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如何全面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高质量教育的根本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作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战略部署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人才强国的根基所在,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谈一谈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如何全面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谈一谈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如何全面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谈一谈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如何全面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高质量教育的根本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作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战略部署。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人才强国的根基所在。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从价值观、能力、品格、知识四个角度对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特征进行了全面概括。邵志豪认为,高素质教师应该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师德师风;二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高超的艺术化教学能力;三是具备关爱学生的品格,要有仁爱之心;四是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邵志豪认为,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职前要强化教师教育,不断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把教师的职业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教师教育;职后学校和政府要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提供支持、帮助和引领,包括加强培训、开展对教师评价的综合改革等。

如何加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队伍建设?今年两会,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建议。

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深化师德师风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工程学院教师发展与服务中心主任彭聪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提出建议。  

一是重视并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持续提升。中西部高校应建立有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育部在中心发展定位和工作目标上给予指导,在培训资金上给予支持,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培训机制。通过定期轮训或专项培训的形式,促进教师学科知识不断更新,教学技能不断提升。

二是持续开展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提升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双一流”高校的学科、人才、科研优势,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让支援方和受援方结牢对子。加大对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融合式教学进修项目和其他效果显著培训项目的投入力度,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

三是增加公派访学名额,激发教师科技创新活力。每年由教育部资助一批中西部高校教师到“双一流”大学研修访学,或者到国家级科研机构开展科研锻炼,加大国家公派留学政策对中西部地区倾斜力度,开阔中西部高校教师的科技视野,提升其创新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赵海兴通过调研发现,少数教师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中只顾教好书本知识,忽视育人的重要性;部分地区对现有理想信念教育资源挖掘不够,对持续提升教师思想素质重视不够。

赵海兴表示,师者为师亦为范,应支持各地统筹资源,建设各具特色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训基地,探索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模式,加强广大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重要支撑。

随着国家对教师培训工作越来越重视,国培、省培及其他各级各类培训深入开展,这些培训在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优化教师培训体系,紧迫又必要。为此,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沧州市第十六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唐景丽建议,一是采用本地师范院校优秀大四学生顶岗替换的方式解决工学矛盾。二是专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群体特征系统构建培训内容体系,使培训内容系统化、规律化。三是增加实践培训,使教师在获得理论认知的同时获得链接教育现场的体验。四是学校在参训教师返回工作岗位后,要结合培训内容和学校教育教学现状,组织有针对性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和学校的持续发展。

完善教师评价与评审制度

“在调研中普遍感受到,教师们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专业能力要求更高,更加注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不少校长、教师反映,一线教师短缺问题凸显,教师在校工作时间普遍延长,工作强度明显增大,专业发展、心理和兼顾家庭等面临较大压力。”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指出,为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更好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应对实施“双减”后教师队伍面临的新挑战和更多付出,予以高度关注,主动优化教师人事制度,以更加健全完善的薪酬待遇、考核评价、职称评聘、用人机制等,为“双减”政策的持续有效推进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她建议,完善考核评价与职称评审等制度,健全教师激励机制。一是应健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考察教师在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方面的努力与成效,将教育教学质量、课后服务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分层与个性化作业设计能力、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等体现“双减”核心要义的多方面能力与绩效纳入指标体系。二是完善职称评审标准,将职称评定与考核评价结果密切挂钩。“双减”背景下的教师职称评审应更加聚焦教师的师德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并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在“双减”、课后服务工作中贡献突出的教师,增强教师职称评定的激励性。三是围绕“双减”实施中的表现与贡献情况,健全评优评先制度。在已有的各类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在“双减”政策下表现突出的教师。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表示,她今年带来了相关提案, 建议尽快布局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单位,充分发挥高素质职教师资培养主渠道的作用。一是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申报教育博士点开辟“绿色通道”,开创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新局面。二是大力推进深化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探索建立 “本硕博”连读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大力推进招录、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使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真正构建起高质量服务职业院校的、“师范性、职业性、学术性”三性融合和“师范教育、技术技能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三教贯通的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

推进区域优质均衡发展,打造乡村强师

乡村教师是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对于如何打造乡村地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一要注重生源选拔匹配度,把好入口关,坚持“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原则。二要注重人才培养精准性,把好培养关,着力开展新时代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并注重融合养成与特色培养相结合。三要注重乡村教师赋能持续性,把好发展关,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平台资源优势,持续赋能乡村教师成长。

为构建区域优质均衡发展,提升乡村教育队伍素质,全国政协委员、福建漳州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兰臻建议,应先稳步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在学校的层面构建“一校带多校”,在教师的层面实现“一师带多徒”。其次应扎实推进区域教研的信息化,让乡村的孩子能够跟城里的孩子同上一堂课。最后要把牢乡村教师的培训关,给乡村的老师提供更加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培训。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复全表示,全社会要营造尊师重教的生态,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要为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减负,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多上升的空间和再学习、再深造的空间。

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孜、褚艺涵(实习)综合自中国教育报(记者张学军 韩晓萌 黄璐璐 林焕新 贾文艺 实习记者张硕)、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