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飞翔的种子(一粒追梦的种子)

——记山东省沂水县黄山铺镇乡村教师刘敦杰,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一颗飞翔的种子?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一颗飞翔的种子(一粒追梦的种子)

一颗飞翔的种子

——记山东省沂水县黄山铺镇乡村教师刘敦杰

作者:赵焕祥 刘建青

一粒普通的种子,生在穷乡僻壤间,如尘埃一样渺小。

即使渺小又普通,这粒种子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哪怕只有一场风,也要努力飞翔,然后深深扎根于故乡的土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位名叫刘敦杰的乡村教师,就如同这粒追梦的种子,平凡又伟大。他扎根乡村教育40多年,桃子满天下;他身患沉疴,仍笔耕不辍,著书立说,被当地百姓亲切称之为沂蒙山的保尔·柯察金。

夜深人静时候,每当我阅读刘敦杰新近出版的一部作品《杏坛撷英》时,总会感慨万千,心生敬意。

《杏坛撷英——剪不断的文学情》这本作品文集,全书30余万字,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在他患病之后的作品。很难想象,一个人用一只手,在键盘上使用“一指禅”,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敲击出数十万字的作品。更难以想象的是,这其中很多作品,是他拄着手杖,一瘸一拐地实地考察,一家家、一位位地实地采访,回来后在夜深人静的灯下,敲击出来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意志的支撑,这是怎样的一种坚毅的执着,怎么能不让人感慨动容,怎么能不让人由衷钦佩!

全书共收录文章近50篇,分五个章节,文体从记叙体到散文体,有报告文学,有景物游记,有家族考证,有民情故事……内容涉及红色记忆、革命人物、行业精英、乡野村夫,还有对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等的描述,更有记述作者所想所感、所思所悟的随笔。

文章写作时间跨越数十年,是作者在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年龄阶段的作品。文章风格或中规中矩,或戏谑幽默,林林总总、包罗万象,读来不禁令人共情动容,掩卷顿觉收获颇丰,如晤好友,如品甘醴,欣喜频仍,回味悠长。

刘敦杰老师是一位在基层教学一线逐步成长起来的教育工作者,回想成长的过程,他总是对单位、对组织抱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在他的作品中,每每流诸于文字,溢于言表。

他的家乡——大匡庄村,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中国红色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村里还存有当年的红色遗址,流传着大量的红色革命故事。他生于兹长于兹,听着革命故事长大,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他观点、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参加工作后,更是处处留心革命圣迹,时时留意红色故事。对红色圣迹的尊崇,对革命人物的崇敬,自然而然多见诸笔端。《再访“华干”寻踪情》《“南干校”不会忘记》……“峥嵘岁月忆倥偬”章节里的这八篇文章,用写实的手法,不仅还原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而且记述了革命人物珍贵的事迹,可谓是豪情激荡,字字珠玑。

历史真实不会长久地等待,它会在某个节点上开始消逝,不仅是历史是遗憾,更是后世的悲哀。刘敦杰老师就是怀着这种历史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使命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掌握了详实的一手资料,记录、整理、理顺、撰写,用一个个不眠之夜的煎熬,为我们复刻出那一桩桩往事,使这些珍贵的过往,不至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为此,他被县委党史史志中心特聘为顾问,为当地革命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中国人都有着浓郁的家国情怀,刘敦杰老师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或许是受国人骨子里那种认祖寻根情结的影响,工作之余,他对地方家谱学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不仅从家谱文化角度进行学习研究,而且身体力行,为许多家族的传承脉络进行考证,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明确、知晓了自己“从哪里来”。

“这山这水这方人”章节里收录九篇文章,《刘敦仁,勇立潮头唱大风》《他,还是一个兵》……从家族英模人物着手,通过对家族中人物事迹的采访,用知情当事人的回忆讲述,刻画出英模的形象,历历在目,栩栩如生,不但让英模人物的事迹更加完整地留存于本家族的族谱,而且为社会正导向正能量的传达,增添了更多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榜样内容。

《百年寻根终圆梦》《大山崮里访宗亲》……更多的是从专业的角度,运用专业的术语,采用专业的体例,对各个家族的起源、流徙、繁衍、生息等进行描绘。在大量的实地考证和文字考据下,对该家族一段时期的情况进行说明,是对该家族脉络的明晰理顺,也是对整个家族史的充实完善。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或许在许多人眼里,家谱学是旁支侧学的非主流,但中国人血脉里千百年来流淌的家国情怀,却总是挥之不去、久之弥醇。家安、民富、国强,家庭幸福,家族兴旺,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安宁,国家就会更加富强。从这个角度来讲,刘敦杰老师的这些所做所行,也算是功德无量、善莫大焉了。

或许,这份支撑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不断走下去,坚定前行的力量,就是源自于他内心深处对大地的深情依恋和对文学的真挚热爱。正是源自于这份依恋和热爱,长久以来,他就用自己深情的笔触,记录下所到过的名山大川、人文古迹,记录下故乡的山山水水、人文故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无不情真意切,无不感人肺腑。

在“我寄情思予明月”章节中,收录了作者21篇文章,有六篇游记、七篇散文、八篇故事,是本书中文章最多的章节。

在游记中不仅有《戊戌孟夏沿海行》《金秋寻胜江南行》等歌颂异地风景名胜的文章,也有《蒙山行散记》《圣水坊散记》等描写家乡名山古迹的文章。读这些文章,便会跟随作者的脚步,亦步亦趋,移步换景,将这些美景一一尽收眼底,在脑海中再现出来。

《妈妈的生日》《人到中年的沉思》等七篇散文,有作者儿时的回忆,有对亲人、对往事的思念,还有作者内心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白,读之无不让人动容。《酒癫大爷》《憨二叔“刘邓”》以及玩伴“杨老三”系列,则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将一个个俚俗故事,讲述得绘声绘色、跃然纸上,将一位位市井乡邻,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读来总能让人忍俊不禁、会心莞尔。

刘敦杰老师从踏上三尺讲台那一天,就没有离开过学校,一直在校园里辛勤耕耘。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沂蒙山区的一名普通乡村教师,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农村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正因如此,他就把基层教育当作了自己毕生的事业,把在基层教书育人当作了自己一生的追求。他离不开脚下的故土,离不开深爱的乡村,更离不开三尺讲台和那些求知若渴的孩子们。

在从教近四十年的历程中,他以一名乡村教师独特的视角,充分利用身在此山中的优势,记录下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记载了一位位普通平凡,却无比光辉伟大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在“我们都是追梦人”“杏坛耘耕满园春”两个章节中,大量运用写实的手法,将十余位教育工作者的感人事迹,一一呈现给读者。这里面有《他,从大山走来》中的张在军,有《讲台红烛耀沂蒙》中的张照升,有《登岳一飞鹤冲天》中的刘敬权,也有《大爱传承暖人间》中的许文明,有《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李长攸……这些在当地教育系统,乃至全市、全省、全国教育界成就斐然的教育工作者,有一些至今仍然奋斗在育人校园,也有一些已经离开了教学一线,更有一些虽然业已退休,安享晚年,但仍旧心念学生、心系教育。他们都是在教育教学这片天地中,正在或曾经用自己的心血,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将自己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们是红烛,他们是明灯,照亮莘莘学子求知求学的道路,用自己的身躯,用自己的毕生精力,让共和国的教育殿堂,更加熠熠生辉。

刘敦杰老师曾经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的从教之路,从一名乡村学科教师到班主任,到市县级优秀教师、优秀教研员、优秀共产党员,工作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也正因如此,他更加努力地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更加忘我的教学,来报答党和人民,来反哺脚下这片深恋着的故土。

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常常让他夜不能寐,长年累月的超负荷工作,终于将他击倒,让他突患脑出血,一躺就是数月。在1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心心念念的,仍然是魂牵梦萦的校园,仍然是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他心里装着自己深爱的事业,装着自己割舍不下的讲台,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终生奉献教育的坚强信念,尽管病魔一时将他击倒在地,却没有击垮他的精神,他又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虽然在信念的支撑下,他又顽强地站了起来,但是肢体失调,无法独立行走,生活不能自理,远离工作岗位等一系列困难如磐,又日复一日地开始了对他的轮番攻击。是沉沦还是奋发,是停滞还是前行,尽管知道前面的路充满着艰辛困苦,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然而痛苦而漫长的康复期,又成了一座横亘在他面前几乎不可逾越的大山。

那段日子,他一遍遍读着保尔柯察金,读着朱彦夫,读着张海迪……这些身残志坚、自强不息、顽强奉献的英模们的感人事迹深深感染着他、激励着他,从他们身上,他汲取到了无尽的营养和前行的动力,从他们身上,他找到了奋发的力量和前进的方向。保尔柯察金全身瘫痪双目失明,朱彦夫失去四肢左眼失明,张海迪无法站立轮椅为伴……和他们相比,自己还是幸运的,最起码,自己还拥有健全的身体和敏捷的大脑。

心态调整了,目标找到了,他又开始了新的长征。

县党史研究中心的领导来了,残联领导来了,学校领导来了,学校同事来了,他教的学生来了,家乡亲人来了……一位位好友知己,一位位至交亲朋,一次次来到他病房里,一次次来到他病榻前,看望他、鼓励他。正如方圆在序言中写道:“敦杰,兄弟们都等着与你登山远眺,采菊东篱。”

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亲情、友情所带来的关心鼓励,所承载的厚望希冀,使他更加坚信,信念能够战胜一切,一定能够早日康复。他不再犹豫,不再彷徨,勇敢地去面对接下来的挑战和考验。

妻子王焕香,这位朴实而勤劳的女性,几十年风风雨雨,陪在他身边,从青春少女走到人到中年,从满头秀发走到发间银丝,和他一起经历过民办教师的清苦,和他一同体会着为人师表的酸甜。在他患病后,不离不弃,没日没夜地守候在他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呵护他,帮着他早日康复。

在康复的日子里,因为“剪不断的文学情”,他没有抛下自己深深热爱着的文学创作。他又拿起了笔,以惊人的毅力,开始了自己文学创作的高产期,这也成为了他一段时期里的精神支柱。“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正因如此,重新站起来的他,又写下了近八十万字的作品,有了自己的第一本作品集《凤鸣沂水》。

刘敦杰老师,正如家乡的萋萋菜,或者其他一粒追梦的种子一样,“千磨万击还坚劲”,不仅从病床上站立了起来,用生花妙笔,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婉拒组织上让他长期休养的建议,重新走上了三尺讲台。“我虽然现在躯体不方便,但我大脑还没坏,我还能讲,还能说,一样能从事教学工作。”在他一再坚持和要求下,单位又让他重新回到了教学一线。

看哪,风来了,一粒追梦的种子在飞翔……

来源: 光明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