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趟陆海新通道国际联运班列(中蒙国际联运列车)

首趟陆海新通道国际联运班列(中蒙国际联运列车)(1)

包头客运段国际联运列车车长孙铁民向中蒙两国留学生讲解出入境注意事项。 郭利刚 摄

首趟陆海新通道国际联运班列(中蒙国际联运列车)(2)

9月26日,国际联运列车到达二连国际口岸站,在国际换轮库完成换轮后继续开往呼和浩特。丁 浩 摄

首趟陆海新通道国际联运班列(中蒙国际联运列车)(3)

9月12日,集宁车辆段二连浩特国际联运检修车间正在对出境车辆进行换轮作业,确保出入境旅客列车运行安全。任卫云 摄

“有一个地方很远、很远,那里有风、有古老的草原……”

歌声回荡在车厢里,让人久久回味。“几十年来,这首《乌兰巴托的夜》已是呼和浩特开往乌兰巴托4652次列车上的一首‘金曲’,歌词亲切、细腻,每当旋律响起,我们都能感受到中蒙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国际联运列车车长布和感受颇深。

26年前,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客运段首开呼和浩特至乌兰巴托4652/4651次(境内)、681/682次(境外)国际联运旅客列车。这趟穿行于中蒙两国之间的国际联运列车,架起了促进两国物资、文化、医学等方面交流的友谊桥梁。

畅通中蒙“幸福路”

“9月11日,乌兰巴托上车旅客32名,终到呼和浩特,其中蒙古国旅客7名、法国旅客3名、中国旅客22名。”“9月18日,2车6号包厢4名首次来华的蒙古国学生……”这是列车长布和随身笔记本上的详细记录。

“服务好每一名旅客,让每一趟列车平安出入国门。”2013年,拿到5年蒙古国定期签证时,布和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列车穿越沙漠了,需提前关好窗户;列车通过弯道前,提醒走动旅客站稳扶好;指导来华旅客填写入境签单……这些看起来是小事,可在国际联运乘务组,都是刻在心上的大事。“虽然与外籍旅客在沟通上比较困难,但只要用心、用情服务,这些国际旅客也会为我们点赞。”4652次列车经集二线从二连浩特国门出境,一路上穿越草原、风沙区、高寒区,经常是夏天一层沙、冬天一层冰。环境虽然恶劣,但列车服务标准从未降低一格。前几年,列车还没有随车翻译时,布和就自我加压,在不断强化蒙古语水平的同时,还自学英语,方便了与旅客的交流。随着国际联运列车客流的增加,乘务组又根据旅客乘车的需求,设计制作了乘车注意事项和“爱心服务卡”,为出境旅游的旅客制作内容丰富的旅游攻略。

连接中蒙“丝绸路”

“中国太美了,中国的巨大变化让我们震惊。”蒙古国商人苏和每次乘坐这趟列车时,总是竖着大拇指连连称赞。自20世纪90年代这趟国际联运列车开行以来,苏和就在中蒙两国做起了羊绒制品、皮衣皮件、手工艺品的生意,这趟列车早已成为了苏和流动的“家”。他告诉记者:“这条线路就是我往来于两国间的现代‘丝绸路’。”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中蒙两国经济贸易不断发展,往来中蒙两国旅游、经商、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国内许多知名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在蒙古国投资建厂。

中蒙两国的文化交流更是由来已久。2010年,由中蒙两国电影人共同拍摄的蒙汉双语故事片《斯琴杭茹》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公映,引起蒙古国观众的强烈反响。影片公映后,许多观众慕名到访内蒙古,一时间,这趟国际联运列车成了中蒙两国交流的“文化列车”。

2015年,首届中蒙博览会重要活动之一的中蒙歌会在呼和浩特市举行,受到内蒙古年轻人的热捧。返程途中,蒙古国歌手用歌声表达对列车服务的赞美,歌声传递着中蒙两国山水相连的深情厚谊。

多年来,国际联运列车早已成为一座连接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金桥”。

守护中蒙“友谊路”

坐在宽敞明亮的车厢里,看着窗外掠过的草原,感受着身边列车服务人员的细致关怀,满都拉图在回家路上终于可以放松身心品味这异国风情。不久前,蒙古国旅客满都拉图因坠马摔坏了脊椎,在家人的陪同下从扎门乌德乘火车到呼和浩特国际蒙医医院进行手术。一路上,列车员热情服务,细心照顾,还把备用的被子拿来给他垫腿。胜似亲人的关照,让第一次来中国的满都拉图备受感动。

多年来,包头客运段兰州车队不断适应往来中蒙两国旅客的乘车需求,努力提供温馨、优质服务,用中、蒙、英三种语言为每个车厢设置爱心提示卡,注明旅客在二连浩特和扎门乌德停车时注意事项;设置重点旅客登记卡,及时了解重点旅客的困难和需求。对于患病、行动不便的旅客,他们主动与二连国际口岸站边防检查部门联系,帮助旅客办理出入境手续。

26年间,这趟国际联运列车以高标准、热情、优质的服务展现了中国铁路新形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