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从第一次流产到复宠(甄嬛到死不懂人畜无害)

甄嬛坐上皇太后的宝座后,邀昔日的姐妹们来寿康宫饮茶聊天。见端姐姐没来,便问:“端皇贵太妃,怎么没来?”

敬妃叹了一口气,“哎呀~端姐姐又病了!自从皇上龙驭宾天之后,她日夜伤心,现在已经卧床不起了!”

端妃又病了?

素有“一格电”之称的端妃,从第一集病到了最后一集。好几次,我看端妃都活不到天亮了,可她愣是熬死了所有她恨的人,并坐上了比甄嬛位份还要高的“皇贵妃”的宝座。

有人说,端妃的“皇贵妃”是甄嬛“让”给她的。表面上看是这样的,但仔细想想便知这种想法的离谱。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后宫,高一级就少一层威胁。甄嬛在甘露寺受苦时,饱尝了“位卑人轻”带来的世态炎凉。再次回宫后的甄嬛,早就明白了要把“权力”紧紧握在手里的道理了,又怎么可能轻易“让”呢?

所以问题来了,雍正问甄嬛“想不想当皇贵妃”时,她为什么又要拒绝雍正,并举荐端妃呢?

有人说,是甄嬛看出了雍正的试探,所以不想站在风口浪尖上,遭雍正猜忌。这个理由确实成立,但问题是,这个皇贵妃的人选,为什么一定是端妃?而不是别人?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端妃身上,有别人没有的“隐形能力”。也正是这份“能力”,才让端妃得到了想要的一切。所以我才说,人到中年,若还想少些苦难,那不如学学端妃的“处世之道”。

甄嬛从第一次流产到复宠(甄嬛到死不懂人畜无害)(1)

1.能力不足时,懂得忍辱负重

苏洵云:“不有所忍,不可以尽天下之利。”

“忍耐”是一种生存智慧,忍不住一时之苦的人,往往要吃一辈子的苦。特别是对能力不足的人来说,“潜伏忍耐”相当于是在积蓄力量,静待时机。

原本,端妃也是个将心情写在脸上的女子,直到她被灌下了“红花”,造成了终身不孕后,端妃才悟透了“卧薪尝胆”的真谛。

生于将门之家的端妃,其父和年羹尧一样,战功赫赫、手握兵权。嫁入王府后,端妃眼见得宜修对纯元皇后所做的种种,深知宜修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便主动与胸无城府、又最为受宠的年世兰成为了姐妹。

可端妃与年世兰的亲近,落在雍正眼里,却是一种威胁。因为她们俩个的娘家都手握兵权,如果串通一气,日后雍正登基,她们的势力必然会动摇到皇位。反之,她们俩个要是斗得你死我活,那就能彼此牵制了。

甄嬛从第一次流产到复宠(甄嬛到死不懂人畜无害)(2)

于是,雍正心生一计,用一碗“滑胎药”,离间了端妃与年世兰。年世兰失去孩子后,悲痛欲绝,在宜修的授意下,华妃给端妃送上了“红花”。然而,端妃就算失去了生育能力,华妃也不解气。往后余生,只要华妃看到其她嫔妃生子,她就会去折磨端妃。

端妃心中委屈,她明明是在雍正的授意下,送走了华妃的孩子,可她却哭也不得、闹也不得。因为端妃知道,雍正并不喜欢她,除了能给她一个不错的“位份”外,分不了她任何一丝情意。

而雍正对华妃却不同,端妃看得出,雍正是真心喜欢华妃,他只是为了江山稳固,不得以打掉华妃肚子里的孩子罢了。

在这后宫之中,没有皇帝的宠爱,干什么都是输。端妃自知无法与华妃抗衡,只得忍辱负重,静待时机。

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端妃虽然擅长“忍耐”,却绝不是敬妃那种,只知“退让”之人。端妃恨透了华妃,之所以会暂且“忍耐”,不过是以退为进,伺机而动罢了。

甄嬛从第一次流产到复宠(甄嬛到死不懂人畜无害)(3)

2.找对盟友后,懂得借势而为

端妃的目的性很强,她绝不是表面看上去那般软弱可欺,她是个比甄嬛还要睚眦必报的人。

俗话说:“做对事赢一次,跟对人赢一生。”

端妃蛰伏在延庆殿多年不出来,为的就是等一个能帮她干掉华妃的人出现。所以,当她派去其它宫里的宫女传来消息:在新进的嫔妃中,有一位与纯元皇后长得极像的莞常在时,端妃便知道,她的机会来了。

于是,端妃决定亲自去见一见甄嬛,好确定她能否成为自己的盟友。在温宜公主的周岁宴上,端妃姗姗来迟,扫了一眼入席的众多嫔妃后,便将目光落在了甄嬛的脸上。

那一刻,端妃几乎可以确定,甄嬛就是干掉华妃的一把“利刃”。因为雍正深爱纯元皇后,一定会把对纯元皇后的爱,转移到甄嬛身上。而华妃对雍正用情至深,看到雍正与其她女人耳鬓厮磨,一定不容。所以,甄嬛和华妃之间,一定会斗得你死我活。

于是,端妃开始有目的地接近甄嬛。并在曹琴默用“木薯粉”陷害甄嬛时,及时跳出来为甄嬛解了围。甄嬛感念端妃的帮助,又得知她素来与世无争,自然会将她看做自己人。

甄嬛从第一次流产到复宠(甄嬛到死不懂人畜无害)(4)

与甄嬛成为“自己人”后,端妃说话的可信度,自然就提高了十几倍。于是,端妃开始通过华妃对自己的伤害,来试探甄嬛对华妃的态度。

当端妃确定了甄嬛对华妃,有丧子之恨时,她便放心地与甄嬛结成了盟友,并一同干掉了华妃。

曹雪芹曾写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一个懂得借势借力的人,才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目标。端妃就是这样,在甄嬛与端妃等人建立的“扳倒华妃”联盟中,端妃自知不具备令雍正宠爱的容颜,于是便退居幕后,成为甄嬛关键时刻的助力,不动声色地将华妃送上了“断头台”。

借力使力,才能不费力。面对强大的对手、远大的目标时,一个人往往很难成功,甚至会走很多的弯路。而那些懂得借势、借力的人,却往往会赢得毫不费力。

甄嬛从第一次流产到复宠(甄嬛到死不懂人畜无害)(5)

3. 大功告成后,懂得进退

做人,一定要懂得“进退有度”。

纵观端妃的一生,无非就是“低调做人,懂得进退”这八个字。端妃前半生所受的苦,全都是心甘情愿地为心爱的男人所受,与她的智商、情商无关。

当初,以她对华妃的了解程度,不会不知道,害华妃丢掉孩子后,会承受怎样的折磨。可她还是做了,不为别的,只为了雍正能够开心。

端妃以为只要能为雍正分忧,就会被雍正看重。却不曾料想,雍正只能给她“位份”,给不了她情意,因为雍正心里只有纯元皇后,日后也只在乎“菀菀类卿”。

所以,认清现实的端妃,便不再期盼雍正能帮她摆脱苦难,只能暂且忍耐华妃的刁难,静待时机。

端妃借助甄嬛的力量,成功扳倒了华妃,还收养了温宜公主后,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一切。此时的端妃,并没有抓着对雍正的执念,执着于“争宠”,而是选择淡出了大家的视野。直到甄嬛从甘露寺回宫,组团想要扳倒皇后时,端妃才重新跳出来应援。

甄嬛从第一次流产到复宠(甄嬛到死不懂人畜无害)(6)

甄嬛被诬陷与温实初有染,她哭着说,“滴血验亲做不得,您难道不相信臣妾吗?”

端妃立刻接话:“此法断不可行,皇上龙体怎可损伤?”

雍正听了端妃的话,并没有参加滴血验亲,而是让六阿哥与温实初滴血验亲。这才盖住了六阿哥不是雍正儿子的事实。

甄嬛摔倒流产,她说,“是皇后娘娘,她推了臣妾。”

雍正半信半疑,端妃便告诉雍正,“臣妾当时在门外听到熹贵妃说,害怕呀、恐惧什么的,皇后还让熹贵妃安分守己。”

雍正这才治了皇后的罪。

在扳倒华妃、皇后的路上,端妃在关键时候出了不少力,干了不少事。可她却是个明白人,从不“好大喜功”地在甄嬛面前装能耐、摆威风。

甄嬛从第一次流产到复宠(甄嬛到死不懂人畜无害)(7)

“好大喜功”的人,大多时候看不清当下的情境,只会一味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待人看事,所以他们很容易被人怨恨、给自己徒增祸端。

端妃看似病恹恹的,却活得很清醒。她宁愿躲得远远地,也不会在甄嬛面前显摆自己多有能耐。因为她知道,甄嬛是个聪明人。她一定猜得到端妃一直在利用自己,也一定猜得到端妃知道自己很多事。

为了不给甄嬛算计自己的机会,为了不给温宜公主的未来,增添任何麻烦,端妃选择了避世。

《三国演义》有云:“处世不分轻重,非丈夫也。”

做人,就是要懂得分寸、要知道进退。因为进退得宜,才能少些苦难,多些甘甜。

端妃就是这样,她不像年世兰恃宠而骄,凭借雍正的宠爱得罪光了后宫里的所有姐妹;也不像夏常在,得了皇后的几件赏赐,就以为自己找到了靠山,然后公然去挑衅华妃;亦不像曹琴默,做了半天华妃的“爪牙”,却干出了“背叛弃主”这等触犯大忌的事。

诚如“端”这个字一样,端妃“左左右右”都掂量得很明白。所以,她才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正因如此,端妃才能凭借“一格”的电量,熬到了最后,并得到了想要的一切。

人生在世,难免会有来自生活的各种苦难。遇到苦难,若终日只想着抱怨,那苦难就会像“衰神”一般,永远尾随在你的身后;若能懂得在力量不足时蓄力、在看准时机后借势、在得偿所愿后低调,那结果一定就不会太差。

所以我才会说,人到中年,若想少些苦难,那不如学学端妃的“处世之道”。因为中年已至,能活得轻松一些,就给自己少找点麻烦吧!

甄嬛从第一次流产到复宠(甄嬛到死不懂人畜无害)(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