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还有什么风俗(二月二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这“龙”从何而来?二十八星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二月二还有什么风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二月二还有什么风俗(二月二习俗)

二月二还有什么风俗

“二月二,龙抬头。”这“龙”从何而来?二十八星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1905年,北京街头的剃头挑子。一头是板凳与工具箱,一头是烧热水洗头用的火炉。至今北京有句俏皮话:剃头挑子一头热,说的就是这个。

在农耕社会中,人们认为,从这时起,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始动,雨水增多,该开始春耕了,所以这天又称春耕节、农事节。因为是农耕的节日,有些地方的农民以这一天为土地爷的生日,举行春社、祭祀土地。

城市里的居民做什么呢?《析津志》载,元大都的人们在二月初二的五更天,“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注:音散,撒的意思)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意思是“引龙回家”。

这天不许扫地,怕眯了龙的眼睛。从这天以后,“市人以竹拴琉璃小泡,养数小鱼在内,沿街擎卖”。这个习俗沿袭至明末,人们用白灰缠绕水缸,说是“引龙回”。

1933年,剃头匠拨打唤头招揽生意。

“引龙”的同时,还有“灭虫”。《帝京景物略》记载,平民百姓在二月初二这一天要“熏炕床”,意在灭除苍蝇、虱子、跳蚤、臭虫等害虫。为什么在“二月二”这天熏虫呢?据说是引了龙,虫儿就不敢出来了。

这些习俗,今天都不时兴了,唯独理发是必须的。“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于是,大街小巷的理发馆可高兴了,这天生意也最为火爆。

1933年,正阳门原瓮城内的空场上,一位洋车夫正在剃头。

“剃头”这个习俗,清朝才有,还有一句话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剃头跟死舅舅挨得上吗?其实,这是一种讹传。

正月里不剃头的原意是“思旧”。汉人普遍盘发和束髻,清顺治二年,多尔衮强令汉族男子改变蓄发旧习,依满族剃去周围头发,还下令在北京的前门、地安门、东西四牌楼等主要的路口设岗检查,如果不肯剃头,就是“留发不留头”。

即便有性命之忧,汉人仍觉得剃发不仅有违传统,也是一种侮辱。于是,正月里不理发成了一种反抗形式,不过,天长日久以讹传讹,“思旧”成了“死舅”。这就有点让人啼笑皆非了。

1920年代,站在理发馆前的老者。后面的招牌显示“初次剪发,分文不取”。

清末,满族人引以为豪的大辫子成了外国人口中的猪尾巴,连载涛这样的皇亲国戚都觉得难为情,要移风易俗。1910年底,大清资政院就通过了《剪辫易服与世大同》与《剪除辫发改良礼服》两个议案,剪辫子的风潮势不可挡。

地安门外路西,白米斜街东口的理发铺面。

次年,辛亥革命成功,全民剪辫子更成为了大势所趋,理发业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北京饭店请来了意大利理发师尼格,剃头摊子也发展成“厂子铺”,那时的理发业大致发展为三种:一为挑担下街之剃头匠;二为夹包理发做包月活的;三为有字号的理发馆。

1921年,等待剃头的少年。
1900年代,人们在城门洞边上剃头、打辫子。

尼格在北京饭店理发的名气越来越大,后来常夹着包到东交民巷的各国使馆、德国军营、德国医院(即现在的北京医院原址)去给人理发,挣了不少外快。

随着西风东渐,美发行业渐渐兴旺起来,现代的理发馆也应运而生。在北京的时代理发馆,里面的招贴画和假发都紧跟潮流。

1919年“五四”运动后,女子剪短发已成为一种新风尚,男子也讲究起发型,普遍理西装头,有的还钳波纹发型。民国文人汪馥泉,平常不修边幅,头发总是乱蓬蓬的,被誉为“长发教授”,不爱理发的鲁迅还曾抨击他为“长发文妖”。

1940年代,女顾客在时代理发馆烫头。

理发早已成了生活常态,过了一个正月,人们的头发长了,自然要好好打理。“二月二”这天理发,还能借着龙抬头之吉日,讲讲卫生、振作一下精神,何乐而不为呢。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孙文晔

图片/陶然野佬、韩立恒、李哲、徐家宁​​​​​​​

流程编辑:u005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