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作品多优秀(每一篇原作都是他的)

作者:徐翌晟

今年是巴金先生诞辰115周年,由巴金故居策划,草鹭文化与浙江文艺出版社于3月合作推出全新汇编的《巴金译文集》共十册,精选巴金先生一生翻译的经典译作,包括屠格涅夫的《木木》《普宁与巴布林》《散文诗》,高尔基的《草原故事》《文学写照》,迦尔洵的《红花集》,赫尔岑的《家庭的戏剧》等作品。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广为人知,尤其《家》《随想录》,给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青年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说:“几乎在巴金开始创作的同时,他的翻译生涯也开启了。”

老师的作品多优秀(每一篇原作都是他的)(1)

《巴金译文集》 本版图片出版方供图

翻译就是学习

巴金有数百万字译著传世,其中很多已成为必读的外国文学经典名译。他流畅、自然、朴实的文学风格,和他对于屠格涅夫、高尔基等文学大师的翻译与学习也是密切相关的。

1922年,18岁的巴金根据英译本翻译了俄国作家迦尔洵的小说《信号》,由此开始了延续60年的翻译工作。巴金“边译边学”,翻译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他翻译的作品都是他的“老师”,“翻译首先是为了学习”,所以他称自己是“试译”。“我喜欢一篇作品,总想理解它多一些,深一些,常常反复背诵,不断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文笔表达原作者的思想感情。别人的文章打动了我的心,我也想用我的译文去打动更多人的心。”尽管是“试译”,他重读时仍然感到激动,仿佛那些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心还“在纸上跳动”。文学理论家唐弢说“屡印屡改”是巴金翻译的特点。

巴金说过:“我写作只是为了战斗,当初我向一切腐朽、落后的东西进攻,跟封建、专制、压迫、迷信战斗,我需要使用各式各样的武器,也可以向更多的武术教师学习。我用自己的武器,也用拣来的别人的武器战斗了一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