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画作品对后人的影响:个山小像的九段题跋

关注 书艺公社 与万千书坛精英,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八大山人画作品对后人的影响:个山小像的九段题跋(1)

来源 l 江西档案(ID:JXarchives)

作者 | 云从龙

分享 l 书艺公社(ID:shufaorg)

八大山人的身世之谜,就藏在这幅画像里~

1368年明王朝建立。依照规制,朱元璋将他的儿子们都封了王,其中第十七个儿子朱权被封为宁王,封地位于南昌。在帝王时代,爵位都是世袭的,老子死了儿子继承,世代享有特权,只是越往后,特权也会越小,势力也越薄弱,可这并不改变其天潢贵胄的身份。

宁王朱权敕封江西南昌,其家族及子孙一般称为“宁藩”,到明末崇祯皇帝时,宁藩一系已经传了九代,人丁兴旺,枝繁叶茂。在诸多宁藩子孙中,将有一个人被日后的历史牢牢地记住,那就是朱统×(上林下金),又名朱耷。后来,他还为自己取了个名字,叫八大山人(这次记住了,八大山人是一个人,不是八个人,今天坐在出租车里,师傅还在问,八大原来是一个人啊,当时我就汗了)。

朱耷生于1626年,即天启六年,这时候,明朝政治极为黑暗,土地兼并非常严重,民不聊生,像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贫苦青年,因为受不了黑暗无道的日子,都已经决心要推翻朱家江山了。所以,朱耷并不是个幸运儿,他一生下来,就面临着国破家亡、改朝换代的大危机。

但正是这个大危机、大动荡的时代成就了后来的他。朱耷的爷爷叫朱多炡,父亲叫朱谋觐,都善于诗词书画,因此,朱耷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熏陶和教育。在十九岁之前,由于是宁藩子孙,食天禄,生活是相当优越的。

1645年,朱耷十九岁。清军骁勇南下,很快攻占了南昌,宁藩子孙九十多口被杀,父亲也因此去世。遭此变故,痛不欲生。

不久,朱耷只身躲进南昌西部的山林之中,一是为父亲守孝(据考其父正是葬在南昌西山),一是避难。1648年,孝满,可是清军又来了,不久南昌第二次被攻陷。为了报复抵抗者,清军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城,共杀南昌民众二十余万,其中包括朱耷的妻子和爱儿。

先丧父,再失妻,又被夺子,人生再无乐趣可言。万念俱灰下,朱耷来到了进贤介岗灯社,落发为僧。这一年,他23岁。从这时候起,他开始创作书画作品,并为自己取了很多看起来特别奇怪的名号,如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等。

1653年,朱耷28岁。该年,他在灯社正式拜耕庵和尚为师,法名释传綮,号刃庵,进入空门,参悟佛家的曹洞宗教义。1659年,他成为灯社的主持,开始聚徒讲经。

1666年,朱耷离开了生活十多年的灯社,前往奉新耕香院,在此做了11年主持。

1674年,朱耷49岁,这年农历五月初八,他请老友“黄安平”为他画了一幅写真图,取名《个山小像》,并在上面题写了跋语。1680年,朱耷忽然发了疯,哭笑无常,将身上的袈裟撕碎烧掉,徒步回到了南昌。严格意义上来说,他在此时还俗了。这一年,他54岁,算起来,一共做了32年和尚。

1684年,朱耷58岁,盛夏七月,他写了一组十二开的行楷书法作品,名为《黄庭内景经册》,在这件作品上,他使用了一个新的款属:八大山人。也是在这一年,他打算蓄发,讨个老婆重新过尘世间的生活。

此后,他又在南昌生活了22年,这期间,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1705年秋冬之际,八大山人辞世,享年八十岁。

八大山人是中国画史上的一代宗师,无论是绘画还是书法都取得了后世无法企及的成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清末明初,八大山人的名声已经非常大了,其作品被很多人模仿、崇拜甚至造假,在画史中也极受推崇。但是,关于他的身份、法系、生卒、交游、发疯、还俗、家世等都一度成为学界争议颇多的谜题。直到1955年《个山小像》被发现后,很多问题才水落石出,有了根据。

八大山人画作品对后人的影响:个山小像的九段题跋(2)

《个山小像》是现存有关八大山人(1626-1705)唯一的真实画像。《个山小像》纵97公分,横60.5公分,纸本,构图没有任何衬景,以白描手法作成,画面上人物“相貌清矍,微须,著宽袍,带斗笠,登双脸布鞋,不作和尚、道士装束,有林下散人文士风度。”此外,画面四周留白处还有九段题跋,其中六段为八大山人亲笔所写,另外三段为其好友蔡受、饶宇朴、彭文亮所写。还有十四枚八大山人各个时期的钤印及其他印款共二十一枚。

《个山小像》的重要,不在画像的本身,而在画上的九段题跋。因此,释读《个山小像》上的九段题跋便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工作,也是普通读者了解八大山人大致生平活动的一个便捷途径。下面,我们就通过画像中的九段题跋来解析他的身世之谜。

八大山人画作品对后人的影响:个山小像的九段题跋(3)

第一跋:“个山小像。甲寅蒲节后二日,遇老友黄安平,为余写此。时年四十有九。”钤印:发堀(朱文)、释传綮印(白文)、刃庵(朱文)

这是《个山小像》的首跋,为八大山人亲题的第一跋,写于1674年。“甲寅蒲节”,即是康熙十三年(1674)端午节,联系后文“遇老友黄安平,为余写此。时年四十有九”则知这幅画作于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初八,这一年八大山人刚好四十九岁。以此推算,八大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确凿无疑。

八大山人画作品对后人的影响:个山小像的九段题跋(4)

第二跋:“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利唾。白刃颜庵,红尘粉丛,清胜辋川王,韵过鉴湖贺,人在北斗藏身,手挽南箕作簸,冬离寒夏离炎,大莫裁兮小莫破。”

“此赞系高安刘恸城贻余者,容安老人复书于新吴之狮山。屈指丁甲八年耳,两公皆已去世,独余凉笠老僧逍遥林下,临流写照,为之忱然。个山之庵传綮,又识。”个山(朱文)、雪个(白文)

这段跋语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这是高安人刘恸城赠给八大山人的一首“一七体”赞诗。“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利唾”,大意言八大山人在一年前辞去介岗鹤林寺主持一职,来到奉新耕香院,抛名唾利,进入了真正的修行境地。“白刃颜庵”四字由八大的号“刃庵”组合而成,“辋川王”指王维,“鉴湖贺”指贺知章,“人在北斗藏身”语出《五灯会元·卷十五》:“问:如何是透法身句?师曰(云门文偃):北斗里藏身。问:古人道‘北斗里藏身’,意旨如何?师(雪窦重显)曰:千闻不如一见。”“手挽南箕作簸”一句出自《诗·大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暗指刘恸城与八大情谊,虽身处各地,心却联系在一起。“冬离寒夏离炎,大莫裁兮小莫破”,前句出自禅门“冬离寒矣夏离炎”,后句出自《中庸》:“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另一部分内容交代了这首赞诗的来历和流传情况。

八大山人画作品对后人的影响:个山小像的九段题跋(5)

第三跋:“□(金木水火土造字),⊙。咦,个有个,而立于一二三四(“四”写为四横)x之间也;个无个,而超出于x三二一之外也。个山个山,形上形下,圜中一点。减余居士蔡受,以供个师,已而为世人说法如是。”钤印:硕果(白文)、减余圆者(白文)、成山受之(朱文)

该跋为八大山人的友人蔡受所写。蔡受,字采白,邑廪生,江西赣州宁都县人,据道光《宁都直隶州志》记载,他能作诗文,善于书画篆刻,还懂得兵法。

蔡受的跋,第一个字是蔡受用“金木水火土”五行造出来的,与其说它是一个字,还不如说它是一个符号。这一符号暗含了八大的皇室身份。明代宗人制度规定,朱氏子孙取名均以“火、土、金、水、木”为偏旁,如孝康皇帝朱标(从“木”)、建文帝朱允炆(从“火”)、永乐帝朱棣(从“木”,其和朱标为同辈)、仁宗朱高炽(从“火”,于朱允炆同辈)、宣德帝朱瞻基(从“土”)、英宗朱祁镇(从“金”)、宪宗朱见深(从水)等,八大在宁藩中的谱名为朱统*(上林下金)。这样看来,蔡受在写此跋的时候,是明确知道八大身份的,他之所以造出来,就是要向世人宣示八大山人的王孙身份。

后的另一个“⊙”,则是对首跋中的“个山”之一做进一步解释,此跋写于1766年,蔡受必定是看过首跋的,因此他所谓的“已而为世人说法如是”就是向人们阐释“个山”的意义。此外,还要注意该跋中使用的一方白文印:硕果。它的意思可能是历经二十多年的劫难后,宁藩中“统”字辈的王孙早已凋零殆尽,“硕果仅存”了,是对首跋中“个无多,独大”的进一步补充。

八大山人画作品对后人的影响:个山小像的九段题跋(6)

第四跋:“个山綮公、豫章王孙贞吉先生四世(原像‘四世’两字上有墨圈)孙也。少为进士业,试辄冠其侪偶,里中耆硕,莫不噪然称之。戊子现比丘身。癸巳遂得得下法于吾耕庵老人,诸方藉藉,又以为博山有后矣。间以其绪于为书,若画口(若)诗,奇情逸韵,拔立尘表。予常谓:个山子每事取法古人,而事不为古人所缚,海内诸鉴赏家亦既异喙同声矣。丁巳秋,携小影重访菊庄,语予曰:‘兄此后直以贯休、其己目我矣!’咦!栽田博饭,火种刀耕,有先德,?头边事的翁里,何曾失却!口口予且喜,圜悟老汉脚跟点地矣。鹿同法弟饶宇朴题并书。”钤印:鹿同(朱文)、西江弋阳王孙(朱文)、宇朴蔚宗(朱文方印)

这一跋为八大友人饶宇朴所写,饶氏有一庄园名为菊庄,在江西进贤县介岗,八大山人出家后主持的“耕香院”也在介岗,且与菊庄毗邻。跋中“四世”二字为饶氏误写,后被八大圈去。时间为康熙十六年(1677)。饶宇朴的跋非常清楚地指明了八大山人的身份——“豫章王孙贞吉先生四世孙”,同时还指出其于“戊子现比丘身”,即在顺治五年(1648)剃度为僧,“癸巳遂得得下法于吾耕庵老人”,即顺治十年(1653),在进贤灯社正式拜耕庵老人为师。

饶宇朴的跋,不仅交代了八大山人的世系、剃度、拜师的确切情况,还对他的禅宗造诣及书画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最后还说:康熙十六年(1677)年秋天,八大山人带着《个山小像》再次来到菊庄,对我说,以后请直接以贯休、齐巳这样的人看待我。”为何要这样说呢?饶宇朴似乎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于是大为感慨,不禁“咦……”了一声。

贯休、齐巳都是唐代有名的僧人,但却并不专注于禅林中的刻板修行,而是善于携诗画云游十方,八大山人此时对饶宇朴说出这样的话,意思再明确不过:从顺治五年(1648)剃度到如今(1677),已经快三十年过去了,他实在不愿意再停留在寺院里,而想携书画去云游天下。

八大山人画作品对后人的影响:个山小像的九段题跋(7)

第五跋:“个翁大师像赞。瀑泉流远故侯家,九叶风高耐岁华;草圣诗禅随散逸,何须戴笠老烟霞。湖西彭文亮。”钤印:近思斋(朱文)、文亮之印(白文)、白生父(白文)

这一跋为八大山人友人彭文亮所写一首七言赞诗,诗中“瀑泉”是八大山人爷爷朱多炡的号,“九叶”指从宁献王朱权到八大山人正好九代,因此便有了“故侯”之说。可见,彭文亮此时是非常清楚八大家世的。诗的后两句则是对八大书画风格的褒奖,认为其散逸随性,非常潇洒,艺术逼格如此之高,还要戴个破斗笠死做死做的,完全没有必要。

八大山人画作品对后人的影响:个山小像的九段题跋(8)

第六跋:“雪峰从来,疑个布衲。当生不生,是杀不杀。至今道绝韶阳,何异石头路滑。这梢郎子,汝未遇人时,没邋遢。”钤印:灯社綮衲(白文)

这一跋为八大山人亲题。大约写于1677-1678年间,此时八大对佛教已经流露出了“不热心”的心态,并感慨自己是个末代王孙,不能遇到相知的人,日子了然无趣。

八大山人画作品对后人的影响:个山小像的九段题跋(9)

第七跋:“生在曹洞临济有,穿过临济曹洞有;洞曹临济两俱非,羸羸然若丧家之狗。还识得此人么?罗汉道底!个山自题。”钤印:怀古堂(白文)、释传綮印(白文)、刃庵(白文)

这一跋为八大亲题。在这一跋中,八大山人再次流露出他对佛教禅宗的厌弃和不满,他本来追随耕庵学的是曹洞宗,但又学了临济宗,且两种禅法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后一个也学不好,以致于“羸羸然若丧家之狗”,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完全晕了。

八大山人画作品对后人的影响:个山小像的九段题跋(10)

第八跋:“没毛驴,初生兔,嫠破面门,手足无措。莫是悲他是世上人,到头不识来时路。今朝且喜当行,穿过葛藤露布,咄!戊午中秋自题。”耕香(朱文)、个山(朱文)

这一跋还是八大山人亲题。时间为1678年。自从在第四跋中向饶宇朴透露自己“想携书画去云游天下”的想法后,在第六、七、八中,八大一直在不断地为自己的这一行为寻找理由,且逐层递进,思想上经历了激烈的挣扎。全跋直译过来就是:“自己当初剃度当和尚,就像手足无措的小兔子一样,根本没什么主见,无非是觉得世上众生可悲,不知何去何从。可是现在,我终于下定了决心,高高兴兴地要告别那些葛藤露步,去走我自己的路了。哼!”最后一个“咄”字,非常近似于一种心理释放,大概到了这个时候,八大“携书画去云游天下”之心“已决”,十头驴子再也拉不回来了。

八大山人画作品对后人的影响:个山小像的九段题跋(11)

第九跋:“黄檗慈悲且带嗔,云居恶辣翻成喜。李公天上石麒麟,何曾邈得到你?若不 得个破笠头。遮却丛林,一时嗔喜何能已?中秋后二日又题。”钤印:掣颠(白文)

在戊午(1678)中秋题完第八段跋语两天后(即1678年8月18日),八大山人又在《个山小像》上写了一段跋,即第九段也是最后一段跋。此时八大已经流露出强烈的还俗之意,性情也有所变化,那么“掣颠”极有可能是他对自己内心这种强烈意念的告诫和驱赶,也就是说,这时候他的内心非常痛苦,时而想还俗,时而又想继续做和尚,两种情绪相互交织厮杀,到了第二年,精神上已有了“嗔喜”之状,距离“疯癫”似乎只剩最后一步。

无论如何,1678年都是八大山人作为空门僧人最后的日子。不久,我们将会看到他“托故病癫、焚浮屠服、还俗娶妻”等一系列惊世骇俗的举动,然而,正是这些,成就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八大山人。

图文综合来源网络,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和万千书坛精英,一起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原文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立场以及价值判断。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书艺公社联系。

浏览结束记得关注@书艺公社

及时收看更多有价值的好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