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中经过的所有的事(年少时的李白究竟读过什么书)

#创作挑战赛#

唐朝开元初年,这一天,位于四川昌明县的青莲乡里来了一位游方道士,打听一个从西域来的商人李客。乡里人告诉他盘江边上的大院子就是他家。

道士打扮的客人一进门,隐士打扮的主人带着惊喜的神情立刻将他领进内室,并小心翼翼地把门窗关好,两人促膝密谈了好一阵儿。最后,客人说道:“现在好了,你可以出头露面了。”主人却叹息道:“如今我已年逾半百,还出去干什么?就让人们永远把我当作西域回来的商人,流寓此乡的隐士吧。”

李白一生中经过的所有的事(年少时的李白究竟读过什么书)(1)

正在这时,忽听得隔壁传来一个少年的琅琅书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分明是《庄子.逍遥游》。书声不但清晰流畅,而且高下有致,疾徐中节,读得有滋有味,有感有情。显然是读书的少年完全沉浸在他所读的古代神话中了。

“这是何人?”道士问道。

“正是我那孽根祸胎的儿子。快满十五了。”商人答到。

“从这书声听来,这孩子不是很好学吗?”

“好学倒是好学,而且已经写作了几百首诗文。他五岁发蒙识字,十岁读完了《诗>、《书》,以后便再不肯在儒家经典上好好下功夫,只爱杂学旁搜。《楚辞》、《庄子》他百读不厌,可是对举业却一窍不通。”李客一边说,一边从案上取了一本诗文稿递给客人。客人随手翻到一首《雨后望月》,边看边点头连连赞叹。又随手翻到一篇《拟恨赋》,没等看完,就禁不住赞叹道:“不亚江淹原作!”然后说:“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才学,何愁日后不能高中?”

李客却叹了一口气,说“他偏偏就是不愿走科举这条路。他说‘帖经’全靠死记硬背,算不得学问:试帖诗又束缚人的的性情,难有佳作。所以,进士一科,尽管别人趋之若鹜,他却不屑一顾。‘明经’ ‘有道’等科,就更不在他眼里了。”

正在这时,忽又听得院中呼呼风起。客人正奇怪:“刚才还是红日当空,怎么一下就变天了?”李客笑了一下,走至窗前,推开窗子。客人站起身来,从窗口望出去,原来是一个少年,正在院中练习剑术。只见他齐眉勒着一条大红抹额,身穿一件雪白箭袖,足登一双轻便布靴。面如秋月,眉宇高朗。特别是一双眼睛,尽管隔着十来丈远,也使人感到闪闪有光。其身段之矫健,犹如游龙戏海;动作之敏捷,恰似天马行空。一招一式,气概非凡;一来一往,顾盼神飞。

喜得客人拍着主人的肩头说:“有子如此,足下此生可以无憾了!"李客却说:“我正为他发愁呢!”说着又将窗户关上,转身拉着客人坐下,低声说道:“我自从避居此乡,剑术久废。去年整理旧物,忽见我家祖传龙泉剑,不觉技痒。但也只敢在月明之夜,人静之时,练上一回。不料被这厮发现,便来纠缠。我不理会,谁知他却躲在那片竹林中偷偷跟我学会了。近年又读了《史记.游侠列传》,一谈起聂政、专诸、朱家、郭解,就佩服得了不得。”客人笑道:所以你说他是孽根祸胎!”接着又说:“当今开元天子,广开贤路,求才若渴。汝子既然能文善武,若晓之以大义,广之以见闻,说不定将来出将人相,栋梁之材呢!”李客一听大喜,便握住客人的手说:“那你来得正好!贤弟久跑四外,见多识广,不似我蜗居山乡,孤陋寡闻,正好帮我开导一下这孩子。你就在我这里多住些日子吧。”说完,便又推开窗户把李白招了进来。

李白一生中经过的所有的事(年少时的李白究竟读过什么书)(2)

话说李白出生时,他母亲梦见长庚人怀,因此父亲便给他取名白,字太白。李白到了三岁时,听见大人讲神仙,他就说月亮是神仙的镜子,他还看见神仙照镜子来。听见大人讲月中有白兔捣药,他就问白兔捣药给谁吃?。母亲常常笑他胡思乱想。

李白一年年长大,不仅“神说”如故,而且甚至更厉害了。十二岁那年,父亲教他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他就看见了千里以外的云梦大样,那里的山是什么样,水是什么样,土地是什么样,出产的东西是什么样,说得活灵活现。当读了《楚辞》和《庄子》以后,他就更“神”了。当他眺望匡山,常常从雾霭中看见:“若有人令山之阿,批薜荔兮带女萝……”当他漫步江边,又常常从粼粼波光中看见:“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离骚》中上天入地的幻想,《庄子》中翱翔宇宙的神话,更使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致母亲常常埋怨他,父亲也奇怪这孩子为什么总是恍兮惚兮,神不守舍?却没想到正是他教给李白的楚辞、汉赋、诸子百家,使李白爱好幻想的天性大大地发展起来。

道士在青莲乡住的那段时间,李白几乎每天不离其左右。道士山南海北的见闻,特别是开元天子大猎渭滨的盛况,励精图治的雄心,越发使李白的心长上了翅膀,飞到万里以外去了。

在道士即将离开青莲乡的前夕,一连几天不见人影的李白,突然将一篇洋洋洒洒千有余言的《大猎赋》送到他面前。

客人连看了三遍,不由得将其中一些地方密圈密点起来,并且一边圈点,一边吟诵。当他读到“海宴天空,万方来同。虽秦皇与汉武兮,复何足以争雄? ……”口中连称:“奇才!奇才!”又说:“只不过听我讲了一下,竟然就像他亲眼目睹的一般。这大概状是(《文心雕龙)所说的"神思’之力吧?”李客看罢,虽然口头上说,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从扬雄、司马相如静赋脱胎而来。但心里却也不能不赞叹:“想象之丰富,辞采之纵横,竞欲凌驾扬、马而上!”最后,在涪江边上,宾主握别时,客人特地叮咛说:“令郎非池中之物。”李客也不得不承认:“青莲乡对于他是太小了!”

后来,李白开始出游附近一些州县,游了绵州州治所在的巴西,又游了龙州州治所在的江油,还游了剑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

李白一生中经过的所有的事(年少时的李白究竟读过什么书)(3)

开元六年的春天,十八岁的李白,又出游梓州。拜访一个叫赵蕤的人。赵蕤,住在梓州郎县城外的长平山上,人称“赵处士”。他年轻时是一个志在经国济世的人,曾经到过许多地方,还不止一次到东都洛阳去应试。但因屡试不第,便归卧山中,以著节立说自娱。最近.刚完成了他的专谈王霸之学的《长短经》。开元以来,虽然地方推荐,朝廷征召,他却已年过半百,而且多年以来过惯了闲散自在的生活,也就不想出去做官了。于是人们们便改称他“赵徽君”。

李白拜见赵蕤之后,才知道这位老师不但学贯古今,而且好击剑任侠。赵蕤的知识非常丰富,不仅前朝后代人物故事谈起来滔滔不绝;而且天文地理,三教九流,以至麻衣神相,他也无不知晓。李白对这位学识渊博的老师敬佩得五体投地,赵蕤对这个负有不羁之才的弟子也十分赏识。赵蕤给李白悉心授以《长短经》。两人闲时击剑为戏,闷时饮酒开怀,时间一久,师徒竟成了忘年之交。

赵蕤的《长短经>共有六十三篇,合为十卷。上自“君德”、“臣行”、“王霸”,下至“是非”、“通变”、“相术”,旁及"出军”、“练士”、“教战”……都是博采诸子百家,结合历代史实,针对近世弊政而发。既是治平之道,又是立身之学。虽然其中并无平步青云的诀窍,但李白从中确实学到不少辞章以外的学间。赵蕤的教学方法也和一般学校不同,不是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师生共同研讨。每日里师生二人,总是少不了纵谈古今盛衰治乱,品评历代杰出人物。输佐齐相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使于四方,不辱使命的晏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高卧隆中,三顾始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隐居东山,啸傲林泉,起而安天下的谢安;普设奇谋诡计,为世排难解纷,而义不受赏的鲁仲连……更是他们共同仰幕经常称道的对象。一年下来,这些人的名字和事迹深深印人李白心中,李白越发有了非凡的抱负和盖世的雄心。

李白一生中经过的所有的事(年少时的李白究竟读过什么书)(4)

赵蕤又以自己失败的教训现身说法。他对众人趋之若鹜的进士一科,嗤之为“赚人术”。他说:“时人都推重进士一科,谓之‘白衣公卿’。意思是说,凡由进士出身,便有位至公卿的前程。其实即使考上了也远非如此,而考进士之艰难,更是一言难尽。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言语?多少人负有倜傥不羁之才,都为了考进士而把自己束缚起来,兢兢业业,循规蹈矩,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最后老死在考场之中了事。我就是上了考进士的当,误了一生。”

这一席话听得李白连连称赞,越发坚定了不走科举一途的决心,便向老师请教科举以外的道路。赵蕤又说道:“当今开元天子广开才路,诏命五品以上官吏皆可直接向朝廷荐举贤才。一旦得遇伯乐,便是你大展骥足之期。此外还有制举,制举者,天子以待非常之才也。一旦名闻京师,便是你平步青云之日。”李白问道:“该如何赢得荐举和制举呢?”赵蕤答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遍干诸侯,历抵卿相。”

之后的数年,李白便开始了他的四方游历,出三峡,游金陵、扬州、荆州、太原、江淮等地,并数次入长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正是为了他心中的那份的安邦济世的宏大理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