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法师年谱(虚云自述年谱第二集)

各位善知识,大家好!我是神话居士,我们继续介绍《虚云老和尚自叙年谱》中的故事,上集讲到老和尚与田谭二位妻子,以及堂弟萧富国等人,成了修行净侣。在富民的安排下,堂弟萧富国悄悄打听好了前往鼓山之路。时间来到咸丰八年,也就是1858戊午年,老和尚十九岁了。

虚云法师年谱(虚云自述年谱第二集)(1)

年谱写道:“予决志离俗,从弟富国同此志,暗探福州鼓山路程,作皮袋歌一章,留别田谭二氏,与富国同逃至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老人,为披剃。”七月中旬是唱大戏的节日,田氏和谭氏两位妻子按照当地风俗,回娘家过节去了。富民见出家时机来到,就把提前写好的一篇《皮袋歌》放到了书桌上,留给两位妻子,自己带着堂弟萧富国,一路逃往鼓山去了。

我们这里节选了老和尚《皮袋歌》中一些语句,看一下年仅十九岁的虚云老和尚出家前的文采和志向。

皮袋歌,歌皮袋,空劫之前难名状,威音过后成罣碍。三百六十筋连体,八万四千毛孔在。分三才,合四大,撑天拄地何气概。知因果,辨时代,鉴古通今犹蒙昧,只因迷著幻形态。累父母,恋妻子,空逞无明留孽债。

虚云法师年谱(虚云自述年谱第二集)(2)

皮袋歌,歌皮袋,饮酒食肉乱心性。纵欲贪欢终败坏,做官倚势欺凌人,买卖瞒心施狡狯。富贵骄奢能几时, 贫穷凶险霎时败,妄分人我不平等,害物害生如草芥。每日思量贪瞋痴,沉沦邪僻归淘汰。出牛胎,入马腹,改头换面谁歌哭。多造恶,不修福,浪死虚生徒碌碌。入三途,堕地狱,受苦遭辛为鬼畜。古圣贤,频饶舌,晨钟暮鼓动心曲,善恶业报最分明,唤醒世人离五浊。

虚云法师年谱(虚云自述年谱第二集)(3)

皮袋歌,歌皮袋,有形若不为形累,幻质假名成对待,早日回心观自在。不贪名,不贪利,辞亲割爱游方外。不恋妻,不恋子,投入空门受佛戒。寻明师,求口诀,参禅打坐超三界。骂不嗔,打不恨,难忍能忍忘讥嗤。没寒暑,无间断,始终如一念阿弥。不昏沉,不散乱,松柏青青后凋期。佛不疑,法不疑,了了闻见是良知。穿纸背,透牛皮,圆明一心莫差池。

亦返源,亦解脱,还元返本天真儿。无不无,空非空,透露灵机妙难思。到这里,不冤枉,咄地一声是了期。方才称作大丈夫,十号圆明万世师。犹是那个壳漏子,十方世界现全身,善恶明明不差错,为何依假不修真。

太极判,两仪分,心灵活泼转乾坤。帝王卿相前修定,富贵贫穷亦夙因。有了生,必有死,人人晓得莫嚬呻。为妻财,为子禄,误了前程是贪嗔。为甚名,为甚利,虚度光阴十九春。千般万种不如意,熬煎在世遭艰迍。老到眼花须发白,一善难闻枉为人。念弥陀,了生死,多多快活谁得似。学参禅,得宗旨,无限精神祇这是。清茶斋饭心不偷,二六时中为法喜。除人我,无彼此,冤亲平等忘誉毁。

无罣碍,没辱耻,佛祖同心岂徒尔,世尊割爱上雪山,观音辞家为佛子。尧舜世,有巢许,闻让国,犹洗耳,张子房,刘诚意,也弃功名游山水。况末劫,甚艰苦,如何不悟古人比。拜明师,求印证,了生脱死明心性,勘破无常即有常,修行大有径中径。沥心肠,披肝胆,奉劝世人应守正,莫当闲言不记心,大修行人必见性。速修行,猛精进,种下菩提是正因,九品莲生有佛证,弥陀接引到西方,放下皮袋超上乘。

虚云法师年谱(虚云自述年谱第二集)(4)

田谭两位妻子从娘家归来后,不见了夫君富民,只看到书桌上的一篇《皮袋歌》,当她们读到“累父母,恋妻子,空呈无名留孽债。不贪名,不贪利,辞亲割爱游方外。不恋妻,不恋子,投入空门受佛戒。”的时候,终于明白眼前发生的一切,富民已经离家出走,步人空门了。想到过去一段时间,毕竟夫妻名分一场,二人不禁留下伤心之泪。

我们回头再说富民和富国兄弟二人,他们出了泉州,一路直奔鼓山而去。鼓山坐落在福州市东郊,因为其山巅有巨石如鼓,每逢风雨交加之时,似乎有天鼓之音传出,所以得名鼓山。

山中有千年古刹涌泉禅寺,禅风浓厚、高僧辈出。宋朝时,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1407年改称涌泉寺。有诗赞云:“虎伏龙翔据上游,鼓山雄秀甲南州。重关透破家常事,一喝能教水改流。”

虚云法师年谱(虚云自述年谱第二集)(5)

富民兄弟俩经过几日兼程,步行六百多里才来到山下,强忍劳累和饥渴来到寺中请求出家。知客僧见他们一派富家公子打扮,怀疑是一时赌气从家中逃出,恐非真心出家。故双手合掌,婉言拒绝道:二位施主,本寺僧人已满,你们还是请回吧,以免父母挂念!”任凭富民兄弟再三顶礼也没有用。富民一看很着急,为表诚心,他就拉着富国跪在了大殿门前,不答应出家不起来。几个时辰过去了,夏日当空,再加上劳累和饥渴,富国“扑通"一声晕倒在地。

虚云法师年谱(虚云自述年谱第二集)(6)

见此情形,知客僧马上禀报方丈。妙莲和尚出来一看,心知二人有出家因缘,便令客堂留下,随大众劳动,加以观察。富民和富国白天跟随众人劳动,晚上念经打坐。方丈见他们出家之心确实很真诚,三个月之后,就让他们礼首座和尚常开老人作为剃度恩师出家了。从此以后,富民的法号是德清,富国的法号是德海。

到了第二年,咸丰九年也就是1859己未年,老和尚20岁了。鼓山开堂传戒,德清和德海二人,又依止妙莲方丈受了具足戒,成为正式的出家人。年谱写道:“予依鼓山妙莲和尚,圆受具戒,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时父在泉州,派人四出寻访,富国于圆具后,行脚参方,去后不知踪迹。予隐山后岩洞,礼万佛忏,不敢露面,时遇虎狼,亦不畏惧。”

虚云法师年谱(虚云自述年谱第二集)(7)

富民带着富国出走后,萧玉堂就派人四处打听,最后找到了鼓山。当时刚好授戒完毕,寺里的住僧很多,被知客僧三言两语搪塞过去了,但萧家人并不相信。为了避免被家人找到,萧富国(德海)立即离开鼓山,外出云游访道去了。从此以后,不知踪迹。年谱中也没有再提到结局,成为一个谜团。电视剧中说还俗了,在那个清末兵荒马乱的年代,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也许发生不测或者隐居起来,也未可知。

富民(德清)则立刻隐居到了寺后的岩洞中,不再露面,每天礼拜《万佛忏》,作为自己的修行功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常遇到虎狼,老和尚亦不畏惧。如此坚持了整整3年。

虚云法师年谱(虚云自述年谱第二集)(8)

从以上记载来看,老和尚一人在山洞中修行,为了避开父亲寻找,也是清净修道。而虎狼之所以没有伤害老和尚,说明一个真正的修行人,都会有护法神的保护,就算虎狼也是不会主动伤害的。后来的广钦老和尚也曾经住在老虎洞中,安然无恙。

咸丰十年是1860庚申年,老和尚二十一岁了,继续在山洞中礼忏。这年国家发生的大事: 英法联军攻陷了北京城,签订了北京条约,九国通商。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年,老和尚二十二岁了。

到了同治元年,1862壬戌年,老和尚二十三岁了。年谱写道:“予在山洞礼忏,已满三年。一日鼓山职事来告,谓泉州萧老太爷,已告老还乡,汝可不必匿避,妙老和尚称汝恒心苦行,但修慧还须修福。汝可回山任职,为众作务,予遂回山门,任职事。”

到了同治元年的春天,涌泉寺派职事僧人来转告老和尚说:泉州的萧老太爷,就是虚云的父亲萧玉堂,已经告老还乡了。让虚云不必再躲藏了。妙莲方丈认为虚云有恒心能苦行,实在难得。但是除了禅定修智慧之外,也不要忘了培养福德,要福慧双修,并且让虚云回寺中去担任职事,为大众服务。

虚云法师年谱(虚云自述年谱第二集)(9)

到了下一年同治二年,也就是1863癸亥年,老和尚24岁了,他继续在涌泉寺任职。接着来到同治三年,也就是1864甲子年,虚云25岁了。仍然在涌泉寺任职,这年冬天的十二月,虚云得到父亲在湘乡老家病故的消息,从此不再探问家中之事,一心一意修道。这一年国家发生的大事是:洪秀全服毒自杀,太平天国灭亡了。

接着来到同治四年,也就是1865乙丑年,虚云26岁了,仍然在鼓山任职。然后是同治五年,也就是1866丙寅年,虚云27岁了。年谱写道:“有乡人来言,谓予父殁后,庶母王氏,领二媳出家为尼。王氏法名妙净,田氏法名真洁,谭氏法名清节。予任职鼓山,已满四年,所当职务,自水头,园头,行堂,典座,皆苦行事,中间曾派膴事,弗为也。”

“即寺中常住,时有单嚫,亦不领受,每日仅粥一盂,而体力强健。时山中有古月禅师,为众中苦行第一,时与深谈,既而自思,任职多年,修持不无少碍。又思昔日玄奘法师,欲求经西竺,于十年前,先习方言,日行百里,复试绝粒,先由一日起以至若干日,以防沙漠荒碛,绝水草也。古德苦行,有如此者,我何人斯,敢弗效法,乃辞去职事,尽散衣物,仅一衲,一裤,一履,一蓑衣,一蒲团,复向后山中作岩洞生活。”

虚云法师年谱(虚云自述年谱第二集)(10)

有家乡的人路过这里,告诉虚云:自从他的父亲萧玉堂去世之后,继母王氏领着二个媳妇田氏和谭氏,也都出家做了尼姑。王氏的法名是妙净,田氏的法名是真洁,谭氏的法名是清节。虚云在鼓山任职已经四年了,他担任过水头,负责挑全寺僧众的饮用水。充当过种菜的园头,还担任过作斋堂里的行堂,为大众添加饭菜。无论什么样的苦差事,他都认真负责,毫无怨言。

在此其间,妙莲方丈曾经考虑让他担任一些管理方面职务,都被虚云推辞了。偶尔有寺中常住的信众,要单独供养他一些财物,他也绝不接受。每天保持过午不食的习惯,只吃一顿斋饭,但他的体力却十分强健。当时山中有一位古月禅师,在众人中苦行第一,他经常和虚云深谈佛理,二人聊得很投缘。

虚云一个人也经常思考,当初玄奘法师准备去天竺取经,提前十年前就开始准备和锻炼,比如先学会梵语,锻炼脚力,再锻炼少吃东西,以防止到了沙漠中遇到没有食物和水的情形。玄奘法师的苦行令虚云十分钦佩,成为心中学习的榜样。于是他就向方丈辞去了寺中职务,把衣物等物全部送人,仅留下一件衲衣,一条裤,一双鞋,一件蓑衣,一个蒲团,又独自回到后山的岩洞中去苦修了。

虚云法师年谱(虚云自述年谱第二集)(11)

从以上的记载来看,虚云老和尚当时正处在一个年轻人精进学佛的道路上。他通过禅定苦行,去深刻体验佛法的真谛。老和尚坦然面对于家中的变故,父亲的去世和庶母妻子的出家,并未乱其修道之心。这种世事无常的变化,令他的内心更加充满对人生真相的探求。

从同治六年丁卯年,到同治八年己巳年,也就是1867到1869年,虚云在山洞住了三年。在此期间,老和尚居住的是岩穴,吃的食物是松毛或者青草,渴了就喝山间泉水。与世隔绝,与虎狼为伴,每日参禅礼忏,坚持不懈,力求早证菩提。日子久了,裤子和鞋都磨烂了,只剩下一件破烂的衣服,勉强遮蔽身体。

年谱写道:“以上三年住山洞,此三年中,居则岩穴,食则松毛,及青草叶,渴则饮涧水。日久裤履俱敝,仅一衲蔽体,头上束金刚圈,须发长盈尺。双目炯然,人望见之以为魅,怖而走,予亦不与人言谈。”

虚云头上箍着一个金刚圈,胡须和头发已经长到一尺多长,但是他的双目炯炯有神。有些去山上打柴或者过路的人,偶然会看到虚云,都误以为白天见到了山精鬼怪,纷纷害怕地跑开了,虚云也不与他们说话。第一二年,虚云在参禅打坐入定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奇妙的胜境发生,他也不以为异,就是不执着不喜不怖。

虚云法师年谱(虚云自述年谱第二集)(12)

《心经》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楞严经》说:不作圣解,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老和尚独处深山密林中,幕天席地,心中没有烦恼妄想,自在无碍。而且体力日强,耳聪目明,步履如飞。攀登悬崖峭壁如履平地,自问也不自知其所以然。

年谱原文写道:“初一二年,时见胜境,不以为异,一心观照及念佛,处深山大泽中,虎狼不侵,蛇虫不损。不受人怜,不食人间烟火,幕天席地,万物皆备于我。心中欢悦,自以为四禅天人也,夫世人之患,为口体耳,古人有所谓以一钵轻万钟者,我今并一钵而无之。无碍自在,因之胸次洒然,体力日强,耳目聪明,步履如飞,自问亦不自知其所以然。后一年,乃随心所欲,随意所之,有山可住,有草可食,行行重行行,不觉又一年矣。”

那时的山中与我们现在大不同,经常会有虎狼出没,虚云住在山洞里,难免会遇到虎狼蛇虫,却从来没有受到过伤害。而虚云也并不关心这些,因为他的身心,已经深深沉浸于禅定喜悦之中。

虚云法师年谱(虚云自述年谱第二集)(13)

从以上记载我们发现,这时候的虚云老和尚,深得禅定之乐,一心观照及念佛。很多同修有过轻安的体验,那种柔软祥和,身心空灵的喜悦,也会令人流连忘返,从而增强学道的信念。但也不必贪着此境,须放下我法二执,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欣赏一下沿途风景即可,前路尚有十八滩。好了,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