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形成的地理环境特征(人们实际上发现了一个200米厚的煤层)

100多米厚的煤层是如何形成的? 古代地球上真的有这么多植物吗? 有科学家指出,10厘米厚的煤层需要20米左右的植物才能形成。 像这8米的向下开采厚度,堪称巨大的厚煤层

煤层形成的地理环境特征(人们实际上发现了一个200米厚的煤层)(1)

在新疆,人们居然发现了200米厚的煤层。 这么厚的煤层是怎么形成的? 首先,可以确认成煤的地质环境必须是一个稳定的平台。 所谓台地,是指大陆上自形成以来没有遭受过强烈褶皱的稳定区域。

煤层形成的地理环境特征(人们实际上发现了一个200米厚的煤层)(2)

从我国的版图来看,北方的地壳活动相对南方来说较为稳定,这里有非常坚固的地台,如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和柴达木地台;再者就是冷暖变化周期,我们的地球经历过三次大冰期,分别是震旦纪大冰期、石炭至二叠纪大冰期以及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的存在,使得地球拥有了相对应的“发烧”时期。

煤层形成的地理环境特征(人们实际上发现了一个200米厚的煤层)(3)

从而为后期暖期生物种“大爆发”奠定了基础,到了冰期,繁茂的暖期生物有会经地壳风化沉积多形成煤层。最后一点应该是海退与海侵,从3亿多年前的古生代来看,那时候总体上是海洋占优势的阶段,那时地壳处于不断活动的状态,地壳上升也就就意味着它处于剥蚀沉积阶段,下降则说明大量植物繁生,从而为成煤提供了物质条件。

煤层形成的地理环境特征(人们实际上发现了一个200米厚的煤层)(4)

看到这,你可能还是会问,远古地球上真的有如此多的植物吗?答案是肯定的,地质历史足足有几十亿年,累积下来的植物数不胜数。它们的生长离不开雨水的滋养,植物死后,雨水依然会冲刷枯萎倒下的植物,在这种背景下,无论它们怎么堆积,植物都会慢慢变成泥炭和腐泥,只是这个时候它不在地表,而是沉降到了沼泽的下方。

煤层形成的地理环境特征(人们实际上发现了一个200米厚的煤层)(5)

在那之后,泥炭会继续下沉,直到它感受到来自地底的高温高压,从而将它们“锤炼”成褐煤,而这还只是第一阶段,之后它们还会变为无烟煤。这个过程大约要持续上亿年,可见可供开采的煤炭,有多来之不易!

煤层形成的地理环境特征(人们实际上发现了一个200米厚的煤层)(6)

石炭纪是地球极其重要的一个成煤期,我们的地球上储备的大部分煤炭都来自石炭纪。那时候的地球,可以说是植物的舞台,动物反倒只是配角!犹如动物们在寒武纪时迎来了生命大爆发般,植物也在石炭纪大放异彩,当时,无论是植物的种类还是生长盛况都是绝无仅有的。

煤层形成的地理环境特征(人们实际上发现了一个200米厚的煤层)(7)

这一切,都是因为当时温暖潮湿的环境,让植物们利用信心,从盘古大陆的边缘向中心扩张,基本占据了盘古大陆的全部。 从高处看,现在的风景就像绿色的海洋。 到处都是茂密的森林,还有荠菜、科达和真蕨,是成煤的主力军。

煤层形成的地理环境特征(人们实际上发现了一个200米厚的煤层)(8)

很难想象一个100多米厚的煤层需要多少株植物,需要多少年才能出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