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空间思维游戏推荐(科幻版鱿鱼游戏)

每一项技术的迭代和革新,都将意味着一个新的契机、新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比如元宇宙。近年来,元宇宙成为科技和资本领域的热点话题,似乎“万物皆可元宇宙”。元宇宙源自于尼尔·斯蒂芬森科幻小说《雪崩》。由此,元宇宙就成了不少文学作品的重要元素。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井中之城》是著名科幻作家刘洋的最新科幻长篇。新作延续了刘洋2018年作品《火星孤儿》的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的风格,而且在科学设定、物理知识科普、现实观照等诸多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表现,小说中对“元宇宙”的深入探讨引人反思,令人警醒。

3d空间思维游戏推荐(科幻版鱿鱼游戏)(1)

刘洋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科幻作家,擅长挖掘日常生活中科幻的一面,往往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以诸多平凡普通的细节密织出一张繁华烟火的生活图景,然后从一个极不起眼的破口,突然扯下遮蔽世界真相的面纱。作为科幻新秀,刘洋推出自己的首部长篇《火星孤儿》时,就曾获得刘慈欣等科幻名家的大力赞赏。刘慈欣称这部作品“延续了科幻文学的宝贵传统,展现了科学的诗意和宇宙的美感”。而这次推出的新作《井中之城》,也得到刘慈欣的再次肯定,“延续了科幻文学的宝贵传统,展现了科学的诗意和宇宙的美感”。

《井中之城》从一个快递小哥张亮的日常生活出发。他每天沿着相同的路线,将各种各样的快递送到每户居民手中,天气寻常,街道寻常,一切都那么平平无奇,除了城市天空中的破洞隐约透露出非同寻常的气息——这是一座建造在井中的城市。抬头看天,只能看到圆形豁口中零散的星光或阳光,从豁口往下,是并不整齐的壁面,城市的繁华烟火,全数坐落在数千米下的深井之中。天海花园小区5座7层最靠里的这一家,引起了快递员张亮的特别注意。大小、重量都完全一样的包裹源源不断送到这家门口,但只要敲门声响起,屋内的一切声音就立刻归于沉寂。当他终于鼓起勇气一探究竟,却发现虚掩着的门内空无一人。从这一天开始,张亮的生活不受控制滑入未知的深渊……一个建造在井中的虚拟之城,一个普通的快递小哥,一场规则严苛的骰子游戏,面对二维生物为人类精心营造的永生骗局,他们能否回到真实世界?对此,书中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在完全虚拟的世界之中,张亮努力找到了真实的边界。即便那时地球在二维生物的摧残之下早已面目全非,但张亮和古河却找到了确信的真实世界。可是读者在故事结束之后却被刘洋引入了一个更加深刻的哲学疑难之中:人真的能够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假吗?我们所坚信的世界的真实,果然如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真实得坚不可摧吗?

3d空间思维游戏推荐(科幻版鱿鱼游戏)(2)

刘洋通过这部作品,让读者看到“元宇宙”可能的样子:离世之人可以复生,人生短暂却可以永生,平凡之人轻松拥有超级能力……一切不可能皆因这项技术而变成现实。在书中有这样的叙述:“大概在一千六百年前,人类生活的世界闯入了一群看不见的外来客。之所以看不见,是因为这些客人生活在一个二维的宇宙里。两个不同维度的宇宙在空间上交叠在一起,但彼此几乎没有相互作用——除了电子。三维宇宙中的电子,在二维宇宙中以另一种形态出现,从而可以被二维生物们看见和操控。借着这样的桥梁,两个不同维度的文明开始相互接触。文明的碰撞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进步,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起来,人类很快就进入了智能机器和意识数字化的时代。而二维生物们,通过将自己的意识导入三维宇宙中的机器躯体中,逐渐与人类共存于同一个世界。但机器躯体毕竟与人类的肉体并不相同,即使做得再逼真,往往也能一眼看出来。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谁是人类,谁是二维外星人,一目了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种族开始因为各种小事,而逐渐产生隔阂。有人提出了一种观点,只有从外貌上彻底消除人类和外星人的区别,两个种族才可能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和平相处。这就是所谓的外貌种族论,本质上其实是基于人类的肤色种族主义衍生而来的。随后,外星人首先提出,可以建造一个数字化的虚拟世界,让人类和外星人都以数字化的意识体方式在其中生活,即可以彻底消除外貌上的差别。这就是关于虚拟世界起源的第一种说法。虽然其后发生的事情让人类怀疑这个说法只是个幌子,但那个时候,起因如何已经不重要了。‘我们现在所在的,就是这个虚拟世界。’叶文淡淡说道。‘你是说,我们这个世界是假的?’有人质问道,语气里充满怀疑。‘倒也不能说全是假的。’‘什么意思?’‘我想到一个上古时期的名词,叫做增强现实。’叶文想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这个问题,‘戴上一副眼镜,通过眼镜不仅能看到现实中的东西,而且能通过其中的成像功能,看到很多虚拟之物。当虚拟效果极其逼真,以至于和现实完全融合在一起时,你也就无法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拟的了。’”

3d空间思维游戏推荐(科幻版鱿鱼游戏)(3)

实际上,当下大热的元宇宙,扩展了人类短暂生命的无限可能,却也隐匿着人类所不能把控的阴影面——以数据的形式存在的人类,不仅无法辨认世界的真假,甚至于不能确信自己的真实存在。在《井中之城》中,作者就提出了一个人类无法回避的问题,令人再次深陷“庄周梦蝶”的千年哲学疑难之中——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如果说庄周梦蝶讨论的还只是纯粹的哲学问题,未来元宇宙技术的实践,将彻底打破纯粹物理意义上的“真”“假”界限,刘洋在《井中之城》就将现实的庄周与梦中的蝴蝶放入同一个真实维度之中反复考察,他提出了一个更为现实的哲学命题:若两者皆真,何为假?若两者皆假,何为真?

虚拟网络技术的诞生在方方面面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然而网络的虚拟特征也更加深刻地改变了真实与虚假的界限。人类似乎在技术的裹挟下,不断远离某种恒定的真实。元宇宙技术的提出,这个问题一定会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元宇宙”技术让一切不可能都变成现实。书中对人与科技的关系有这样的阐释:“用电子作为量子计算的物理载体,其实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彼时,在二维文明的帮助下,人类对电子的理解大为深入,特别是对其中丰富的内秉自由度的发现和操控,让基于单个电子的量子计算成为现实。一开始,人们只能借助电子的内部构造,在其中加载一些简单的程序。在程序的控制下,电子的行为明显偏离了传统量子力学的约束。比如,在单缝衍射的实验中,人们甚至可以操控电子的行动路径,让衍射图像变成某个文字或者卡通图案。短短的几年以后,随着技术的飞快进步,人们已经可以把整套人工智能算法镌刻到单个电子中了。再后来,人们掌握了把自己的意识扫描和上传的方法,于是把意识也加载到了电子里。至此,人和电子,合二为一。人就是电子,电子就是人。但是人终究和电子不一样,人是需要感观的。最初,人们只是在电子中设置了若干传感器作为人的眼睛,通过电子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化身为电子的人类得以看见周围的世界。可是,那是一个黑暗和空洞的世界,就像在茫茫的宇宙空间中一样。不管是束缚在原子内部的电子,还是游离于金属中的电子,看到的景象都太无趣了,枯燥乏味,千篇一律。在基本粒子的层面上,事物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根本无法和宏观状态相比。所以,简单地把电子中的环境传感器得到的数据作为视觉信号输入给人类,对于一些从事物理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或许很有用,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世界是毫无吸引力的。人们需要的是一个更丰富、更精彩的感官世界,一个基于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向电子化的人类源源不断输入各种虚拟感官信号的数字世界。这就是关于虚拟世界起源的第二种说法。 ”

3d空间思维游戏推荐(科幻版鱿鱼游戏)(4)

如果说,“科幻”小说应该承载对未来的幻想、对现实的警示,《井中之城》无疑是其中完成度极高的一部佳作。它不仅尝试预言了元宇宙的未来,让人看到技术的另一面,同时也引发我们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衡量生命价值的尺度到底是什么?即使用宇宙的尺度来衡量人类的渺小,人类也不因渺小而有所丧气,这是科幻比其他文学题材更为浪漫、广博的一面,也是科幻文学能够如此持久地引人共鸣的地方。(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