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1)

每每想起那盛大的阅兵仪式,心头总是会回荡起一股久违的少年豪气,就像李贺说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可是在历史上,向来也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说法。今天便与大家分享一下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


关于作品

  《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辞》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传》,蠕蠕即柔然。)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因此,学者们大都认为,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2)

唐寅《木兰从军》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3)

上官周《木兰从军》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4)

黄山寿《木兰从征》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5)

王浣《花木兰》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6)

郑慕康《花木兰》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7)

顾炳鑫《木兰从军图》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8)

潘琳《木兰从军》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9)

刘楠《木兰跃马》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10)

华三川《花木兰》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11)

改琦《木兰从军》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12)

吴青霞《花木兰》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13)

吴友如《木兰从军图》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14)

任伯年《从军图》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15)

王凤年《木兰织锦图》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16)

赵蕴玉《簪花图》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17)

戈湘岚《花木兰从军图》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18)

刘凌沧《木兰从军》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19)

沈心海《木兰从军》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20)

吴光宇《木兰从军》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21)

殷梓湘、应野平等《木兰从军图》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22)

郑煦《木兰从军图》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23)

王西京《花木兰》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24)

谢之光、吴湖帆《花木兰》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25)

佚名《木兰从军》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26)

黄均《木兰理妆图》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27)

林风眠《对镜梳妆》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28)

钱慧安《花木兰》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29)

李霞《木兰辞》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30)

樊虚《木兰从军图》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31)

陈允升《木兰从军图》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32)

金抡元《木兰从征图》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33)

汪圻《木兰从军图》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34)

尹沅《木兰还乡图》

木兰歌北朝民歌译文(诗歌赏析北朝民歌)(35)

韩敏《木兰从军图》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南市买辔,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歌赏析

  这首《木兰辞》又叫《木兰诗》或者《木兰歌》,最早著录于陈代释智匠所编《古今乐录》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里也收了这首诗。这是一首北朝乐府诗,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世界各民族最早的文学作品都是叙事诗。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印度的《吠陀》等。但华夏民族却是个例外,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十有八九是抒情短诗。所以国外常常说中国没有长篇叙事诗。  为了进行反驳,很多人举出《诗经》雅颂中的商周民族史诗,或者《孔雀东南飞》《长恨歌》之类的例子。但仔细阅读会发现,这些所谓的中国叙事诗不但长度上与国外叙事诗差距较大,而且书写重点仍然在“情”而不在“事”。就连较早的史书《春秋左氏传》《史记》中也有很多“诗笔”,古代作者所在乎的似乎往往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意义与情感。  个人觉得,叙事诗不发达非但不是缺陷,反倒恰恰显示了中华文化乃至华夏诗歌独特的魅力所在。就像这首《木兰辞》,它讲了一个关于战争的故事,漫长的军旅生涯,战争自然应该是主体。可是,征战十载,行程万里,刀光剑影,惊心动魄,诗中却短短几句话就带过去了: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甚至在这短短几语中,你也找不到任何战场的细节。前八句是一个女子长途跋涉、面对刀光剑影、面对阔大山河而思念父母的细腻情感。后六句则用“万里”“百战”“十年”等概括性的词语将全部战争一笔带过。  与之相对比,在同样描写战争的《伊利亚特》中,对阿基琉斯和赫克托耳之间的追逐及打斗的场景描写则占据了十多页的篇幅。阅读《伊利亚特》,现实中发生在瞬间的杀戮被拉得无比漫长;而在《木兰辞》中,十年光阴在你的阅读体验中不过白驹过隙。  以这简洁的战场描写为中轴线,《木兰辞》中占据更多篇幅的是对战前、战后女儿心思的细腻描写。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诗歌开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位对着织布机陷入叹息的女子。放到南朝诗歌中,此情此景,女子必然是在思念自己的恋人,所以采荷时想起“夫容”,采莲时念起“怜子”。可是北朝的女子不一样,她所忧心的是亲人,是家;甚至是国。在大国与小家的矛盾之中,木兰选择了把全部担子放在自己身上,挺身而出,替父从军。既保全了家,又捍卫了国。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这是她的第一次选择。第二次选择则发生在战后。当征战归来,立有赫赫战功的这位女儿郎,面对天子,果断放弃了所有财富与权力的赏赐,唯一的选择是归家。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面对年老父亲将要奔赴战场的九死一生,木兰表现出了女儿特有的愁肠。她在情感的驱使下勇敢地选择了担当,这份刚柔并济令人欣赏。而面对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权势地位,她似又一次因情感而做出了选择:与家人团圆的幸福,胜过一切。可是,这份为情而倾尽天下的不顾一切中,何尝没有潜藏着着另一种勇敢。荣华富贵容易抛弃,可是指点江山的权力,放在男子面前,试问有几人能放弃得如此果断?所以,这份刚柔并济,令人佩服!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诗篇中出现了两处互文手法,战前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备战的忙碌铺排出鼓点的味道,而战后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则将小儿女的婉媚写得如此闲逸,读来令人陶醉。  最后,诗歌以兔子作比,巧妙地应对了同行伙伴的惊异,显得灵动而又俏皮。今天“扑朔迷离”这个成语就来自此处。回顾全诗,能深深感受到木兰是一个真正的女子,她不是性格单一,没有七情六欲的铁血女将军,在她身上,有男子般的果毅与勇敢,更有着平凡女子细腻与柔美,这些刚强、勇敢、婉媚、娇羞,塑造出了一个多面立体,鲜活可爱的女子形象。这或许就是花木兰的故事能够千载之下传唱不息,风靡国内外的原因吧。  最后,想起张爱玲那句话: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