图》记录了杨慎当时的姿态:杨慎醉酒后步履蹒跚,脸上涂着白粉,头上插着鲜花,身后跟着两名女伎,在大街上招摇过市的场景。

杨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明朝第一才子杨慎)(11)

这种行为和杨慎“才子“的身份看上去十分相悖,人们难以想象一位文学大家竟然会做出如此荒唐之事,但在我看来,这异样的行为恰好让我们看到杨慎这个人最真实的一面,让我们感受到他也是和我们一样,是一位具有真实情感的人。

杨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明朝第一才子杨慎)(12)

坎坷的仕途

杨慎24岁中状元举世瞩目,然而却在37岁时被流放到云南,长达三十余载,最终病逝于云南,本应前途光明的年轻状元,究竟在这十三年中经历了什么导致他落得如此下场呢?

杨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明朝第一才子杨慎)(13)

正德年间,明武宗不理朝政,四处游山玩水,杨慎认为这种行为不符合皇帝的身份,在正德十二年呈上奏章《丁丑封事》,希望明武宗可以改过自新,理事朝政,但没想到明武宗完全不理睬,杨慎只得作罢,称病回家修养。

杨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明朝第一才子杨慎)(14)

后来明世宗即位,授杨慎为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杨慎对于朝堂之上的腐败与黑暗有诸多不满,经常借讲学之名告诫皇帝,但这时常引起嘉靖帝的不满,导致皇帝在听课时常常找借口停止讲学;杨慎失宠于皇帝,又不愿意巴结权臣,导致他在朝堂上没有靠山,满腔报国之志难以实施。

杨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明朝第一才子杨慎)(15)

“大礼议“事件是导致杨慎流放的直接原因。简而言之,嘉靖皇帝想给自己的父亲争取一个名分,然而遭到了朝堂之上旧臣的反对;这旧臣之中便有杨慎和他的父亲。

杨慎在六月时召集三十六人一同上书《乞赐罢归疏》,以集体辞职相要挟,而在七月更是聚集百余名大臣集体罢工,导致嘉靖帝龙颜大怒,对这批人进行暴力镇压,将闹事者送入大牢,杨慎在被廷杖两次后发配到云南充军,自此开始了三十年的流放生活。

杨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明朝第一才子杨慎)(16)

按照大明律法规定,年满六十岁的杨慎可以赎身回家,但迫于皇帝淫威,朝中无人敢受理,导致杨慎在六十岁后依然被流放,一直到死也没能返回家乡。

杨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明朝第一才子杨慎)(17)

失意时成就佳作

据悉,《临江仙》这首词是杨慎在被押解前往云南的途中,路过湖北江陵时,看见一个樵夫和一个渔夫在岸边煮鱼品酒,好不惬意,一时有感而发,便向随行军士要来纸币,写下这首著名的词。

杨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明朝第一才子杨慎)(18)

我认为这首词表现了杨慎对于自己当前遭遇的乐观态度和豁达境界,正如词中所表示的:多少出了名的英雄如同浪花一般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把酒言欢,谈笑着古今往事,那么自己的这段事在以后会不会也是这般由人评说呢?

杨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明朝第一才子杨慎)(19)

后来,嘉靖帝因为“大礼议“对杨慎父子十分憎恶,常常问起杨慎的情况,大臣们有意保护杨慎,表示杨慎体弱多病,嘉靖帝才略感畅快;杨慎听闻此事后,则更加沉浸于游山玩水之中,同时也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终成为一代文学大能。

杨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明朝第一才子杨慎)(20)

结语

杨慎的一生可谓是十分丰富,年轻的时候背负状元的荣誉进入仕途,但却连续遭到打击,更是导致自己被流放到云南,这对他的仕途而言是致命打击,然而对于他的人生却又是一段新的开始,在云南可以让他潜心钻研学术,被誉为明朝第一才子。

当我们回望过去的那一段历史,或许正如他在词中描写的一般:“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这首词也成为了至今都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

杨慎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明朝第一才子杨慎)(2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