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地球仪课件(1.1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要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地球与地球仪课件?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地球与地球仪课件(1.1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与地球仪课件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要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这就是我国古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一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2)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并且根据精确测量,证明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

例题1】在海边观察从远处驶来的帆船时会出现图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图中所示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

A.地球由西向东自转

B.地球是一

个球体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海平面上升

点拨: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表面的海面也不是平面的,从远处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它的桅杆,随着距离的缩短,

地球表面开始接近平面,最后才看到船身。

答案:B

要点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定义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是一个正圆的球体。

2.作用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3.要素

:经纬线、南北极点和地轴等。

4.地轴

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这根轴代表地轴。它是人们假想的轴,事实上地球并不存在这根轴。[来源:Z*xx*k.Com]

5.两极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是地球上的最北点;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例题2】有关地球仪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按一定比例,把地球缩小后制成

B.用不同的颜色、文字、符号表示地理事物

C.地球仪能真实反映地球形状

D.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点拨: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地

球缩小后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文字、符号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但地球仪并不能真实反映地球的形状,因为

地球并非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但是把它缩小到地球仪这么大时,这个差距就不明显了。所以地球仪是正球体,不能真实反映地球的形状。

答案:C

要点三:纬线和纬度

1.纬线

纬线是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它有三个特点:纬线的形状是圆,每条纬线均自成一

个圆圈;度数不相同的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最后成一个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如下图所示:

2.纬度

纬线有无数条,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叫纬度。

纬度的划分方法是:0°纬线即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南、北两极点的纬度最高为90°,其中

0°~ 30°之间为低纬度,30°~ 60°之间为中纬度,60°~ 90°之间为高纬度。

3.特殊的纬线

①赤道: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即0°纬线。

②回归线:23.5°纬线。

③极圈:66.5°纬线。

④极点:90°纬线。

⑤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

4.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正好位于地球南、北的正中,所以以赤道(即0°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例题3】以赤道为界,南纬和北纬的度数分别向南、向北排列,其大小变化规律是( )

A.大小相间分布 B.越来越小

C.大小不变 D.越来越大

点拨:南、北纬的划分,以赤道(0°纬线)为界,向南、北各划分为90°,

南、北两极点为90°。北纬的度数从赤道向北越来越大,直到北极点达到最大值90°;同理,南纬的度数从赤道向南越来越大,到南极点

达到最大值90°。

答案:D

要点四:经线和经度

1.经线

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它有三个特点:经线是半圆;每条经线的长度均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如下图所示:

2.经度

经线有无数条,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叫经度。经度的划分方法是: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它是经度的划分起始线。此线以东称东经,用字母“E”表示;此线以西称西经,用字母“W”表示。经度的最大值是180°。

3.特殊的经线[来源:学&科&网Z&X&X&K]

东、西经度的分界线:0°经线,即本初子午线。

180°经

线:也叫国际日期变更线。[来源:Z#xx#k.Com]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构成的经线圈。

4.东、西半球的划分

国际上规定,把西经20°(20°W)和东经160°(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西经20°(20°W)以东至东经160°(160°E)以西为东半球,西经20°(20°W)以西至东经160°(160°E)以东为西半球。

例题4】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是( )

A.0°经线

B.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C.180°经线

D. 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东、西经的划分。国际上规定,以经过英国伦敦东部

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O°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

分别为东经和西经,各180°。由于东、西经180°是重合的,即合为一条经线:180°经线,所以东、西经的分界线为O°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答案:D

要点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1.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形成了经纬网。

2.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因此,经纬网在军事、航海、航空、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许多方

面,都有广泛用途。

3.经纬网的判断

(1)确定某一点的经纬度:纬线沿着东西方向延伸,指示东西方向。纬度数往北增大的为北纬,用“N”表示;纬度数向南增大的为南纬,用“S”表示。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沿着南北方向延伸;经度数向东增大的为东经,用“E”表示;经度数向东减小的为西经,用“W”表示。最后确定某点的经纬度。

(2)确定地球表面某点的半球位置:口诀“小小为东,大大为西”,记住

这八个字,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首先,我们必须记住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如果给出的东经度比160°小,则在东半球,比160°大,则在西半球;若已知点的经度是西经,就与西经20°比,比20°小,则在东半球,比20°大,则在西半球。例如:确定点A(40°N,12°W)和点B(42°N,165°E)各在东、西哪个半球?因为点A的经度是12°W,12°<20°,则点A在东半球;又因为点B的经度是1

65°E,165°>160°则点B在西半球。[来源:Zxxk.Com]

例题5】读图,回答(1)~(2)题。

(1)坐标(80°N,90°W)是图中的( )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

(2)图中甲位于丁点的( )[来源:Zxxk.Com]

A.西北方向 B.正西方向 C.正北方向 D.东南方向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经

纬网的判读。从图中可知,相邻的两条经线相差

10°,且向东逐渐减小,为西经;而相邻的

两条纬线相差10°,且向北逐渐增大,为北纬,所以甲、乙、丙、丁四点坐标分别为(80°N,120°W)、(80°N,90°W)、(70°N,120°W)、(65°N,105°W)。甲相对丁的方向判断:首先从东西方向看,甲位于丁以西;再从南北方向看,甲位于丁以北,所以甲位于丁的西北方向。

答案:(1)B (2)A


经纬度线的来历

为了精确地表明各地在地球上的位置,人们给地球表面假设了一个坐标系,这就是经纬度线。那么,最初的经纬度线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测定的呢?公元前344年,亚历山大渡海南侵,继而东征,随军地理学家尼尔库斯沿途搜索资料,准备绘一幅“世界地图”。他发现沿着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由西向东,无论季节变换与日照长短都很相仿。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重

要贡献——第一次在地球上画出了一条纬线,这条线从直布罗陀海峡起,沿着托鲁斯和喜马拉雅山脉一直到太平洋。

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不久就瓦解了。但以亚历山大为名的那座埃及城里,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图书馆,多年担任馆长的埃拉托斯特尼博学多才,精通数学、天文、地理。他计算出地球的圆周是46 250千米,画了一张有7条经线和6条纬线的世界地图。

公元120年,一位青年也在这座古老的图书馆里研究天文学、地理学。他就是克罗狄斯·托勒密。托勒密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绘制地图应根据已知经纬度的定点作为根据,提出地图上绘制经纬度线网的概念。为此,托勒密测量了地中海一带重要城市和据点的经纬度,编写了8卷地理学著作。其中包括8 000个地方的经纬度。为使地球上的经纬线能在平面上描绘出来,他设法把经纬线绘成简单的扇形,从而绘制出了一幅著名的“托勒密地图”。15世纪初,航海家亨利开始把“托勒密地图”付诸实践。但是,经过反复考察,他发现这幅地图并不实用。亨利手下的一些船长遗憾地说:“尽管我们对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 我们发现事实都与他说的相反。”

正确地测定经纬度,关键需要有“标准钟”。制造准确的钟表在海上计时,显然比依靠天体计时要方便、实用得多。18世纪机械工业的进步,终于为解决这个长久的难题创造了条件。英国约克郡有一位钟表匠叫哈里森,他用42年的时间,连续制造了5台计时器,一台比一台精确、完美,精确度也越来越高。第五台只有怀表那么大小,测定经度时引起的误差只有1/3英里(注:1千米=0.62l4英里)。差不多同时,法国制钟匠皮埃尔·勒鲁瓦设计制造的一种海上计时器也投入了使用。至此,海上测定经纬度的问题终于初步得到了解决。

地球大小的测量历程

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应该说是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他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算出地球的周长约为25万希腊里(39 600千米),与实际长度只差340千米,这在2 000多年前实在是了不起。

1672年,法国天文学家李希通过测定,发现地球赤道的重力比其他地方都小,提出大地是扁球形的主张。

17世纪末,英国大科学家牛顿研究了地球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从理论上推测地球不是一个很圆的球形,而是一个赤道处略为隆起、两极略为扁平的椭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0多千米。1735~17

44年,法国巴黎科学院派出两个测量队分别赴北欧和南美进行弧度测量,测量结果证实地球确实为椭球体。

20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看起来,地球形状像一个梨: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其实确切地说,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

如有需要电子版完整文件,请关注,转发,评论需要电子版并私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