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必读书籍(给当代人的生活之书)

“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这是作家林语堂对《浮生六记》女主芸娘的评语。坦白讲,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一窥究竟的好奇的:到底什么人,能当此盛赞?结果深看其中,方觉可挖之处远不止此。

我看的版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苗怀明编著版。这一版有个非常大的宜读便利项:编者将原文一段段地分割了开来——“清明日,先生春祭扫墓,契余同游”“辛丑秋八月吾父病疟返里”“思斋先生名襄,是年冬,即相随习幕矣”……可谓一段一事,每一段逐一注解,保证读者随读随懂。

浮生六记必读书籍(给当代人的生活之书)(1)

▲中华书局出版的苗怀明编著版《浮生六记》豆瓣评分截图。

清人沈复著自传体随笔,所谓《浮生六记》,是由《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六部分组成的,后两卷被学术界公认为后人仿续,可撂下不看。

因是被逐一切开的小段叙事,也就很便于即读即止,故而无论是通勤路上、候机空挡、茶余饭后的片刻休闲,都可以闲闲读上一、两段。况且,因文中常有奇思妙想,也总会引人期待下文。

在可读性之外,还可有一种更为深刻的获益:虽说是篇幅短小,但《浮生六记》却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生活之书”,内里包罗万象,既有生活的日日之微,又有命运的跌宕之剧。

只一点需要强调:明清文人随性之笔,任自然、寄诗情是骨子中的天性,《浮生六记》作为其中水平极高、影响颇大者,读来可算作“开卷有益”。但其语境与今世到底不同,今人读之,要有“详看”与“统看”之分:


“详看”

——

那些令生活变有趣的事

茶怎么喝起来更香?郊游时吃饭问题如何解决?餐具竟能令饮食更富有风味?——这个以变化为根本的世间,到底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

人随着寿尽而归于尘土,其名也会随着世事变迁而被湮没;人们的生活环境、人文背景、知识体系都有可能发生颠覆式的变化——即便如此,生活的本质却是不变的:所谓烟火人间,人活一世,没有不希冀生活更美好、内心更富足的。

刚刚读到第一部分,你就能理解芸娘何以成为林老口中“最可爱的女人”——她简直就是丈夫沈三白的百宝囊,里面的宝藏取之不尽。

如何令茶变得更香呢?可以借借花之气——这花,还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论“借”法,也甚为考究:

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寒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条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要选荷花初开时候,将少许嫩茶叶用纱囊包好、放在花心里,早晨荷花绽开时候取出,再用烹煮开的天泉水来泡,这是技巧、也是诗韵。

浮生六记必读书籍(给当代人的生活之书)(2)

浮生六记必读书籍(给当代人的生活之书)(3)

浮生六记必读书籍(给当代人的生活之书)(4)

▲今人取法炮制的“荷花茶”,即便只取三分意,也应够味了。

三白(作者沈复之字)与友人郊游,苦于目的地没有餐馆酒家,若自带饮食又只可是冷食,怎么办呢?芸自有办法,且极俏皮聪慧,终令大伙“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

芸笑曰:“明日但各出杖头钱,我自担炉火来。”众笑曰:“诺。”众去,余问曰:“卿果自往乎?”芸曰:“非也,妾见市中卖馄饨者,其担锅、灶无不备,盍雇之而往?妾先烹调端整,到彼处再一下锅,茶酒两便。”余曰:“酒菜固便矣,茶乏烹具。”芸曰:“携一砂罐去,以铁叉串串罐柄,去其锅,悬于行灶中,加柴火煎茶,不亦便乎?”

浮生六记必读书籍(给当代人的生活之书)(5)

▲插画呼葱觅蒜绘倩女与宁采臣,说“灵魂伴侣”,也算可有一比吧……

三白、芸娘乃灵魂伴侣,两人皆愿过布衣素食而事艺术的生活,讲究省俭而富有情味,可以没有山珍海味,但“雅食”之美不可或缺,以此,芸娘在食器上的心思极妙,不仅考虑聚友方便、饮食省俭,更要有颜有韵,可谓面面俱到:

芸为置一梅花盒:用二寸白磁深碟六只,中置一只,外置五只,用灰漆就,其形如梅花,底盖均起凹楞,盖之上有柄如花蒂。置之案头,如一朵墨梅覆桌;启盏视之,如菜装于瓣中,一盒六色,二三知己可以随意取食,食完再添。另做矮扁圆盘一只,以便放杯箸酒壶之类,随处可摆,移掇亦便。

如此之例不胜枚举,雅至插花挂画文人居游之戏、朴如衣食住行日常起居之常,夫妻二人之间无不充满奇思妙想,桩桩件件熨妥、质朴而富有情思——若如那“荷花茶”般学之一二,生活定然增色不少。

当然,更应学习的,是三白芸娘待生活无半点马虎的珍重感。

浮生六记必读书籍(给当代人的生活之书)(6)

▲插画呼葱觅蒜绘倩女与宁采臣,相携相伴之态,亦如三白芸娘

正如所见,沈复笔下白描般的生活场景中,不难见一种永恒——虽然从沈三白的时代望至当下,生活的场景、方式俱已改变,但富有情致的生活内涵却是一脉相承的:智者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外化至日常,简言之,无非是活出内心想要的样子。


“统看”

——

透过悲喜浮相去看本质

看《浮生六记》最怕一种读者:将当代的思想、观点胡乱代入到当时,以偏概全地批判书中人,反而忘记了去品味更真实和深刻的部分。

因为爱这部书,我偶尔也会到网上去寻相合的书评,彼此留言、互通想法,也不失为一种乐趣。而在书评中,有一种尤令人敬而远之,即“三白无用论”,其大体观点落于对作者沈复的人身攻击上:如对内不可调停家庭矛盾、对外又无维持生计之能,简直百无一用云云……

然而,应注意:一旦抱有这种愤懑情绪,就难以怀有对生命的理解和同情之心、更无从谈有所得、有所感了。

故而看这一部书,要透过悲喜的浮相去看本质——即透过当时当下人物的命运、际遇,看向更深处的问题,如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自由意志和公众认知的矛盾,以及,生活的多维度、生命的无常。

浮生六记必读书籍(给当代人的生活之书)(7)

▲呼葱觅蒜绘插画 此情此景,亦如白芸娘

作为作者自述生平之作,《浮生六记》可谓是一部毫无掩饰的生活漫谈。作者沈复可谓是一届清高文士,不愿通过科举走仕途经济,他有幸娶到自己的理想爱人芸娘,却无法左右命运的捉弄,被封建礼教压迫、被贫苦生活折磨,最后与妻子经历了生离死别之痛。

卷三《坎坷记愁》是作者集中言“苦”的一部,读之令人不忍。诚如其灵魂诘问:诚厚如他二人,却为何遭此厄运!

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往往皆自作孽耳,余则非也,多情重诺,爽直不羁,转因之为累。况吾父稼夫公慷慨豪侠,急人之难、成人之事、嫁人之女、抚人之儿,指不胜屈,挥金如土,多为他人。余夫妇居家,偶有需用,不免典质。始则移东补西,继则左支右决绌。谚云:“处家人情,非钱不行。”先起小人之议,渐招同室之讥。

此卷中,详细讲述了夫妻两生活境况转下的过程,从芸相继失欢于翁婆,到飘零异乡,再到芸屡受打击直至身体渐弱而终,悉数倾诉,倒像是心痛至极之时的一种对生命的梳理。

浮生六记必读书籍(给当代人的生活之书)(8)

▲插画呼葱觅蒜绘倩女,你心中的玉人芸娘,是否恰如此像?

其实完全可以理解。关于悲剧,读者总是本能地想要找一个“责任人”,这样就有一个具体的、可以指责唾骂、进而用以宣泄和掩饰内心恐惧的对象了,然而,有想过更为有效的方式吗——直面命运,并试图在真正有力的博弈中找到平衡与突破的机会。

与其说战胜命运,不如说尽量将美好放至最大。

若以这种眼光去看,其余三卷又可谓宝贵异常。切不可只看个热闹,而要取其善者应用于生活——这便又回归上文“详看”的内容中去了……


后 记:

必须正名一下,虽然本期话题起的似乎略显郑重,但其实大体而言这本书还是轻松宜读的。

这件事,当我屡屡关掉堪称“人间种草机”的红色软件、或者“时间消磨机”的黑色软件,一段段、津津有味看下去的时候就知道了。

更奇妙的是,作为即便是“碎片式阅读”,书中之言也能引发读者生于本性的深源共鸣——它似乎是治愈了内心的某种“无意义的茫然感”。

在这个快速而无序的世界里,实在没有比此更治愈的了……

——————————————观复导向——————————————

图片来自于网络

文字:观复采芹人

监制:观复文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