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英国社会学者(缺乏科学探索精神)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自然科学界对世界文明有两大发现———

(1)人类文明的两大体系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大陆系文明的核心特点是具有稳定性,而海洋系文明则充分体现出流动性,两者之间不仅形态、方式不同,更容易表现出冲突和竞争。但在竞争中又是彼此依存、借鉴和相互融合的。

(2)整个人类文明史,其实质就是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崛起之后,相互博弈的历史,过程中充满了垄断、对抗、抢掠和地域殖民。

在此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来看中国文化的缺陷与科学精神,可能会更为客观细致。

怎么看待英国社会学者(缺乏科学探索精神)(1)

一、何为科学精神

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它是贯穿于科学活动中最为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2000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写了《几何原本》,如此严密的系统科学在200年前的中国尚未存在。

徐光启,《几何原本》的译者之一,在比较了《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之后指出:“其法略同,其义全阙,学者不能识其由。”

他的意思是,在中国古代数学经典中,我们的运算方法与《几何原本》大概相同,但里面却完全没有《几何原本》所阐述的基本原理。也就是说,学习的人看了这本书只学会了算法,却不晓得为什么要这么算,更不知道其中的基本原理。

怎么看待英国社会学者(缺乏科学探索精神)(2)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文化和科学史研究都显示,我国古代在军事、兵法、谋略、诗词、歌赋、戏曲等方面非常具有创造性,也产生过四大发明在内的一些领先技术。

但是从始至终,中国古代社会对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总结和关注,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极大地落后于起源古希腊的西方科学。

二、西方科学精神诞生的历史背景

在现代科学与文明基础上诞生的基督教,虽然也认为上帝是万能的,但在对自然和规律的探索方面颇有建树。因为西方以希腊海洋文明为起源的文化土壤,比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古代东方更适合生长出科学探求精神。

这是因为,“社会达尔文主义”是海洋文明崇尚的基本法则。“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张遵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法则,同时鼓励竞争和冲突,并由此形成“西方中心论”。

在这个过程中,超级垄断和海外扩张,是海洋系文明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渠道和手段。

怎么看待英国社会学者(缺乏科学探索精神)(3)

无论是希腊雅典文明时期,古罗马文明时期,还是维多利亚女皇盛世,一直到今天美国霸权时代,竞争与商业都是文明发展主线。

而要达到商业上的扩展和资源垄断,就必须取得制海权,要取得制海权,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海军与战舰就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具,只有形成海军基地网络,才能牢牢控制住海上航线。

因此,在这样的传统价值观和心理背景之下,西方土壤上对造船技术、天象星空、地理科学等各个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和理论探讨不断加码,而相应的技术和科技理论也不断运用在海洋探索上,并随着时代变迁不断积累。

可以说,科学精神的产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不同地理环境、地域需求、不同古文化背景的综合作用之下诞生的。

怎么看待英国社会学者(缺乏科学探索精神)(4)

三、中国古代社会体系和政治经济制度对科学探索的束缚

而相较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看不出科学精神诞生的缝隙和可能。

因为在这一整套文化体系中,对自然的探索、对自然界规律的运用被牢牢限制在了儒家文化和统治需求之下,愚民制度的牢固,农耕经济的发达,统治权力的强大,将科学研究中需要的个体探索、好奇心、独立于众的独辟蹊径等等必要因素压制得死死的,毫无生根发芽的可能。

科学探索通常诞生于自由的文化中,但个体的自由在封建制集权的国家文化制度背景下,是绝对不会被允准的,不可控的危险因素。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在他所著作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写道:

“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

怎么看待英国社会学者(缺乏科学探索精神)(5)

这一论断广为流传,一些国人出于自身的良好愿望将此句引入国内,但实际上,它并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中国古代自汉代汉武帝、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开始,就受儒家文化影响至深。

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虽然承认人的认知存在局限性,但自身的思想和传承内容更注重于人的品格与修为,多为帝王驾驭百姓的政术,在科学精神探索和思路上鲜有涉及。

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已经在逐步加强,中国自古以来就缺乏科学精神,缺乏科学精神诞生和成长的土壤。


虽然这样的认知很正确很清醒,但却极大地引发了国人的心理不适和反对。毕竟上下五千年文明史辉煌灿烂,我们对自己的吹擂和自信,不容许外界说三道四。

但是,事实如此,只要重温中国从古至今的科学史,就能发现这种欠缺,已经到了无法不直视的地步。

而为了让今天的人们不再愚蠢地沉醉于各种虚构的辉煌中,我们就必须正视这一从古至今的巨大缺憾。如果说此前,学术界还在将“李约瑟假说”,当成一种自我鼓励的话,那么,到了今天,我们如果还这样认为,就是非常危险的自我麻痹了。

怎么看待英国社会学者(缺乏科学探索精神)(6)

四、科学精神缺乏,是我们文化中的重大缺陷

关于科学精神,我们到底缺什么呢?我们缺乏的是:

■好奇心,它直接导致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上的衰败与虚弱;

■探索心,它直接影响个体对自然的体察与总结,更将人束缚在了固有的知识体系内;

■求实论证缜密思维,它的缺失,会让人始终沉浸在虚无而毫无依据的意念中,而缺乏对事实的严谨论证。

基于此,当我们在21世纪的第1个10年,开始理性看待自己国家和文化背景的缺陷,并着力于科学精神的培育和灌溉,倒不失为一件好事。因为,无论何时,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Tost H, Kolachana B, Hakimi S, Lemaitre H, Verchinski BA, Mattay VS, et al. A common allele in the oxytocin receptor gene (OXTR) impacts prosocial temperament and human hypothalamic-limbic struc- ture and func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0; 107(31):13936–41.

第一心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