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不是小事需要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如何落到实处)

来源:河南日报网

垃圾分类不是小事需要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如何落到实处)(1)

尉氏县邢庄乡尹庄村村民分类投放垃圾。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韩春光

如今,许多城市小区、乡村街道,都根据不同垃圾类型,设置了不同的垃圾箱。应该说,垃圾分类概念、环境保护意识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然而,由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指导、规范、监督等时紧时松,分类、运输、处置、利用等各个环节缺乏有效衔接,垃圾分类没有落到实处的情况并不鲜见。

如何使垃圾分类规范化、常态化,让垃圾分类落到实处,减少垃圾对环境保护造成的压力?9月中下旬,记者就此采访了许多城乡居民和环保方面的专家,他们纷纷发表见解,提出建议。

源头减量很重要

“茶叶封装在小罐里,小罐又被泡沫内衬隔开,泡沫内衬上又裹着绒布,排列在精美的纸盒中,外面还套个手提袋,这种每罐只有几克的小罐茶,包装竟然如此复杂。诸如此类的过度包装,不仅增加垃圾分类成本,而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内乡县读者盛会和记者聊起垃圾分类时说。

据介绍,近年来尽管产品过度包装得到一定遏制,但诸如茶叶二两多,包装5斤重的现象仍然存在。目前,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中,占大约三分之一的都是包装垃圾。许多豪华包装中看不中用,最终只能扔掉。

盛会认为,要做好垃圾分类,应从源头减量开始,下决心解决过度包装的问题。应将过度包装涉及的法律问题予以规范,出台权威科学的包装标准,厘清合理包装与过度包装的界限,加强对流通领域商家的法律约束,对绿色包装加以倡导。建立包装物强制回收制度,提升包装物的重复使用率。

垃圾源头减量不仅限于过度包装,应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宴请中,许多人喜欢摆上一大桌,造成很大的浪费,他们觉得客人把饭菜吃光了,显得自己很小气、不好客。加上食物运输、加工过程产生的垃圾,餐饮业产生的垃圾数量巨大。餐饮行业做好源头减量,倡导光盘行动尤为必要。

督导宣传不可少

辉县市读者杨献民告诉记者,垃圾分类督导员,不仅要向居民宣讲垃圾分类的意义、作用、方法,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方便居民进行垃圾分类,还可以到每处垃圾分类投放点进行现场指导、督促、规范居民正确垃圾分类。

“我认为,一些城市垃圾分类做得不理想,原因虽有很多,但关键原因还是宣传、讲解不到位、不持续。尽管很多小区垃圾投放点都摆放了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3个垃圾箱,可有些垃圾到底应该投放到那个垃圾箱,有的居民还真的弄不清楚。有关垃圾分类的宣传、讲解应经常讲、不断讲、常态化。”杨献民分析说。

居民的公共素养、垃圾分类意识、对分类认识的差异等,都影响垃圾分类的成效。“谁愿意花很长时间把一个袋子可以装的垃圾分成10个袋子,再分别投放到垃圾箱呢?这就特别需要宣讲、教育和监督。”

垃圾分类是公共属性的群众性工作,需要广大群众来支撑,培养起垃圾分类的习惯。不少受访者一致认为,只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大家就会对垃圾分类形成正确认识,掌握正确方法,自然会慢慢地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改变自己,从被动分类转变为主动分类,从要我分类转变为我要分类。

分类须下绣花功

“说实话,在农村实施垃圾分类并非易事。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好多农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理解不够。他们普遍认为,垃圾分类麻烦、费事,习惯一扔了之,随意倒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永城读者张建树说。

“同时,政府倡导垃圾分类以后,许多村庄的生活垃圾实现了日清日洁,可在运输环节上由于混装混卸,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做到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是个细活儿,从投放、运输到最后的集中处置,每个环节都应该细致入微。张建树建议,一要引导农民破除图省事、怕麻烦的懒惰思想和做法。坚决抵制人为“随意倒”和“任性扔”等影响环境卫生的不文明做法。二要强化监管。除了设立垃圾分类监管员之外,农户之间也应互相监督。对垃圾清运车应全程监管,防止混装混卸。三要设立兑换超市,鼓励农民把塑料瓶、玻璃瓶、金属盒、废纸箱等交到超市,兑换卫生纸、肥皂、洗衣粉、牙膏、牙刷等生活日用品,或采取计分、计量、计价办法开展有奖活动。四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和实用技术。充分利用手机微信、农村大喇叭、图文上墙等形式广泛宣传,促使广大村民自觉养成垃圾分类投放、减少环境污染、追求绿色生活的习惯。

让软约束硬起来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规定,个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这种通过立法形式明确垃圾分类责任的做法,值得借鉴。尽管很多人对《条例》实施是否能得到很好执行、垃圾分类是否能彻底心存疑虑,但以立法形式强化垃圾分类的责任,至少让人看到了将生活垃圾分类进行到底的决心。”固始县读者丁昌铭为记者举例。

“相当一部分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之所以形同虚设,基本上还是混合倾倒、混合清运、混合堆放、混合处理,与垃圾分类责任不明不无关系。我国台湾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实行了垃圾不落地的政策,居民必须在家对垃圾分类,不分类则会被拒收或被处罚。如今台湾街头几乎看不到垃圾桶,但街道却非常干净。这充分说明,用法律制度规范强化垃圾分类的责任,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丁昌铭说。

垃圾分类既需要公共管理手段的不断创新。从根本上看,源头减量、科学分类必须得到法律支持,必须让软约束硬起来,不分类吃罚单成为常态,垃圾分类才会落到实处。

小妙招有大作用

看似是小问题的垃圾分类,已经成了牵动全社会神经、亟须破解的重大民生问题。但随之而来的分类难也困扰了不少人,由于对分类标准把握不准,在具体操作中分类不准确的问题依然存在,既影响垃圾分类效果,也影响公众的积极性。

郏县读者张军停说,影响垃圾分类的因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要让大家学会怎么分,一方面是要让大家主动愿意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除了靠常规性的宣传、科普及强制性措施外,也需要采取更多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巧妙方式,让群众轻松掌握垃圾分类知识。

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探索出的一些小妙招,可以为我们提供引导和帮助,解决分类难。如义乌推行互联网 智能生活垃圾分类的做法,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指导广大群众精准垃圾分类,让分类由复杂变得简单,且可通过垃圾分类换去积分,用积分兑换物品,大大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

此外,有的地方编排垃圾分类话剧,有的地方绘制垃圾分类图册,有的地方运用手机APP提供垃圾分类指导,既让群众认识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也帮助群众解决了不会分类的问题,推动了垃圾分类的精准落地。这些,都为垃圾分类有效施行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关新闻

“垃圾银行”扮靓乡村

垃圾分类不是小事需要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如何落到实处)(2)

垃圾分类指导员指导村民如何分类投放垃圾。

垃圾分类不是小事需要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如何落到实处)(3)

村民用垃圾分类投放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垃圾分类不是小事需要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如何落到实处)(4)

邢庄乡智能高效防臭堆肥房。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韩春光 通讯员 李新义/文图

“以前所有垃圾都是扔到垃圾池里,臭得过路的人捂住鼻子;现在家家户户都发有小垃圾分类桶,街道干净了,环境卫生了,生活越来越好了。”9月25日,尉氏县邢庄乡尹庄村在公益岗位上务工的村民朱永丽,一边擦拭街道旁的淡蓝色垃圾箱,一边对记者说。

在尹庄村,街道旁的淡蓝色垃圾分类收运点格外引人注目,一些村民正在垃圾分类指导员的指导下,排队向可回收物设备里投放垃圾。

“我们是2019年10月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的,刚开始可不是这个样子。”邢庄乡智能高效防臭堆肥厂负责人张胜男说,他们最初走访发现,相比城区,在农村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要困难得多,提起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垃圾分类等,村民们都一片茫然。

张胜男介绍,邢庄乡智能高效防臭堆肥厂,是因地制宜建起来的“户分类、村收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目前,该乡的尹庄、郭佛、安庄、屈楼等村的村民家都配备了分类垃圾桶,并在村主要公路旁及村民较集中的地方设置了垃圾分类集中收运点,每个集中收运点都有可腐烂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分类指示及相应分类垃圾回收桶,村民可将家中分类好的垃圾投放到就近的集中收运点。

“易腐垃圾由各村垃圾分类指导员、保洁人员或村民投放至就近的智能高效防臭堆肥房,进行资源再利用。”张胜男说,村民可用可回收垃圾的正确投放获得相应分类积分换取生活日用品,垃圾由乡垃圾分类公司统一收运处置。

“起初,村民对垃圾分类认识不到位、我们只有进村入户多走访多宣传。”张胜男说,为提高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乡党委、乡政府当时聘请10多位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垃圾分类宣传员和清运员,多次开展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达2万多份。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们逐渐发现,垃圾分类后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都加入到了垃圾分类中。

张胜男说,智能垃圾积分卡记录了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专属积分,通过粘贴垃圾分类二维码并完成正确投递后,卡内积分会自动随垃圾分类重量积累而增长,积分可在村里超市兑换生活用品,目前郭佛、尹庄、安庄、屈楼等村的村民全部办了卡,截至8月底,“垃圾银行”已为4个村的村民积了400万分,垃圾减量达到14万立方米。

本文来自【河南日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