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感悟(千古奇人王阳明的)

王阳明的心学感悟(千古奇人王阳明的)(1)

我想大家都知道,王阳明先生一生最大的荣耀和成就,就是被称之为;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的主要发明就是:阳明学,当然也包括:“四句诀” 心法、“知行合一”的灵活运用。王阳明心学说表达的其中少不了内心的强大,只有内心强大才是治愈一切伤痛和悲观的良药。话又说回来,只有精神的免疫才是强大的。比如;人生不顺时,你必须内心强大,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力。在生存环境恶劣的龙场,体弱多病的王阳明顽强地在瘴疠之地活着,身强体壮的家仆居然病倒了。本来是家仆来服侍他,现在完全颠倒过来。王阳明亲自给家仆生火煮粥,为驱散他们的抑郁之情,王阳明还为他们诵唱诗歌或者讲笑话。王阳明虽然能够超然面对荣辱得失和艰难困苦,但他对生死之道还没有看得那么开。他始终担心刘瑾会再次把魔爪伸到自己眼前。为了超越生死念头,他在屋后建了一个石椁,日夜端坐其中,参悟死之要义,寻求心之静一。某天夜里,王阳明恍然顿悟之前一直未参透的“格物致知”的真意,随即发狂般欢呼雀跃起来。那感觉就像云开雾散,豁然见到阳光一样。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龙场悟道宣告了阳明心学的诞生,解决了人生意义如何完成的问题。内心光明,万物生长。内心强大,人生自愈。人生一切在于“心”,本自具足,只需向内觉悟,知行合一,当下即是,这便是阳明心学的精髓。内心的强大,即是身心的归位!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帮助你实现精神转化、开启正能量、提升生命境界的人,只有你自己。龙场悟道是中国哲学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王阳明,这位饱经磨难的狂者,靠一己之力将自己带出了思想的重围,使中国哲学迎来了又一座灿烂的高峰。龙场悟道,它宣示了心的力量。一个人,只要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向心灵深处搜索,就能找到宝藏,找到想要的一切,找到宇宙的终极真理。王阳明是当朝状元的儿子,但是他在科举考试竟然经历了两次落榜,这如果按照一般人的心理推测,压力肯定不是一般地大,可是王阳明却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年纪轻轻就显示出其心不为物役的力量。之后他在官场上遭到了一次大的劫难,1506年,他因上书言事,得罪了权奸刘瑾,被抓了起来,并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做驿丞,王阳明到了龙场,在山洞中生活着,在这艰难困苦的三年里,他依然谈笑风生,不为外物改变自己的心境。两位随从病了,王阳明还给他们唱小曲。王阳明渐渐地对心的力量有了新的体悟。一开始,他对得失荣辱都可以超脱了,但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于是在困难的生活中,经常问自己:“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一天晚上,王阳明在石棺中默坐澄心。突然,他一声长啸,从石棺中走出,手舞足蹈起来。他有了重大发现。这一刻,被称为龙场悟道,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阳明心学开始浮出水面的时刻。王阳明悟出的是18个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谬矣!”什么是圣人之道?良知啊!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这就是王阳明心学哲学,相对于当时主流的程朱理学,在中国人的生活实践领域,一种新的思维角度、一种新的范式诞生了。王阳明心学在以后还有发展,其基本内容有心即理、万物一体、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一学说,高扬了每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心的力量。王阳明把之前经受的曲折、磨难,都放到了脑后,只埋头于当下,专注当下,活在当下。所谓万里长空、一朝风月。如果没有现在的一朝风月,怎么会有万里长空呢?不抛弃、不放弃、不纠结,是他悟道的原因。王阳明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在名利场中奔波,与世浮沉的现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的定盘针的时候了。人的一生就该读一读王阳明。王阳明的《传习录》是他智慧的结晶,他将心学思想运用到带兵打仗上,说明心学思想能够付诸于实践,并且能经过实践的检验。《王阳明传》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记载了很多故事,从官场故事,或者是民间有趣但又值得人深省的故事中,我们学到为人处世的智慧。当内心浮躁的时候,当遇到困境的时候,无论什么时候,读一读王阳明,自然是能更上一层楼!在这两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官场披荆斩棘的王阳明,也可以看到在战场有勇有谋的王阳明,更可以学到他一生最高明的智慧!“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看透和超越外在环境,从内心寻求强大的力量之源,唤醒内在的智慧,重建生命,这正是静心学习《王阳明心学》对于今天的最大价值。他的事功业绩:主要是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攻心为上,三十五天之内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创下不朽之功,晚年还肃清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阳明学当代价值:精神信仰、寻找初心和人生答案的钥匙,经世致用、事业成功的通用法门。追求圣贤之道;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更高深的学问,探究宇宙人生的问题。比如,人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什么等等。明朝有一个神童叫王阳明,他在12岁的时候就提出了要读书成圣贤。怎么去做呢,《大学》这本教材里给出了方法:古之欲明明德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王阳明是一个行动派,他马上去做了,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这件事对王阳明触动很大,圣人之道怎么就这么难,以前的圣人难道都是这么悟道的?其实王阳明在遵从儒家之道的同时,他也广泛涉猎佛家道家思想。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二十二岁时,王阳明考进士不中,二十五岁又考了一次有落榜了。他的父亲安慰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却说:“你们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这个是典型的佛教禅宗思想,心外无物,以不动心为最高境界。王阳明这个时候已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已经有了一定的领悟了。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儒家、佛家、还是道家核心都是一样的,最终都追求达到“道”的境界,探究宇宙万物的本源、万事万物的真理和规律。逆境中创阳明学,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赔款求和。王阳明对这个国家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其实,早在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只是当时皇帝并未采纳。王阳明二十八岁的时候,通过了礼部会试,随后在政工部、刑部、兵部等不同部门任职。王阳明为官正义敢言,35岁时因上疏论救被宦官刘瑾冤屈的大臣,触怒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当驿栈驿丞。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阳明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人在困境的时候思想上特别容易有感悟。在这个时期,王阳明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阳明在龙场阳明洞中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圣人之道不是那么难求,不需向外部求,一切都在吾心。他用“四句决”解释清楚了一个人一辈子该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一个人一生如果按着这四句心决去做则必定内心安宁、事业无不成。“四句决”心法要诀就是;无善无恶性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句话呢?首先要理解一个大背景,王阳明是学过佛家、道家思想的,所以你读这四句话的时候,你要把佛家道家的思想结合起来一块思考。另外,为什么王阳明单单把善、恶拿出来做案例,其实善、恶只是万事万物的一对代名词,事物的一个正反面,而且主要是儒家讨论的比较多,你完全可以任意替换成,诸如:好坏、高低、美丑、你我等等。“无善无恶性之体”首先,性和心一个意思,请特别注意这个心不是生理的心脏,也不是意识思想,它是指形而上的大心,《易经》里面讲形而上者之谓道,所以也叫“道”,道是什么,儒家佛家道家其实说的都是一个“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或叫主宰、老祖宗),万事万物都是它生出来的,和外国人讲的上帝创造一切是一个意思。佛教禅宗讲打坐参禅,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打坐的时候,你闭上眼睛,然后当你渐渐静下来的时候,你只去关照自己的呼吸,觉察一呼一吸,“我”也没有了,其他包括,好坏、美丑一切都仿佛在那一刹那没有了,这也就是佛教讲的到达性、空、空性、佛性、佛心、佛,其实都是一个意思。人进入这种状态的时候就会有直觉产生,直觉里面包万事万物的一切真理,会告诉你想要的人生的答案,所以王阳明才说心即理。通过佛教禅宗,我们就知道了第一句的意思:宇宙的本体(老祖宗)如果有一个称呼,那么假定叫做性(或叫心),性本来是空的,什么都没有,没有对立,好坏、美丑,自然善恶也没有了,所以才叫无善无恶性之体,你也可以叫无美无丑性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们说胎儿在母亲体内的时候他和宇宙是浑然一体的,他感受不到“我”的概念,“你”的概念,“分别”的概念。当他出了母体之后,才渐渐有了你我,好坏,美丑的分别。当我们打坐结束,站起来的时候,这个时候才有了“我”的感觉,这个时候你也同时感受到了其他一切周边物体。当时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者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所以王阳明当时说了一句话:“你未看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所以你不理解禅宗打坐你永远不可能理解这句话。理解了佛教禅宗的道理也就知道了这第二句话的意思:万事万物产生的一个逻辑是,从无到有,到正反两面,再到万事万物。你要知道王阳明他是有佛家和道家的学术背景的,这也就是道家所说的道(无)生一,一就是有(包含意识和物质),一生二,二是事物阴阳、善恶、美丑、好坏正反两面,二再生三,三生万物。是这么来的。那么王阳明为什么要说这么两句呢,有什么用呢?其实用处可大了。佛家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要你排除杂念,保持你内心的安宁,同时找到你的本心想要你做的正确的事,按着你内心的直觉做事,你的直觉生发你的智慧让你成功。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良知是什么意思呢,良知就是智慧啊、就是那个大心本来具有的真理。有了知善知恶的智慧以后又该如何呢?那就要用它来格物了,就是要按着你内心的直觉指引去实践了。所谓知行合一,这里的知,特别要注意的是它不是狭义的知识和知道,更不是心情和心态,而是良知,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知行合一告诉我们用实践来检验真理,要找到并遵循内心的直觉,按着内心的直觉指引去做。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王阳明晚年在总结自己学说的时候说,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致良知(致,达到的意思,包含了,觉察良知和行良知),良知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不需要向外面寻找。王阳明一生都在致良知,成就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对我来说,“良知”就是“道”,也就是我们每个人最初的“本心”。刚来到世上的我们,内心祥和宁静,是这天地间的一方净土。若是我们可以珍惜“本心”,善待它,就能够成就自己,实现心中所想。但万事万物并没有那么简单,人类的欲望太强大了,大到早已污染了我们的“本心”,我们却毫无知觉。当一个人的理想足够崇高时,即使外界的诱惑再多,环境再恶劣,他也能磨练自己的精神和身体,保持“本心”,王阳明就是这样一位“不动心”之人。身为富家少爷,原本衣食无忧,王阳明却偏偏要做圣人。但做圣人哪有那么简单呢?先是考科举时失利,几次之后才中了进士,从此步入官场。虽说一开始没什么大作为吧,但也算顺风顺水,后来朝中权力争夺,宦官刘瑾开始参政,王阳明因看不惯其所做所为,就直言上书。若王阳明能趋炎附势,不跟刘瑾作对,还能免除皮肉之苦,但他的良知不允许。上书之后,因惹怒了刘瑾,不仅被廷杖,还被打入大牢关押了半年之久,如此劳其筋骨,也没有磨灭王阳明的良知。后来将他流放到贵州一带担任驿丞,初到此地的王阳明被瘴毒之气侵害,被当地乡民排挤,居住的环境也是相当糟糕,但他没有抱怨,反而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一切不如意。居住环境不好就自己搭建小木屋,收拾出一个干净整洁的住处;面对乡民的排挤,他极力包容,不计前嫌地教他们读书、耕种,用真心去感化他们;除此之外,王阳明每天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受瘴毒之气的影响,以至于他在瘴毒之地能够安然度过。正因为王阳明经历了凡人所不能承受的困苦,磨练了自己的身心,最终才能成功悟道,成为一代圣贤。王阳明在心学中提出了“致良知”,其实致良知是一条极其艰苦的道路。在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之后,能做到“动心忍性”也很不容易。“动心忍性”是不断强大自己内心的一个过程,这样在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时侯,我们才能更加地平静、从容。唐代诗人王维在磨练心性的过程中提出了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就是告诉我们无论遭遇的事情有多痛苦,内心都要保持冷静,当你静下心来的时候,就会发现你曾经错过的风景其实很美。心性是需要在不断地磨练中调整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些事情烦躁困苦,但其实只要内心跨越这层层的磨难,就会将高处的美景净收眼底。圣人孔夫子一生也是在不断地历练自己,他为了弘扬心中的道,不惜四处奔走,看似费力不讨好,但实际上正是孔夫子的智慧所在。世间最强大的力量,就是逼人们去“致良知”。一个人唯有遵从本心,才能在遇到困难时获得力量,变成一个全新的自己!请您转发分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小编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王阳明举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家,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如阳明先生所说,这不是天外飞来的。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如何做功夫呢?王阳明在这里指出了另一条路——努力做学问。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对于才能和修养,读书学习就算不是唯一的路,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其实人的本心总是容易被各种各样的外界环境所影响。心理学有一种说法,说我们内心有许多被严重压制的个情结,而每一个情结都是我们自己的一个盲点。这个盲点一但被外界触动,我们就会失控。所以我们要利用一个方法,叫做觉察,当我们常常觉察这些盲点,也就自然化解了,那时别人再去触碰这个地方,就不会激发自己严重的情绪。久而久之,最终就会达到王阳明所说的“此心不动”。学了致良知(觉察良知行良知),有什么运用的模型呢?这个方法论就是:通过明心见性,即以读书阅历实践思考为根基,常常让自己内心保持虚静,让内心直觉告诉你自己一个梦想一件想做的事(用笔记下来你的直觉),让内心直觉告诉你具体的方法(用笔记下来你的直觉),然后按着具体方法去实施。阳明学之所以500年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他是一门通用的学问,无论是对于官员、学者、老板还是个人都一样,关键你要理解那个意境。大道至简,对我们来说,一个人一辈子如果需要有一种心法来指导自己的人生,那么就是王阳明总结的那句话:真理在吾心,一生都要致良知(知良知行良知)。通过明心见性找到直觉告诉你该做的事,采用灵活的策略去达成你的目标,做到知行合一。出世能让你内心安宁,入世能让你建立自己的事业,所以21世纪假如要有一个信仰的话,它一定是阳明学,因为他是一门系统的学问。王阳明的学说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三句话层层递进,构成了王阳明的学术体系。下面居士我就通过这三句话为大家解读阳明心学。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起点,王阳明在反思程朱理学的错误时,顿悟出了“心即理”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整个阳明心学。所以要理解“心即理”这一命题,我们要先说一说程朱理学。顾名思义,程朱理学最为尊崇“理”这一概念。其实他们的学说与老子有相似之处,老子说“道”是宇宙的本原,程朱则说“理”是宇宙的本原。理与气(物质)结合生成万物,万物都含有理,就像每条河流之中都有一个月亮。理在自然界表现为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中表现为伦理道德。人的心中也有理,只要能认识到心中的理,你的所作所为就全部符合道德了,你也就成为圣人了。那么如何能认识理呢?朱熹说,很简单,既然万物之中都有理,你去研究身边的事事物物就可以了,这就叫做“格物”。你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如此持续不断的格物,总有一天会豁然开朗,认识到那个最高的理了,这就是“格物穷理”。下面该本文的主人公阳明先生登场了。王阳明从小就与众不同,别的孩子读书是为了中科举,而王阳明读书则是为了做圣贤。所以当王阳明学习了程朱理学后,他怦然心动,便和朋友相约去格竹子中的理。他的朋友先对着竹子格了几天,最终病倒了。王阳明以为是朋友太弱鸡,于是自己对着竹子坐着格,他比朋友多格了几天,也大病一场。王阳明始终想不明白,这竹子与伦理道德有什么关系?朱熹肯定是不会错的,王阳明因此认为是自己太弱鸡,看来这圣贤不是人人能做的。这个故事,叫做“亭前格竹”。后来,王阳明因为上疏弹劾刘瑾,被贬到了贵州龙场驿站,那个地方非常荒凉,鸟不拉屎,鸡不生蛋。王阳明在那个地方没有灰心失望,他开始日夜苦思:如果是圣人到了这个境地,他会怎么做呢?终于有一天,他悟出了“心即理”的道理,史称“龙场悟道”。到底什么是心即理呢?王阳明说:朱熹错了,人类的伦理道德与自然界的规律完全无关,道德只与我的本心有关——我真心喜欢、赞成的事,就是善;我真心憎恶、厌弃的事,就是恶。这就是“心即理”!因此,我本来就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就是良知。任何人都有良知。有一天王阳明抓到一个贼,他让贼把身上的衣服都脱掉,贼一件一件脱,最终只剩一条内裤。王阳明还让他脱,他怎么都不肯脱了。王阳明说:虽然你做了贼,但也知道当众裸露是很羞耻的,这就是你的良知。那么,既然每个人都有良知,为什么世上还会有那么多坏人呢?王阳明认为,这是因为私欲遮蔽了人的良知。人的良知本如明镜一般,而私欲就像是锈迹与灰尘,它们渐渐沾染了整个镜面,镜子就昏暗不堪了。想要让镜子恢复明亮,就要“存天理,去人欲”,具体的措施就是——知行合一。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有两层含义:王阳明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你看到一件善事,就会立刻想去做,这种想法既是“知”,也是“行”。比如说,你看到一个老人跌倒了,会立刻想去扶她。你不会想:扶老人是一件善事,所以我应该扶他。但是,因为你想去扶她,说明这件事是符合你的本心的,是善的。也就是说,良知是你遇到事情时的本能反应,这种“知”不是知道“1 1=2”,而是知道冷、知道饿。你知道冷就等于你想穿衣服,知道饿等于想吃东西,知道善等于你心中有行善的冲动。但是,很多人由于心中充满私欲,哪怕内心产生了行善的冲动,也不会去做。比如看到老人跌倒了,虽然心中知道应该去扶,但是转念一想这样也许会惹上麻烦,于是便扭头走了。这样的人,良知就被遮蔽了,知性也不再合一。因此我们还需要知行合一的第二层含义:听从自己的本心。你遇到事情时,一定要把握住自己心中浮现的第一个念头,因为那是你的本心,也就是良知。依照良知去做,这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也是一个磨洗心镜的过程,久而久之,你心里那面镜子上的尘埃、锈迹都被磨去了,你的心也就恢复了光明,那么你就是个圣人了。所以,你想成为圣贤,只需要跟着本心去做就可以了。阳明心学是不是很简易,很简捷呢?这是人人都可以作的事情,就看你想不想做。而知行合一的最终境界就是“致良知”。“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归宿,也是阳明心学的精髓。王阳明曾说,我的学说总结起来,就是“致良知”三个字。而“致良知”也含有两重含义。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也就是说,你肯定会看到很多事物不符合良知。也许你今天看到有小偷偷东西没人管,明天看到孤寡老人十分可怜。王阳明说,你要把你的良知推行到万事万物上去,比如小偷偷东西没人管,你去管,孤寡老人可怜,你去帮扶……要让一切事物都符合你的良知,这就是“致良知”。可见“致良知”思想体现了王阳明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抱负,王阳明说:看到别人遭受苦难,要像自己也遭受苦难一样。正是有这样的胸襟与抱负,王阳明才能在宁王叛乱之际,各地官员死的死逃的逃之时,丝毫不考虑个人安危,毅然起兵抗击宁王,只用了几十天便平定叛乱。很多人向往王阳明的功绩,却从没有想过,自己在那种境况下,能否做出和王阳明一样的抉择?如果你能和王阳明一样,不论最终成败如何,都是伟大的。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只是明亮的程度不同而已。哪怕是罪大恶极之人,他也有良知,只是他的良知像一面长满锈迹的镜子,只能模模糊糊地照出一个影子,完全看不清楚。大部分人的良知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遮蔽,大家心中的镜子都有锈迹,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修习心学的过程,也就是磨镜子的过程。你天天都能知行合一,心中的镜子越磨越光,越磨越亮,锈迹越磨越少。最终,你心中的镜子没有一丝锈迹,你的良知没有受到一点遮蔽,它就达到了极致。而这,就是“致良知”的第二层含义。因此,阳明心学就是教你如何从“心即理”到达“致良知”,这一过程非常简明直接,但也充满险阻,因为你要同自己的私欲作斗争。如果你成功了,那么你便是圣人了。人人都可以作圣人,只看你是否愿意下功夫。最后我想重复强调一下,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名称致良知出处《孟子·尽心上》创作年代明代作者王阳明。致良知的真正解析“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王阳明一生的学问,最后可以归结为三个字:致良知。所谓“良知”,是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孟子·尽心上》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阳明上承孟子,认为良知是一种生而知之、“不假外求”的优良智能,他还将良知、良能视为一事,并丰富了“良知”的概念。他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良知即是道”、“良知即是天理”。这种说法,将儒家对“性”的定义提升到了“道”的高度,显然借鉴了佛家的佛性即佛道的观点。王阳明从“良知即是天理”出发,进而认为,“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以此推之,能“致良知”者,就是圣人了。简单地说,所谓“良知”,即是一颗自发的善心,一颗爱人爱己、助人自助的心;所谓“致良知”,即让本有之善自然发散出来,变成“修己安人”的美好行动。借用马斯洛的观点,人人都有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你自食其力,用心呵护自己,尽量不做伤害名誉和身体的事,努力追求事业的成长,就是自爱了!推己及人,尽量满足他人的五种需求,就是爱人了!比如说,给饥寒交迫的灾民提供食物、衣物,这是满足他人的生理需求;救助生命受到威胁的人,这是满足他人的安全需求;热情待人、谦虚礼貌,这是满足他人的社交与尊重需求;在学业或事业上给予他人提携与帮助,这是满足他人自我实现的需求。当然,无论助人或助己,都要建立在一定规则之上,用合乎法律和道德的方式行事。这是很简单的道理。爱人和爱己原是一件事,如果分成了两件事,爱己便不能爱人,爱人便不能爱己,离良知就远了!只要一心一意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即是“致良知”,人性的光辉散发天地间,自然可以与圣贤比肩。王阳明继承了佛家“人人皆有佛性”和宋儒“人人可为尧舜”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圣人的潜质,因为人人都有良知,普通人不比圣人少一点,圣人不比普通人多一点。所以,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对于王阳明的良知说,许多人起初并不信服,试想,圣人和普通人,普通人和恶人,天差地别,怎么可能拥有一样多的良知呢?据说有一次,有人在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便把王阳明请去,问他:你看小偷有良知吗?王阳明并不辩解,让小偷脱去外衣,小偷照办了;又让小偷脱掉内衣,小偷也照办了。再让小偷脱掉内裤,小偷一脸惶恐地说:“这恐怕不妥吧!”于是,王阳明对大家说:“羞耻之心,人皆有之,这便是小偷的良知。”这个小偷做了“不要脸”的事,但他并非真的“不要脸”,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个小偷有羞恶心,自然具备了义行的基础。小偷如此,普通人不更是如此吗?但是,在行为表现上,圣人和普通人、善人和恶人确实有很大的差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圣人的“良知”像新鲜出炉的纯金一样散发着异彩,而普通人的“良知”则程度不同地被贪欲的尘埃所蒙蔽。只要拨开尘埃,便见圣贤。阳明先生借孟子之“良知”概念,重新解释了曾子之《大学》之“明德”,提出整个宇宙即是理,理即是心,万事万物都是“心”之化现。因此,宇宙是我心,我心即宇宙。阳明先生认为,一切人,无论其是否善恶,在根本上都是宇宙之心化生幻现。人们日常行、言、思,如本能直觉反应,宇宙纯粹之心自显。人们对事物是非判断的本能、天然、清静的反应,是本性表现,阳明称之为“良知与良知”。阳明先生认为,良知是人们本心的本然表现,是本来面目,是自性清净状态,既无我执,亦无我相人相众生相。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具自性清静的佛性,因此,人人都有做尧舜圣人的潜能。要成为圣人,遵从良知的指示而行,需要通过格致正诚、修齐治平的磨砺,即可“致良知”。阳明先生将其致良知体系与儒家经典《大学》的纲目巧妙相融,将致良知安排成可具操作性的品性修养与学问提升训练的课程:首先,阳明心学发展了曾子《大学》中心学思想。《大学》具有“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六修持”(止、定、静、安、虑、得)、“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严密的儒家训练体系,王阳明将“三纲领”归结为“一纲领”即明明德。王阳明认为,要致良知,需内圣外王并重,内圣基础是六修持,内圣功夫在格致正诚,外王功夫在于修齐治平。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大学》之“明德”,致良知就是“明明德”,《大学》全书讲述的即是“致良知”的路径与道理。其次,阳明先生将孟子的良知说与曾子的明德学说相融合,通过对儒家学说重组,形成“致良知”学说,从而将儒学推向新高峰。良知一词来自《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中“致知在格物”的“致知”就是先天的良知。良知如佛性,人人具有,个个自足,自性自足,不假外力。第三,阳明先生认为,“致良知”就是通过《大学》之三纲领、六修持、八条目训练,回归本性,回归先天自性,这是“致”的本意。“良知”之知是“知善知恶”的“知”,“致”是在事儿上磨炼,在实践中感知、检验。“致良知”即是在知行合一中,去人欲、回天理,磨掉私心杂念,回归先天本性。良知虽然是先天理性,但与后天直觉感性相统一。致良知,就是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的良知,与现实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的功夫相结合。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修养功夫与自我本体融为一体,即将格致正诚、修治齐平成为回归本性、回归初心的操作功夫。因此,致良知之“致”,是自强不息,是日日新又日新的过程,这个过程顺利推行,需厘清下列几方面内容。首先良知本身包括了尊德性与道学问的统一,致良知一方面是为了回归先天本性以尊德性,另一方面是将良知包含的学问与理念反诸自身面对的各项实践。因此致良知,是克制私欲,排除私心干扰,尽心尽力格物过程,又是在科学实验、经济运行与社会实践中,服务人民,在服务人民中,回归先天本性状态即致良知,再将良知良能推向自然与社会,才能将良知之功德发扬光大。王阳明曾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因此,致良知需心诚志坚,自省慎独,时刻致良知,年年致、月月致、日日致以提升品性,又在随处“随物而格”服务人民。其二,致良知之所以具有现实可行性,是因为良知人人本性具有,是自性圆满,只是被私心杂念污染,需要将污染之杂念私心排除。致良知过程,是将心之明镜灰尘擦除过程。致良知即回归人性本然,回归天理。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阳明先生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阳明将良知提高到了本体论的高度:“良知就是天理”,“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良知。”因此,正如神秀所说,致良知,是“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实现心理相通,心理相融,心理合一,进而达成天人合一,起心动念,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三、良知具有知善知恶之“是非之心”的功能,致良知是为了提高、巩固、实践检验真理还是错误的功能或功力。“知善知恶意之动”,是良知之镜的天然功能,但这种功能在私心杂念包围污染下会丧失,造成是非不分、善恶不分、忠奸不分、黑白颠倒,甚至违背常识。为此,需要“为善去恶”的格物过程,这个格物,既包括了时自然的客观的事物事件事情的“格”,又包括了对人性的社会的经济的“格”。格者,正也,因此,“格物”就是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擦除灰尘、恢复心之明镜天然功能的过程。格物因此是致良知的功夫,是明明德与亲民的过程,是止、定、静、安、虑、得的修持过程,是格致正诚修齐治平的功能发挥过程,通过格物过程,让本性清明,良知自致。其四,致良知,需与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相结合,要“发用流行”,即在吃喝拉撒睡中感悟良知,在学习思考辩论中感悟良知,在五元运行六维竞合中感悟良知。因此,致良知,需要面对当下、面对现实、面对生活,需要直面它、拥抱它、感应它,只有“随时就事上致良知”并“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之中”,才能在红尘中、在入世中、在城乡间、真正在事上磨练致良知的功夫。其五,致良知即格物过程,需要勇猛精进地学习与实事求是地实践相结合。正如四宏愿之“法门无量誓愿学”,致良知,不仅要学现代科学知识,还得学习国学(中学)西学等古今中外之经典学问,才能触类旁通,才能融会贯通,才能格物致知。同时,“众生无边誓愿度”,格物致知之明明德后,需要亲民,但民胞物与,现代社会的亲民,不仅是服务人民教育人民,还需要自然环境友好。正如王阳明先生说:“致知之必在于行,不行不可以为致知也。”在现代社会学习国学,力图致良知者,既要无限扩展自己的德性与学问良知,又要把包含德性与学问的良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日常学习中、日常实践中,才是真正“为善去恶”的格物实践。因此,王阳明先生致良知,既是一种提升品德的工夫训练课题,又是围绕品德提升同时进行的知识积累并化识成智的训练课题。在阳明看来,只讲品德提升,不讲学问提高是假致知;只讲学问提高,不将学问用于服务人民保护环境,也是假致知。致知在格物。何谓格物?正本清源,回归本来面目,回归常识,这才是阳明先生所说的:“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共勉!作者;青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