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石化基地(苇荡边的大庆石化)

来源:中国石油报

从高空俯瞰今天的大庆石化,百万吨乙烯拔地而起,千万吨炼油惊艳亮相。至5月14日,这个在芦苇荡边建起装置的石化企业累计生产乙烯2000万吨。从30万吨/年乙烯的横空出世,48万吨/年乙烯的脱胎换骨,到60万吨/年乙烯的厚积薄发,再到120万吨/年大乙烯的辉煌跨越,几代乙烯建设者从未停下前进的步伐,用责任和担当不断谱写着石化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海南的石化基地(苇荡边的大庆石化)(1)

30万吨/年乙烯装置破土动工誓师大会

海南的石化基地(苇荡边的大庆石化)(2)

30万吨/年乙烯大件抵庆

海南的石化基地(苇荡边的大庆石化)(3)

48万吨/年乙烯增加至60万吨/年改造项目

30万吨/年乙烯 “巨龙”横空出世

海南的石化基地(苇荡边的大庆石化)(4)

焦桐祥,1952年出生,曾任大庆石化副总经理、安全总监、党委委员、化工一厂厂长、裂解车间主任。

1986年6月,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大庆30万吨/年乙烯工程建成投产,并创出了“四个第一”,即在全国当时引进的四套乙烯装置中,第一个建成投产,第一个通过国家验收,第一个全部工程获金牌奖,第一个实现装置全面达标。

30万吨/年乙烯开工时,焦桐祥是化工一厂裂解车间的工艺副主任。谈起乙烯,焦桐祥感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太令人难忘和怀念了。

乙烯是石油化工最基本的原料,被称为“石化工业之母”,其生产规模、产量和技术标志着一个国家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水平。20世纪70年代,我国乙烯产量每年只有3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0.9%。乙烯产品在我国紧俏、奇缺,全国塑料行业无数台机器张着大口“等米下锅”,生产“人造羊毛”的纺织工业也因缺少乙烯衍生的腈纶开工不足……

1977年9月2日,国务院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批准引进成套石油化工设备,筹建大庆30万吨/年乙烯工程,发展石油化工工业。1978年9月13日,在广袤的北国松辽平原上,一座年产30万吨的乙烯工程破土动工。

开工前,焦桐祥带着开工小组成员,来到北京的燕山石化学习。焦桐祥采取“三天一小考,七天一大考,考完就张榜”的方式,愣是把左成玉他们一群毛头小伙打磨成了响当当的技能专家。

回忆起当年的人和事,焦桐祥说出很长一串名字来:李秀元、张福清、邹余敏、宋行、王彤彦……大庆30万吨/年乙烯工程的全面建成靠的就是千千万万的他们。回忆起当时的紧张和激烈,焦桐祥还能清清楚楚地记得那鲜活的细节:

裂解车间主任肖行玉担任投料开车的总指挥,为准备开车,10多天没离开现场,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的觉。就在开车前的半小时里,他又一次把各工段的班组长、技术员召集在一起,再次部署开车要点……

乙烯辅助锅炉“第一把火”一次点燃成功之际,人们欢呼雀跃,而那位点火人却支持不住自己疲倦的身体,依偎在工作台旁睡着了……

在吊装乙烯工程里最高的2号塔时,两名工人为了焊接塔体腰缝,冒着高温,不顾熏呛,在狭小的塔体内连续奋战16个小时,厚厚的棉袄都粘在了管线上……

清洗装置裂解炉时,因当时缺少必要的工具,有位青年大胆进行实验,用胶皮管插到高12米的辅射管内,用嘴一口口地吸出含有腥味、药味的积水……

历时5年,经5万名建设者的忘我工作、奋力拼搏,1986年6月,大庆30万吨/年乙烯一期工程建成并实现投料一次成功。大庆石化成为我国最早的乙烯生产基地之一,许多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极大地促进和拉动了下游产业发展,开启了我国石化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48万吨/年乙烯 守护国产“心脏”

海南的石化基地(苇荡边的大庆石化)(5)

左成玉,1963年出生,大庆石化化工一厂裂解车间乙烯装置高级技师、压缩机组承包人,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99年12月12日,48万吨/年乙烯装置改扩建工程开车成功,创下了高纬度乙烯装置冬季首次开工的纪录,实现了大型裂解气压缩机设计、制造、安装全部国产化“零的突破”,开乙烯装置压缩机组国产化的先河。

1984年,左成玉来到大庆乙烯。从此,他的命运就和“裂解”“乙烯”紧紧地拴在了一起,再也没有离开过“乙烯”半步。今年,58岁的左成玉仍然守护在裂解压缩机旁。很多人对此不解,可左成玉说:“这些庞然大物看上去是冰冷的机器,但对我来说,它们更像我心爱的孩子,脾气秉性我最了解,守护好它们是我的义务,更是我的责任!”

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乙烯压缩机简称“三机”,是乙烯装置的心脏设备。当时,国内18套乙烯装置的“三机”全部从国外引进,国产化在这一领域始终是空白。

1997年,48万吨/年乙烯装置改扩建工程,裂解气压缩机和丙烯压缩机实行国产化改造,左成玉和工段30多名工人共查出大小问题1000多项。开工过程中,他吃住在现场,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哪里出现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

12月,北方的大庆滴水成冰,他已经十几天没有回家了。由于过度疲劳,在一次处理现场问题时,他脚下一滑,一下子摔倒在油水池中,弄得满身油水,而腰椎骨痛得钻心,连走路都十分吃力。领导和同志们都心痛地劝他回家好好休息休息,他还是咬牙坚持着,直到把装置顺利地开起来。

新装置在冬季开车,而且是在北方,难度可想而知。左成玉和车间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前加氢反应开车时间长,操作难度大且复杂等问题进行攻关,把原来的开车时间由几个小时缩短到10多分钟,大大地降低了操作难度。此项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受到国内外乙烯专家的高度评价。

2000年4月,新区装置检修,左成玉同车间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首创了18万吨/年乙烯装置无排放开停车的先例,为企业减少物料损失近上百万元。经专家鉴定,机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达到了当前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大型离心压缩机组设计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乙烯大型化建设提供了先进实用的装备,打破了国外垄断,节约3000万元。

2000年1月,18万吨/年乙烯新区正式投产,左成玉担任新、老区装置六大压缩机特护技师。新区裂解气压缩机组是国家级国产化项目,从设计到制造都出自国人之手。看着崭新的国产裂解气压缩机,左成玉自豪之余,也感到了压力。

“中国人既然有能力造出来,就有能力用好它!”为了把这颗国产的“心脏”管理得更好,左成玉又一次投入书的海洋,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学习了《化工机械》等多本大学教材,并做了大量的笔记,参与编写了《压缩机组操作规程》《压缩机组开停车方案》等多份材料,将所学来的知识用于指导生产,促进装置平稳运行。

60万吨/年乙烯 追求“一次做好”

海南的石化基地(苇荡边的大庆石化)(6)

李秀伟,1970年出生,曾担任大庆石化化工一厂裂解车间主任、化工一厂厂长,现任大庆石化公司副总经理。

2004年7月25日,6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建成投产,实现了一次投料成功,大庆石化成为中国石油重要的聚烯烃生产基地。

“装置检修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停工与生产同步进行,管理难度前所未有。”2004年,大庆石化炼油、化工系统装置大检修,同乙烯60万吨/年改扩建项目进行交叉施工,时任大庆石化化工一厂机动科科长李秀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感慨良多。

早在2002年,大庆石化就开始60万吨/年的工程设计、外商谈判、人员培训等工作。选派精兵强将到上海、广东等地实习,到国外同类装置进行考察,积累经验。同时,抽出50多名技术员、班组长、操作工,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等3000学时的专项培训。

改造办人员白天跑现场,检查督促施工的安全、质量和进度情况,参加各种改造会议,夜晚把图纸带回家,对每个阀门、每条管线、每个数据逐一审查、核算,付出了大量艰苦的劳动。机关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实施“无间断”管理,提高对“一个小小的安全事故,乘以1400人就是一个大事故”的认识,从小事抓起,从细节抓起,动火3870次,无一险情发生。

装置改造与检修涉及众多单位和部门之间的配合。作为这个团队的主体,大庆石化各部门主动沟通、协作,为改造与参检单位创造一切条件,不找借口,全力以赴。

时逢盛夏,天气炎热,室外气温最高时达到35℃。机器轰鸣,焊花飞溅,人声鼎沸,在这个狭窄的空间内,集中了五六家队伍2000多人,既有土生土长的北方人,也有从各处赶来支援的南方人。

“他们是来帮助我们开工的客人,是帮助我们企业创造效益的客户”,自己的员工再苦再累、受再大的委屈,也要为这些客人、客户创造最好的作业条件。

芳烃车间和第二安装公司举行了检修共建样板工程仪式,签订共建决心书。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的小红帽每天为兄弟单位的检修人员提供400多公斤的消夏饮品、绿豆水,并为他们缝补、洗涤破旧的工服,包扎伤口。很多管理人员、用火看护人和施工单位人员在检修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60万吨/年乙烯扩建工程总投资18亿元,筹备、建设历时两年多,新增设备56台,更新设备31台,改造设备10台,安装大型电气设备17台,工程量非常大。为了减少改造期间的效益损失,在最后的新老装置对接施工和新装置开工过程中,新区停工改造的时间仅45天。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3000多名参与施工安装和装置开工的人员坚持“追求一次做好”,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创出了急冷油填料塔吊装一次成功,裂解炉点火、投料、开车一次成功等多项好成绩,仅用37小时就拿出合格产品。

120万吨/年乙烯 兵团联合作战

海南的石化基地(苇荡边的大庆石化)(7)

张宇辉,1974年出生,曾担任大庆石化公司化工一厂机动科副科长、乙烯车间主任,现任大庆石化化工一厂副厂长。

2012年10月5日,大庆石化12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60万吨/年乙烯装置开车一次成功,首次实现了“大型乙烯装置工业化成套技术”国产化,并创下乙烯装置在北方高寒地区有效建设工期最短和开车一次成功的骄人业绩,标志大庆乙烯正式迈入百万吨/年乙烯生产基地行列。

2008年,时任大庆石化化工一厂乙烯开工组副组长的张宇辉,带领团队来到北京,参与12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60万吨/年乙烯(在已有60万吨/年乙烯的基础上,新建一套60万吨/年乙烯,加起来120万吨/年乙烯)工艺包开发、项目设计、设备选型谈判。他回忆往事时说:“那时根本什么都顾不上了,脑子里想的、眼前闪的除了图纸就是设计文件,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来。”回到大庆后,他和他的团队立即投入到新建60万吨/年乙烯的建设中。

历经两个寒冷漫长的冬季、19个月的有效工期,大庆石化新建60万吨/年乙烯装置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拔地而起,7.9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洒满建设者的汗水,580多个日夜见证着新时期石化人奋勇拼搏的精神。张宇辉和乙烯车间副主任赵玉龙、胡海东,员工冯忠亮等大乙烯开工组的技术骨干们聚在小小的办公室里,埋在高高的资料堆中,忙碌于各类技术方案、操作规程等资料的整理和编制。

在乙烯车间办公楼,每个办公室都是同样的画面:闷热的天气、拥挤的环境、高高的资料堆里,一群热情洋溢的年轻人,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战斗在电脑前,编方案,画流程,工艺包、说明书和PI图不知被翻了多少遍,各种标准、文献占据了办公桌最醒目的位置,保证“随传随到”。

画图纸,为了一个阀门,乙烯车间的设备员王树民在几十米的高塔上爬上爬下;为了一项操作,平日文静内敛的车间工艺技术员刘全夫与李景新各执己见,争得脸红脖子粗;为了让方案准确无误,胡海东带领技术员王宗海、门亚男等人反复核对,逐条查验,1600多页的《吹扫方案》六易其稿,才最终满意……

大乙烯开工组人员不多,却是个“联合军团”。年轻的技术员、经验丰富的班组长,和刚刚入厂不久的学员,共同构成了这个100多人的团体。为了让不同岗位、不同层面的员工都能实现预期培训效果,化工一厂机械副总工程师兼乙烯车间主任白天相,带领副主任王琳琳等骨干人员,详细分析员工的知识结构组成和培训需求,根据不同层面的需求,制定了订餐式的培训模式。

2012年6月30日,装置如期中交,大乙烯正式进入开工准备阶段。时任公司副总经理康志军、乙烯工程指挥部副指挥朱连勋,与化工一厂厂长宗义山、化工一厂常务副厂长李秀伟等成立了开工指挥小组,常驻开工现场。专业处室把办公地点搬到了装置里,实时掌控开工进度,第一时间处理现场问题。

众盼所归的日子终于来了:2012年10月4日22时,丙烯产品合格;10月5日22时18分,合格的乙烯产品流入储罐,大乙烯开车成功了!

本文来自【中国石油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