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灵鸡汤不能多喝(心灵鸡汤虽补喝多了也)

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后,屠呦呦再次刷屏社交网络,但这次被转发的是她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奖致辞”。譬如,一篇流传甚广的“致辞”题为“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另一段屠呦呦领取诺贝尔奖后的发言在社交网络上蔓延,同样是满满的心灵鸡汤范:“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然而,这两个版本的“致辞”,经媒体考证均为伪作。(12月14日《科技日报》)

为什么心灵鸡汤不能多喝(心灵鸡汤虽补喝多了也)(1)

仅凭常识和媒体相关报道,人们也不难判断这两段所谓屠呦呦致辞的真伪。细读这些被杜撰出的“诺奖致辞”。不难发现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富有煽动力,读来朗朗上口,辞藻华丽,但思想深度欠奉。这种对诺奖致辞的网络消费现象,与背后的传播心理,无疑更需探究。

不是说人们的生活不需要励志,乃至指路的明灯,但当种种伪名人格言以“批量生产”的方式被制造,首先映射出的,只会是部分微博与微信公众号的无底线式经营策略。“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虚假的名人语录,最终目的不过是为了去打动用户、圈住粉丝,尤其是一些美容机构、房地产公司的微信号,最热衷于转发此类话语。

直面伪获奖致辞的泛滥成灾,同样不能不诘问的是网络受众的心理:到底是他们失去了辨别真相的能力,还是这些伪致辞切中了他们的心理?后者的可能性应该更大一些。网络之上,微信之中,多数人都在浅阅读,当点赞与转发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就很难有人静下心来,对自己转发的内容进行考证。与此同时,有太多的人在渴望着成功,这种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们认为名人的任何一句话都有不容置疑的力量。

商业的驱动,对成功无极限的崇拜,使名人语录得以广为流传,这正是“获奖致辞”蔓延于网络的缘起。

这真是一个格外需要心灵鸡汤的年代吗?人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心灵鸡汤?很多人渴望从成功者那里获得成长的秘密,和屠呦呦“获奖致辞”相对应的,仍是人们乃至一个社会的幼稚病与浮躁症。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为什么心灵鸡汤不能多喝(心灵鸡汤虽补喝多了也)(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