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佛祖与释迦牟尼简介(老外眼中的佛祖)

求神拜佛的人很多

看别人朝所谓“功德箱”里投钱,他便也捐一份的人也很多

更不用谈每天默念佛祖保佑如何如何的人数了

如来佛祖与释迦牟尼简介(老外眼中的佛祖)(1)

西游记剧照

在中国,许多人对佛陀的最初印象,其实可能来源于《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

以后的生活中除非哲学爱好者或者特定群体,专门去追寻佛陀现实中生命轨迹的人实在太少太少

以至于人们全然忘记寺庙中的塑像所代表的人物,曾经真切的生活在人世间

他绝非像宣扬迷信思想的人宣讲的那样

出生以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喊一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佛家讲放下,他又怎会一出生就如此执相呢?

他的伟大

正在于他是以凡人的姿态出现在繁杂、喧闹的俗世间

他也有过童年、少年、老年

他也曾娶妻、生子

后来他见到了生、老、病、死,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内心感到异常的折磨和痛苦

因此才毅然出家修行,寻求心灵解脱之路

这条路终于被他走出来了

在他涅槃离世后,他的弟子把他讲过的话记录下来

就成了现代经文的原始部分

佛教经典在后来的传承过程中其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尽管真正的中心思想无法改变,但根据流传国家不同的风俗喜好、文辞特点,经文中朴实的语言变得华美,有些地方还加上了一些国家民众喜好的神通游戏、神话色彩

佛理既明,其他不过外相,但后来的哲人们无不想追寻他存在过的真实身影

就比如此书的作者:迈克尔.卡里瑟斯

我们先来看看书中的序言

译者(高山杉)序提到:

我国佛学家吕澂说过:“释迦之传记不仅南北所传有异,同一所传之中或则为单纯素朴之记事,或则为绚烂庄丽之美文,又或广或略,而实录与譬说相杂则诸说无别;欲取捨所有材料以得的确史实,实非今日所能也。”由此可见,撰写一本佛陀传是如何之难。本书的撰写,依据的是南传巴利文三藏,择取了其中“单纯素朴之记事”,略述了佛陀一生的思想和行迹。作者在撰写中尤重于佛家哲学的疏通和整理,并阐明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思想诸因素与佛陀之间的互相影响。本书是否达到吕澂所说“取捨所有材料以得的确史实”的目标,实在难以评说,但是,至少就一个西方学人以哲学眼光审视佛陀来说,我认为还是值得一读的。

朴素未加工的阐述往往更贴近人心的现实,所以此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值得一读的

书中内容概览

如来佛祖与释迦牟尼简介(老外眼中的佛祖)(2)

一.释迦牟尼的生平和环境:

姓:乔达摩

名:悉达多

现实身份:王子

尊称:释迦牟尼,释迦是他所在的释迦族,牟尼意思为寂静、圣人、明珠,全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陀意思为觉悟者

出生地: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低地台拉河谷附近),迦毗罗卫巴利语Sakki,音译又作舍夷国,意为证得圣位者之国

他的爸爸:净饭王(乔达摩.首图驮那,意思是纯净的稻米)

他的妈妈:摩耶夫人(佛陀出生后他的妈妈就离开了人世)

他的姨母(养母):摩诃波阇波提

他的妻子:耶输陀罗(悉达多悟道后,与悉达多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等释迦族女,跟随佛陀出家)

他的儿子:罗侯罗

佛陀在世时印度的社会背景:

如来佛祖与释迦牟尼简介(老外眼中的佛祖)(3)

恒河上的日出

可以这么说,自从有了佛陀,印度才算第一次走进了历史。

这是因为,在印度任何存世的叙事文学中,只有从佛陀在世的时代开始,历史细节才变得清晰起来,正是因为早期僧众致力于保存真实背景下的佛陀言论,现代的人才能了解当时人们所从事的职业、社会等级的划分、政治施为与各宗教习俗

而存世的印度其他宗教圣典,几乎全是描写充满神话色彩的祭祀活动与方法,缺少如佛教典籍里面那种益人心智的内容和细节

可以确认的是,佛陀出世前的几个世纪,印度还没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和国家,只有若干武士阶级组成的小邦国,佛陀出现前后,城市和国家才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他涅槃后的一两个世纪里,印度迎来历史上著名的孔雀王朝,这是大英帝国取得殖民统治前印度次大陆上最大的国家

由此看出,佛陀生活于印度文明的上升时期,正如苏格拉底生活于古希腊所代表的西方文明的上升时代一样

地位背景(种姓制度):

如来佛祖与释迦牟尼简介(老外眼中的佛祖)(4)

古印度人运用一个非常古老的工具来划分不同的社会阶层,这是武士社会的一大特质

正如欧洲中古时代把社会阶层划分为三等:祈祷的人(教会)、打仗的人(贵族)、劳役的人(农奴)

印度把社会阶层划分为:

地位崇高的头等种姓婆罗门(祭祀和掌握知识的人)

第二种姓刹帝利(掌握实权、治理国家并负责打仗,负责供养婆罗门)

第三种姓吠舍(包括平民、商贾、农夫)

第四种姓首陀罗(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

非常重要的一点:种姓制度不仅是反映社会阶层、不同职业的意识形态,还是印度人定义他人先天根性的一种固有思维

比如印度人看到一个刹帝利种姓的人,不仅意味着那个人可能有权势,还意味着他天性的慷慨大方、英勇;看到一个婆罗门,不仅意味着他职责是名祭祀,更寓含他富有智慧

佛陀在世时对种姓制度以平和的心发出了智慧的观点,他曾和一名婆罗门做出如下问答:

佛陀问婆罗门:汝婆罗门,成就几法,得名婆罗门?

婆罗门答:五法,分别是最高贵的血统、最深湛的学识、最端美的容貌、最聪明的头脑,以及最淳厚的美德

佛陀又问:如果不具备父母双方追溯七世血统纯粹这一点,是否还可称作婆罗门?

婆罗门答:可以

佛陀又问:不精通婆罗门诵经持咒之学,是否依然可以被称作婆罗门

婆罗门答:可以

佛陀又问:那么容貌天生不端美的话,是不是依然可以被称作婆罗门

婆罗门答:也可以

佛陀最后问道:不具备智慧和美德,是否可以称为婆罗门

婆罗门答:不可以,智慧和美德,是婆罗门的立身之本,依此才被称作人生导师

佛陀的出现,使当时的社会风气逐渐发生了变化,婆罗门的利益和观点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因为现实中的许多婆罗门已然背弃了他们本应负有的智慧和美德,种姓制度与后来社会发展所呈现出来的现实情况有了不少的摩擦,所以佛陀涅槃后的数世纪间,婆罗门编写了一系列的《法论》来改变和完善它

历史和规则永远掌握在利益阶级手中,我们不做批判

我们只需要知道,佛陀是刹帝利种姓

而佛陀的观点是:美德是一种人人都能具备的东西,它不是靠出身给你,而是靠自身的努力可以达到的

他在悟道的那一刹那,真切体会了众生平等的真如境界

众生平等,就在于人们可以完备自我的德行,增长自己的智慧

这才是他说法的基础

否则后来的一切都将毫无意义

二.成长与悟道

如来佛祖与释迦牟尼简介(老外眼中的佛祖)(5)

香港大屿山天坛大佛由中国航天科技部设计和制作,历时12年

幼年经历

后世的许多著作,无不用各种华美的修饰、叠加的赞美来装饰佛陀出家前的样子

其实,作为一名族群组成的小邦国的王子,作为净饭王的孩子

我们只能说出家修行前的他是生活无忧的

根据典籍记载,他的容貌确实出众,但我们的关注点更应该放在他是如何走上成佛之路的

如同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在怀孕期间喜欢在安静的树林里享受内心的安宁一样

一次偶然机会

佛陀年幼在田畦畔阎浮树下看父亲犁地的时候

旁观的视角、轻柔的呼吸

使他进入一种祥和、自足和宁寂的状态

天然的喜悦自发的从他自心涌现

当时的他并不明白自己发现和做到了什么

以至于在以后的寻师求道路上走了许多的弯路、受尽了肉体和心灵上的折磨

如果非要刻意给他当时的状态做一个定义的话

这就是初禅

这对他以后的觉悟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虽然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进一步的发展、印证它

结婚生子与厌俗

如来佛祖与释迦牟尼简介(老外眼中的佛祖)(6)

佛陀在成年后有普通人一样的经历,他娶了美丽的耶输陀罗作为妻子,并诞生出两人的爱情结晶:他唯一的儿子罗侯罗

在一段时期内,他也过着凡俗人的生活

直到他有了自己的烦恼:

“时我作念,在家生活,拥挤脏乱,出家生活,广大清净。是故住家而修梵行,欲求一向具足清净,是事实难”

“我为生、老、病、死、烦恼、杂染所困,何故复求为生、老、病、死、烦恼、杂染所困诸法?我既知为生、老、病、死、烦恼、杂染所困,见彼过患,何不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无烦恼、无杂染、无上离系菩提智慧?”

出家求道

为了寻求内心的真正解脱,佛陀冲破了众人的阻拦,告别了疼爱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抚养他长大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更是毅然告别了他美丽动人的妻子耶输陀罗和尚在幼年的可爱儿子罗侯罗

对于普通人或者贫困者来说,做出这一决定已然异常艰难

更何况生活富足的佛陀

他像一个有云游僧人一般,轻身无物的走上了寻找智慧的道路

在最初的时期,他像其他人一样去寻找声名远扬的大智慧者,去追随他们并渴望理解、学习他们的智慧

但可惜的是,经过自己的学习和实际的验证,佛陀发现他们的方法并不彻底,他们告诉他的智慧无法使他找到人生的终极答案

后来,佛陀离开大智慧者邬陀迦·罗摩子后,他又像见到的苦行僧一样转于苦行中求道,同他们一起生活、学习,试图通过轻视肉体的行为,来达到减少欲念的目的

关于佛陀苦行的精勤,三藏诸经无丝毫疑义:

“有绝大风,骚扰我头……有绝大风,切我腹,犹如巧技屠牛者……以锐利屠刀,切破其腹”有人路过,咸以为他已经死去

佛陀于彼时每日禁食,以至于“我之脊柱凹凸,如纺锤之连锁;缘少食故,我之肋骨腐蚀破碎,如朽屋椽,我之眼窠瞳光,如穷井水光,向极深处,才可得见”(《中部经典》第1卷第245页)

因苦行之故,佛陀本来清净皎洁的形貌大为衰损,过路之人目睹其状,都把佛陀当成皮肤本黑色的低种姓贱民。

通过此等难行、苦行,佛陀给自己的行为做出总结:

“诸有过去沙门,或婆罗门,虽受激烈痛楚苦受,若我今者,当为最极,更无驾越;诸有未来沙门,或婆罗门,虽受激烈痛楚苦受,若我今者,当为最极,更无驾越;诸有现在沙门,或婆罗门,虽受激烈痛楚苦受,若我今者,当为最极,更无驾越”(《中部经典》第1卷第246页)

并且否决了这一条道路对智慧增长的可行性,做出如下结论:

“我虽以斯酷毒苦行,然尚未得正确方法,可达最高智慧”

“是则通达菩提,当有他道”

如来佛祖与释迦牟尼简介(老外眼中的佛祖)(7)

佛行苦行,自饿其身,行销骨立,以求解脱,终觉无益

证 道

如来佛祖与释迦牟尼简介(老外眼中的佛祖)(8)

南山大佛

故事中的佛陀是在结束苦行食用一位少女献上的乳糜并在河水中洗去经年的泥垢后,在菩提树下打坐七日七夜,顿悟成佛的

有意思的一点是,经过不同典籍记载的印证,佛陀确实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解脱智慧的,也可以说佛陀是在一夜之间见性开悟的

但真实的情况是,佛陀在开悟前的修行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在这个过程中,他通过修持各种办法,渐渐完善了自己的方法,正如他自己所说:

“如海之渐倾,渐退,渐沉,未尝突破,于佛法中,亦复如是,修炼,践行,道路,是渐非顿,无有顿悟”

正是因为他之前的心灵历程,才把他推到了开悟的门槛上

在结束极端的苦行并享受了乳糜给身体带来的饱满后,两种人身感受的矛盾差别,给他心灵带来了冲击

他在菩提树下遵从内心平静的坐下

停止思考

放下了一切的苦与乐

呼吸渐渐的轻不可闻

进入禅定

智慧自发而出

他细致入微的体悟到了生、老、病、死的种种缘由

这种状态持续深入下去

经过几日

他睁开双眼,并绕树行走,察觉到自己得到的智慧已然没有遗漏

他把感悟到的智慧

命名为:中道

传法与涅槃

如来佛祖与释迦牟尼简介(老外眼中的佛祖)(9)

鹿野苑遗址

佛陀悟道以后,以慈悲的心开始教导众人,但过程绝非一帆风顺的,有机会另做文章阐述

而许多人的一个疑问是:佛陀既然已经悟道,又为何示现死亡,离开世间?

这个问题的答案多种多样

只需明白一点:佛陀悟道正是由于他顺应了人的天性自然,如果他违背了自然的规律,也就违背了他从矛盾中悟到的真常之理,他又怎么会做违背自己智慧的事情呢?

正如国外研究学者说的那样:佛灭之后的归去如何,如同世界有始无始一样,是佛陀所说过的不能获得有意义回答的问题之一。涅槃之境,超过了人的思议,超过了生死轮回

现实意义

如来佛祖与释迦牟尼简介(老外眼中的佛祖)(10)

对苦难根源的思考是佛陀人生转变的关键

从长远看,在某种意义上佛教无疑取得了惊人的成功,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

凡是佛教传播的地区,它都比较容易的与当地宗教传统相融合,它在古印度和斯里兰卡与古印度教共存,到了汉地和道、儒两教并存,在中国西藏和苯教并存,在日本和神道教共存,在西方又与基督教相融合,也许正是由于佛教专注于心灵上的教导,无害于他人,很少有传教型宗教的那种蛮横

正如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哲人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说过的那样:苏格拉底头一次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让它在城市里安家落户并走进千家万户,驱使他们去思考人生和道德的善与恶

这样的赞美同样适用于佛陀

与佛陀及同时代的那些伟大哲学思想家相比,早期的哲学思想被牢牢的束缚在自己小圈子的狭窄胸怀里,它们只能针对自己的人生见解做出指导,并不具备普适性

佛教出现的意义,就如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所说:公园前800年-公元前200年,西方、中东、印度、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一批先贤,如苏格拉底、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等,他们创立各自的思想体系。以色列的一神教及希腊哲学、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中国的儒教、道教都在此时开始形成和发展,这些思想搭建起了人类精神文明的根基

他们的出现,形成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人类的认知和生活

(如果对佛陀的相关故事感兴趣,大家可以听听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所讲的:珠峰讲堂·人间佛陀释迦牟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