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变法为什么善终(商鞅基本照搬李悝之法)

战国初期的李悝变法,算得上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变革,为魏国的称雄奠定了基础。

李悝在魏国主导的一系列变革,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其它诸侯国。商鞅几乎将魏国变法的经验照搬到了秦国。

那么,作为“老师”的魏国,为什么不能延续李悝变法带来的红利,而让“小学生”秦国“得道升天”?

李悝变法为什么善终(商鞅基本照搬李悝之法)(1)

李悝其人

李悝是卫国人,年轻的时候跟孔子的学生子夏学习儒学。子夏虽然是孔子的高徒,但比孔子小44岁,身处春秋战国之交,受到真正意义上的礼崩乐坏的“感染”。

子夏是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孔子也说过子夏能启发他。但是,孔子认为子夏功利心太重,曾批评子夏“无为小人”。

子夏主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充分证明他就是个实用主义者。还有一点,子夏的原则性很强,而且在政治上主张改革,所以有点法家的影子。

子夏的这些思想对李悝等人的影响很大,而李悝正是用儒学的底子,开启了法家之路。

李悝认为儒家的“礼”已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要推动社会发展,就得“齐贵贱”,也就是要重视法律,抛弃儒家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首先,向宗法制叫板,废除世卿世禄制,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让有个好出身就可以衣食无忧的贵族没了依靠,让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得到奖励,并走到政治前台,使魏国的世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其次,编写并推行《法经》,一切让制度说话。这部法律虽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但它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李悝变法为什么善终(商鞅基本照搬李悝之法)(2)

学生商鞅

比较巧的是,商鞅和李悝是老乡,也是卫国人,还是卫君的后裔,所以称公孙鞅或者卫鞅,后来在秦国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才叫商鞅。

商鞅跟李悝一样,也是到魏国学习和发展的,但跟李悝没有什么交集,因为李悝死于公元前395年,而商鞅刚好在这一年出生。

商鞅本来是魏国国相公叔痤的管家,公叔痤推荐其为自己接班人,在魏惠王不用的情况下,才跑到秦国发展。

而商鞅到秦国,是带着李悝的《法经》去的。商鞅正是以《法经》为蓝本,为秦国制定了一系列法规。

由此看来,李悝没有直接教导过商鞅,也不清楚商鞅曾经在谁的门下学习,大概率是自学成才,是在魏国的耳濡目染下,掌握了李悝的一系列思想,并对魏国的改革了如指掌。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做的第一件事,也就是那个著名的“徙木立信”,也是全盘照搬魏国的吴起在西河搞得“徙木立信”。对于商鞅来说,不需要创新,学着魏国的样子照做就够了。

而商鞅实施变法,在废除世卿世禄方面做得更加彻底,更加坚决,贵族子弟打仗提不回人头,从王族中直接除名。没有军功,贵族什么都不是,有钱也得装孙子,不能享受各类VIP服务。

李悝变法为什么善终(商鞅基本照搬李悝之法)(3)

魏秦变法之相似处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核心就是重农,因而李悝又被称为重农主义的开山祖。那个年代,农业跟经济基本上是划等号的。李悝在经济方面的举措就是“尽地力”和“善平籴”。

尽地力是鼓励和督促农民精耕细作,尽可能提高产量。而“平籴法”是李悝的首创,此法被沿用了几千年。

就是国家在丰收时平价收购粮食储存,发生饥荒时又平价卖给农民,平抑货价,保护农民,促进农业生产,使魏国快速富起来。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也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基础在国家强盛中的重要性,而确保国家富裕的唯一途径就是重农抑商,所以,他把重农做到了极致。

农民的收成好,可以不当兵不交税。如果不好好种地,做生意挣不了钱,把老婆没收了给政府当服务员。

此外,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承认土地私有,老百姓有了土地,更加促进了农业生产,按后世李斯的话说:“孝公用商鞅之法,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富和强是联系在一起的,富是经济,强是军事。

魏国有了经济支撑,便由吴起创建了魏武卒。之前的士兵大多是耕战一体,打仗时征兵,战争结束后回家种地,还得自带兵器。

打仗是一种义务,战死和取得军功没有多大的区别。魏武卒可能是早期的募兵制,精选的士兵是职业军人,打仗有了军功,会有丰厚的奖赏。

当兵既不影响种地,还能解决温饱,又能为家里带来经济利益。有了强大的激励,魏武卒当时所向披靡。

商鞅在秦国变法的另外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赏军功,士兵打仗时提回来一个敌人的脑袋,加一等爵,按首论级,这就是首级的由来。

士兵的前八级就按提回来的脑袋说话,在这个制度下,秦国的虎狼之师由此诞生。

李悝变法为什么善终(商鞅基本照搬李悝之法)(4)

魏秦变法之成效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改变了魏国的政治制度,激活了官僚体系的活力,强化了社会管理,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打造出了勇猛的军队。

而魏国变法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得益于魏文侯的鼎力支持和知人善任。除了李悝,翟璜、西门豹、段干木、田子方、吴起、乐羊等一大批各领域人才得到重用。

西边,吴起领军占领了本属秦国的河西地区,并设立西河郡,把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

北边,由乐羊带兵,灭了中山国。此后在攻击齐国等各类对外战争中,都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战绩,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名副其实的霸主。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同样受到了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商鞅在管理方面还推行连坐法、禁止私斗,经济方面强令成年男子分家,在地方管理上推行县制。

为了确保新法的执行,太子犯了新法,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受处罚、公子贾受刑黥,从而使新法得到有力推广,短时间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十年后,秦国路不拾遗,家家富足。

后来商鞅带领秦军围攻魏国首都安邑,逼魏国投降。之后为了称霸天下,把秦国首都从雍地搬到了咸阳。

至此,秦国的实力足以抗衡山东六国,为后来的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悝变法为什么善终(商鞅基本照搬李悝之法)(5)

魏秦变法之结果

魏国的变法图强,是在魏文侯的主政下实施的。李悝是变法的实施者,为魏国的富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不是唯一,但肯定是魏国富强的重要推手之一。

李悝活了60岁,关于他的死,有两种说法,一是寿终正寝,二是判错了案子,羞愧自杀。

让魏国强起来的另一个重要推手是吴起,吴起也是儒家弟子,但人品被儒家诟病而逐出师门。吴起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卿相,所以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常常“不拘小节”。

吴起在军事上可以与孙武齐名,但在人才济济的魏国,他的资历还是不够,翟璜、李悝这些人一直压着他,等到把这些人熬死时,也把魏文侯给熬死了。

魏武侯执政后,不能重用吴起,还把失落透顶的吴起逼向楚国,这是魏国不能延续魏文侯变法图强的一个开端。

后来,魏武侯、魏惠王在用人上的失误,造成李悝、吴起开创的各项图强举措不但不能再延续,强大的魏武卒还被庞涓两仗打了个精光,魏国开始走下坡路。

而秦国这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但是,商鞅的死,只是因为他个人的品行得罪了权贵,人人都说商君该死,但没有人说商君之法不好,所以他创立的法度一直被延续。

李悝变法为什么善终(商鞅基本照搬李悝之法)(6)

结论

魏国在魏文侯死后,他制定的一系列举措被弱化,甚至停滞,而秦国恰恰相反,“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显然是文化的不同,魏国脱胎于晋国,深受中原文化浸染,宗法制深入人心,如果变革不彻底,所谓的祖宗之法就会死灰复燃。

到魏文侯的子孙时,从重用没有能力的公孙痤、公子昂等贵族,放弃孙膑、商鞅等人才就能看出,魏文侯一心想建立的职业官僚体系在他的子孙身上根本实现不了,其他改革举措自然无法延续。

而秦国被中原国家视为戎狄,对他们自身来说,就是因为没有先进的文化,就更渴望吸收外部的先进文化。

所以说,有了这个胸襟,在他们本土没有人才的情况下,天下的人才大多就跑到了他们这里。

更重要的一点,他们没有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他们的特点是“择勇猛者立之”,使得昏庸和庸碌之人很难上位,所以说,秦孝公的继承者虽然非常痛恨商鞅,但一点都不恨商鞅所立的法度,因为国君的继承人有孰是孰非的判断力。

秦国没有宗法制,同样也不存在分封制,地方机构的县制和上层“择勇猛者立之”之法,避免了世族政治,而职业官僚政治有利于引进人才和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作用。

这样一来,商鞅立下的法度,刚好符合当时秦国的国情,能够被不同的阶层所接纳,所以能够长期推行,成为秦国一步步进向强大的基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