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缂丝特征(连皇帝都不一定能享用的艺术品)


民国时期的缂丝特征(连皇帝都不一定能享用的艺术品)(1)

清代缂丝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相信很多人是在国家宝藏节目里第一次听说缂丝这种工艺,因为它非常“高冷”,号称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向来十分金贵,直到明朝宣德年间缂丝才被用于织造龙袍,哪怕是皇帝都不一定能享用。今天我们要说的一件曾经存在于紫禁城的宝物就是康熙御用的织金缂丝陀罗尼被,借此也带大家了解一下缂丝这个工艺。

民国时期的缂丝特征(连皇帝都不一定能享用的艺术品)(2)

康熙陀罗尼经被(图片来自网络)

康熙的这条御用织金缂丝陀罗尼经被幅宽140厘米,长234厘米,重980克,正黄色,和现在的双人被差不多大。“陀罗尼经被 ”是佛教宗派之一密宗的宗教用品,织造这样一条经被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陀罗尼经被有什么作用呢?据说金刚上师为了慈悲救世,就把众佛的密咒用梵文或者藏文写在布帛上。这条经被上的咒语就有72种,再加上国师章嘉活佛颂经加持,功德无穷。皇帝是上天之子,最尊贵的人,所以这个经被起到了类似护身符的作用。当然,这不是皇帝活着的时候用的,而是陪葬品,保护的也是皇帝的灵魂。

民国时期的缂丝特征(连皇帝都不一定能享用的艺术品)(3)

康熙陀罗尼经被(图片来自网络)

现存最大的陀罗尼经被是慈禧的,但是已经残破不堪,专家尝试了多年也没有修复出来,而康熙这条是第二大,保存又是最完整的,实在是无价之宝。这条经被曾流失海外,如今终于又回到中国,为个人所收藏。

缂丝特点

一般织物都有经线和纬线,普通的织物通经通纬,而缂丝最大的特点就是通经绝纬。简单来说就是竖的经线是贯通整幅作品的,横的纬线是断开的。下面这个图看起来比较清楚。

民国时期的缂丝特征(连皇帝都不一定能享用的艺术品)(4)

横的是纬线(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很多人会说我还是区分不了,刺绣和缂丝有啥区别。其实刺绣是绣在织物上的(可能是布或者是别的织物),而缂丝本身就是“布”,作品和“布”是融为一体的。织布本来就需要经线和纬线织造到一起,而缂丝就是只有经线的情况下,纬线直接就作成图。缂丝的织造工艺决定了它的成品纹理性更强一些,而刺绣线条的痕迹更明显一些。


民国时期的缂丝特征(连皇帝都不一定能享用的艺术品)(5)

左下方是已经织好的(图片来自网络)

缂丝的工艺流程,一般有16道工序: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打翻头、箸踏脚棒、扪经面、画样、配色线、摇线、修毛头。

缂丝起源


民国时期的缂丝特征(连皇帝都不一定能享用的艺术品)(6)

新疆缂毛靴子(图片来自网络)

缂丝工艺的起源并不在中国,而在三千年以前的古埃及。据考古发现,当时就有以麻线织造的缂麻织物,后来由两河流域的古叙利亚人学习并传播。有意思的是古叙利亚人用这种工艺用来做缂毛织物,织造成服装和地毯。

中国新疆地区的楼兰古国遗址也发现了缂毛织物,随着汉代丝绸之路打通,缂织的工艺流传到了中原大地。中国被称为丝的国度,所以缂织工艺流传到中国后就有了缂丝这种艺术品。缂丝作品也见证了东西文明的交流。

传承发展

中国缂丝的产生有汉唐两种说法,一般认为还是唐代,因为到唐代,桑蚕技术已经得到普及,西北地区丝织技术迅速发展,另外四川益州、江苏扬州、河北定州都成为著名的丝绸集中生产地。而目前发现的缂丝作品最早的就是唐代的“舞俑缂丝束腰带”。

民国时期的缂丝特征(连皇帝都不一定能享用的艺术品)(7)

唐代缂丝腰带(图片来自网络)

北宋缂丝的一件代表文物是在新疆出土的,是一件锦袍的装饰带。可以看出可能是由于缂丝工艺非常复杂,大的作品比较少见,越大制作难度越高。南宋时期,皇室南渡,国力越来越衰弱,艺术水平却达到了巅峰。大家在国家宝藏中认识的《莲塘乳鸭图》的作者朱克柔就是南宋人。她的作品画面恬淡清雅,画面生动自然、色彩丰富,艺术造诣颇高的宋徽宗也非常喜欢。

民国时期的缂丝特征(连皇帝都不一定能享用的艺术品)(8)

朱克柔《紫鸾鹊谱》(图片来自网络)

元代的缂丝一件代表作品也出土于新疆,叫灰地狩猎纹印金缂丝残片。在风格上比南宋更豪放,人物也相当逼真。其中采用的印金工艺也是缂丝技术上的一种飞跃。因此在这个狩猎纹缂丝残片上隐隐约约地闪出金色的光彩。

民国时期的缂丝特征(连皇帝都不一定能享用的艺术品)(9)

元代缂丝扇面(图片来自网络)

明朝缂丝织物很少,因为明朝初期提倡节俭,缂丝这种费工费力的织造方式实在“不经济”。但是,明代皇帝的“御用监”下面专门设置了“缂丝作”的机构,专门对缂丝的生产进行管理。宣德之后,缂丝开始繁荣,以苏州缂丝最为出名,城郊陵墓镇的张花村甚至家家有缂机,被称为“缂丝村”。明代缂丝作品也是以当时名家的画作为蓝本,在技术水平上又有了进步。万历皇帝的缂丝龙袍还用了孔雀羽绒做成的线,更显得华贵。

民国时期的缂丝特征(连皇帝都不一定能享用的艺术品)(10)

明万历龙纹椅披(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清朝,缂丝更是被皇室所垄断。乾隆时期,缂丝技艺达到了宋以后的又一个高峰,盛极一时。清代的缂丝艺术中心仍然在苏州,清代留存的缂丝作品也较前代丰富,官袍、补子、屏风、书画、靠垫等等。题材分为花鸟虫草、山川风景、人物故事、吉祥图案、诗文书法、佛像梵经等等。

民国时期的缂丝特征(连皇帝都不一定能享用的艺术品)(11)

清十二章纹小龙袍(图片来自网络)

缂丝现状


晚清之后,国力衰退,缂丝行业日渐衰弱,少有精品。新中国成立后,苏州缂丝又遇到了好时代。50年代后期,苏州缂丝传承代表王金山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多种新技法,创造出双面不同颜色不同样式的缂丝织物。80年代出口日本的订单使得苏州的缂丝行业迅猛发展,90年代又陷入低谷。

民国时期的缂丝特征(连皇帝都不一定能享用的艺术品)(12)

明 缂丝作品《水阁鸣琴图》(图片来自网络)

2006年缂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2009年缂丝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虽然缂丝还是比较小众的产品,但已经有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开始将缂丝的特点运用到当代生活用品中,相信未来缂丝产品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会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民国时期的缂丝特征(连皇帝都不一定能享用的艺术品)(13)

文博喵 | 每周四晚20:00更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