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

锡伯族人口较少,在全国人口仅有18万。在辽宁,锡伯族人口有13万,与满、朝鲜、蒙古、回等民族同为辽宁五个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盘锦虽仅有锡伯族人口744人(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但事实不止这些,因有些人还未落实民族成份),但表面人口数在全市34个少数民族中仍位居第五位,所以锡伯族也是盘锦的五个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锡伯族是古代鲜卑族的后裔,有着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

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1)

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2)

语言文字

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3)

锡伯族人口虽少,却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语言内部单一,没有方言差别。文字是一种拼音文字,也称音素文字,创制于1599年(明万历27年),又于1632年(崇祯5年)加以完善。现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自己文字的有21个民族。由于汉化,其中有10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濒临失传、消亡,锡伯族也位于其列。目前,除清代从辽宁各地迁往新疆的部分锡伯族同胞通晓本民族语言文字外,在辽宁老家的绝大部分锡伯族人,已忘掉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在盘锦,锡伯族人的语言文字已失传。

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4)

锡伯族很重视自己的文化教育,特别是新时代中人才辈出。以盘锦为例,市直单位就曾有些领导是锡伯族人,其中市直中学校长就有两位。锡伯族孩子都很上进,考上重点大学的不少,有的毕业后还成为大学外语讲师。近年来,境内锡伯族人写本民族文化的文章还屡屡见诸国家、省、市级报刊,如《中国民族》、《民族文学》、《民族论坛》等杂志,代表性文章有《鲜卑文化与盘锦》等。还参与了《辽宁地域文化通览盘锦卷》、《盘锦文物志》、《盘锦地域文化简明读本》、《盘锦历史人物传》等盘锦地域文化书籍的编撰工作。有的还出版过地域文化散文集。

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5)

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6)

传统服饰

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7)

锡伯族人特别注重个人形象,认为穿着邋遢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所以总是穿得“板板整整”的,服饰很有特色。

在清代,锦州、盘锦等地的锡伯族男子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有的还套青马褂。其中长袍袖口为马蹄形,便于卷起。脚穿白袜,蹬厚底布鞋或布靴。他们在冬天忌戴狗皮帽子,也忌穿着任何狗皮制品。

锡伯族老年女子一般穿着青、蓝、黑、灰等素色、粘着花边的旗袍,长及脚面。年轻女子喜欢穿各色花布和方格布的旗袍、绣花鞋、外套坎肩,多留单长辫,上戴簪子、绢花等饰品。刚中有细的年轻女子们还擅长刺绣,常把绣出鲜艳花鸟图案的手帕,掖在右侧腰部的衣兜内,一半露出,像鲜花一样点缀着她们。

儿童服装多用绸料,后背和衣袖绣出花鸟、虎、鹿、蝴蝶等图案。穿虎头鞋、戴虎头帽。

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8)

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9)

因为盘锦产旱烟,所以锡伯族男子平时在腰带上常挂上个烟袋荷包。有些妇女串门时,也随手拿着烟袋,和熟人互相装烟进礼,借以增进感情。

可由于汉化,目前,一般只有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等地的锡伯族同胞(清代从辽宁各地迁过去的),有些在坚持穿“旗式”民族服饰。而在辽宁等地已极少有人穿了,盘锦几乎没有,处于失传。

饮食

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10)

饭桌上的规矩是不能敲桌打碗、不能把筷子横上碗上、要请老人坐上席,客人未吃完不能把碗和盘子摞起来,尊重主人风俗不能半路退席等。

饮食忌讳是不食狗肉。这源于锡伯人和狗有感情。如过去狩猎时,对滑坡上、沼泽中、深水中等危险地带却难以涉足,都是猎狗冲锋陷阵,让猎物无处可逃;遇到狼豺等猛兽时,总是猎狗舍身与其厮咬,誓死保护主人。

过去在孩子满月、结婚、参军、复员,乔迁新居,老人办寿,京官或省官回乡省亲,亲姑爷初登家门等喜事时,锡伯族人还有办全羊席的风俗,被邀者多是亲友。

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11)

起居

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12)

锡伯人过去建宅根据地方气候特点。如多在地势高处选择宅基地,建屋顶略呈弧形,前后有流水特征的平房,便于雨天排水。房骨架由柱、檩、椽、梁构成,墙体多为砖石结构。顶铺苇席,加抹碱土。 

屋内多搭蔓字炕,这种火炕具有很浓厚的民族特色,它由三面环绕的南炕、西炕和北炕组成。南炕用于长辈人睡眠,北炕由客人和晚辈人睡眠。西炕一般不睡人,用于供奉“续嗣女祖——喜利妈妈”(见下节)或立佛龛供佛。炕上铺人字纹、三角纹或方块纹的苇席,冬天上面放火盆取暖。

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13)

主要节日

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14)

最重要的节日是“西迁节”。节日是农历四月十八,在锡伯族聚集地,以前这天有家家吃鱼,户户蒸肉的习惯。有寺庙的地方,还要到寺庙供灶,大家聚集在一起聚餐,去的人多是每户的当家人。这是非常有意义和健康的节日,因为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公元1764年,从辽宁等地西迁到新疆伊犁戍边的大批锡伯族同胞而产生的节日。意义在于,锡伯族人西迁要戍边一辈子(期限60年),是为了保卫边疆,抵御列强入侵,具有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现在,每当节日来临,辽宁的部分锡伯族人身着盛装,到沈阳北陵公园和辽宁各地同胞举行武术和歌舞表演。在盘锦的锡伯人,因为汉化,过此节的已越来越少。

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15)

此外还有抢千烛节。这是锡伯族最古老的节日,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三,人们用面和清油做成烛形,然后送到指定的庙里,数量不限。上千个小烛围成一大圈,象征着群星,而庙里则做一只特大的烛,放在中间,象征着月亮。节日早晨点烛祭祀,主持一声令下后,人们就开始抢烛,回家后制成烤面饼。他们认为烛抢的越多,日子就会越好过,人丁会越兴旺。抢千烛节因年代久远,锡伯族人文明程度也在不断努力,在盘锦等地现在已没人过了。

婚姻

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16)

旧时曾有抢婚风俗,民国时期被废止。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过去姑表、姨表、舅表均可通婚,并有招赘婿、领童养媳的习俗,但同姓不能结婚。婚礼中非常重视礼节。比如参加婚礼的人都要穿着光鲜或整洁,否则被视对东家的不尊重。新郎、新娘必须向前来祝贺的亲友问寒问暖,并敬酒、装烟,以示对大家的答谢。

丧葬

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17)

盘锦西部农村的锡伯族过去数代以来也一直是土葬的习俗。土葬保留着古鲜卑人的特点:男女老身死,其墓葬皆为土圹内放木棺,尸体仰身直肢,平放入棺。然后将棺葬入土圹中,填土为坟。但近年来,已移风易俗,开始火葬了。

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18)

信仰

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19)

主要是跳萨满舞,这是鲜卑人的古老舞蹈。舞蹈的目的是求神佑护、驱鬼避邪、免除灾难,让老百姓幸福安康。表演时手还要持手鼓或单鼓,在击鼓、摆铃声中,唱着各种“神词”,做着各种鸟兽的动作,如请“虎神”要拟虎扑抓,请“鹰神”要学鹰飞舞,这就请来了各路神灵(俗称“神附体”)。萨满舞表现出的主体是人类挑战自然灾害、疾病、恶势力,并与其做斗争的英雄气慨。那诙谐有趣的舞姿在盘锦历史上同二人转、皮影戏、大鼓书、民歌小诙调一样有生命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石山种畜场一佟姓锡伯族家族,在打给省民委关于落实民族政策的报告中,就写有家族中有些家庭以前有萨满鼓,鼓边代着响环,在喜庆和祭神时用。但在文革时被打入冷宫。

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20)

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21)

供奉“喜利妈妈”。就是在一根麻绳上拴上小弓箭、箭袋、射箭用的扳子、嘎拉哈、红绿布条、小摇车、小靴子、铜钱、木锨(用桦树皮制成,40厘米左右),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就叫“喜利妈妈”。并有特殊象征意义。如上面拴的小弓箭象征男孩长大后像鲜卑先人一样勇敢,当战场上的骁将;红绿布条和小摇车象征女孩长大后,成为操持家务的高手,当贤妻良母;木锨象征农业丰收。另外,每增一辈人就拴一个嘎拉哈,增一子就拴一弓,添一女就拴红绿布条,起到谱书作用。“喜利妈妈”也是续嗣女祖。但在文革时期,这种信物被视为封建迷信,在盘锦从此消失。

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22)

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23)

竞技游戏

满族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盘锦往事鲜卑后裔锡伯族)(24)

如玩的“嘎拉哈”。嘎拉哈是锡伯族语“嘎尔出哈”的汉译音,是用猪、羊等动物的膝骨制成的,嘎拉哈的四面汉语分别称为珍、轮、壳、背。过去锡伯族聚居村家家都有玩嘎拉哈的历史,几乎人人都会玩。

玩法有“背弓射箭”、“一箭穿心”、“马过敌兵散”等,这与锡伯族古代以游牧渔猎为主、并能骑善射有关。另外还有“瓢舀鱼”、“野鸡掉在饭锅里”等玩法,则与地域环境有关,因为盘锦早有“棒打野鸡瓢舀鱼,螃蟹爬进饭锅里的民谣”。最简单的玩法,是玩时在炕上铺上毡子,上面撒若干嘎拉哈,将一小铁球向上抛起后,赶快抓嘎拉哈。待球落下蹦起时再去接球,以抓多少定胜负。还有一种叫“撂宝”,就是把染成红、绿、紫、黄等色的嘎拉哈一个一个往上摞,最高者为胜。

一些史学家和民俗学家认为,锡伯族目前是全世界上唯一保留鲜卑文化的少数民族。锡伯族文化,已成为了盘锦地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文章内容经作者考证,不代表辽河晚报观点

作者:佟伟

来源:辽河晚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