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概念的区分(两端与中的区分)

左右概念的区分(两端与中的区分)(1)

两端与中,并非一物,他们的之间的关系,也是本体与行为的关系,并非是一件事的三个不同部分而已。中由“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可以确定,为人心或人性,或者是人之为人的原因。

如此以来,两端是隐扬,那么中就是能产生隐扬的原因,作为逻辑上的行为发起者。这种划界,使得端为中之端,即人的端,用来面对、处理善恶的手段或者工具,当然端是一种行为。

端的意义在形状上,指物体的边界,因此有了两端与中间的区分,在中庸中不能使用这个说法,因为没有意义;另外一个意义是开始,从事情上来说的,一个事情的开始,在舜的中庸之道那里,就是从隐扬开始开端,这才是中庸执其两端的正解。

这是一种哲学上的区分,西学东渐以来,中国哲学家借鉴西方哲学的思想,提出了逻辑在先与时间在先,逻辑在先是指概念发生关系上的先后,而时间在先是指事情发生过程的先后,表现为概念与事情这两个判断对象的不同。

这个端的意义,可以表现为时间上的先后,是事件发展的开端,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逻辑上的先后,在执其两端这句话里,表现为人与物的直接面对,在中国哲学中,接物的概念很有意思,人发起一个行为,与物相接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事件,所以人与物的区分很重要,通常我们认为,人去做一件事情,已经做好了规划,即使头脑中的规划没有形成,身体本能的反应也应该算是一种规划。

端就是这样一个逻辑存在,舜知善恶,并隐恶扬善,隐扬就是在规划的基础上的行为的开端,善善恶恶的结果是至善。所以执其两端的真正含义是行为的肇始,逻辑上与对象的分离。

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庸的具体行为就是隐扬,当然这也有条件的,就是知善恶,才能隐恶扬善,同时也要有勇。

其实,孟子的四端说,也可以与中庸的两端说联系起来。孟子与子思合而称为思孟学派,他们在对端的使用上,可以说一脉相承。子思与曾子共同使用了止,而子思与孟子又同时使用了端,而实际上这两个概念,在哲学史上,也是产生混淆最大的地方,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未能认真思考音乐作为构建世界的知识的地位。

恻隐之心为仁之端,是指这种行为必然产生仁,或者说,仁的行为开始,是人的恻隐之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