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1)

你有没有这样的歧视

奥斯卡=沉闷乏味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2)

万万没想到,《绿皮书》的观景体验是如此轻松愉悦。

连奥斯卡最佳影片也这么“好看”了吗?

也难怪围绕它的争议是如此两端:

爱它的赞为“十年来最佳”,贬之者归入“十年最差”。

必须承认,我是带着歧视走入影院的。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3)

3月3日那天,库头的发小王平打飞的前来海口约局。中午我们在一个海鲜酒楼回忆30年前的闯海往事,相谈甚欢。

席上喝了点酒,出来被海风一吹有点恍惚。看到酒楼附近的电影院正挂着《绿皮书》的海报,毫不犹豫地进去了。

我最初的想法,就是借助乏味的奥斯卡催个眠,睡个好觉,再回家。

大屏幕上,一对黑白配,一段一路向南的旅程摧毁了我的梦想。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4)

你有没有这样的歧视

获奖影片=政治正确

如果说“乏味”只是我对奥斯卡的刻板印象,“政治正确”则是我对奥斯卡更根深蒂固的深层歧视。

当第一眼看到今年奥斯卡的提名名单时,我对它的兴趣就只剩下了老鳖lady gaga又会在领奖台上炮制什么花式鸡汤。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5)

看看这八部最佳影片提名:

《绿皮书》

《罗马》

《宠儿》

《波西米亚狂想曲》

《黑色党徒》

《黑豹》

《副总统》

《一个明星的诞生》

包括明显是来打酱油的《黑豹》(这是不是也算一种歧视?)在内,3部讨论种族歧视,5部关注同性恋!

这就是真实的奥斯卡。

在大学教宪法时,不止一个学生问过我:老师,为什么美国这些上下议院呀、总统选举辩论呀,总是在讨论堕胎、种族、同性恋这样的“少数人”话题,他们难道就没有更重要的国家大事要讨论吗?

是的,这就是美国的政治正确,也是奥斯卡的政治正确。

我仿佛听到了键盘侠在奋指疾输:

别让政治玷污了艺术!打倒奥斯卡!

呵呵。

让更多影迷痛心疾首的政治正确,

还有另一个:非我“族内”不可染指最佳影片!

不是已经有最佳外语片了么!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6)

这也可以理解。

芒果台《歌手》的历届冠军也没给过外语歌手!

为《罗马》抱屈?

Come on!

已经让托尼老师撬动了黑人平权,知足吧。

天知道评委们背负了多大的压力。

但我们看到,

这已成了《绿皮书》在美国被黑的关键罪状:

凭什么伟大要归于意裔白人,

为什么不能是美国纯种白人?

难道夜总会里的小混混就只能是歪果仁吗?

歧视!赤裸裸 的歧视!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7)

君不见,漫威宇宙已经有了第一位以黑人超级英雄为主角的大电影。

君不见,今年的《惊奇队长》已举起了女权主义的大旗。

君将见,生于湖南的黄皮肤漫威英雄“上气”,已在前往IMAX的路上。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8)

你有没有这样的歧视

第一印象=事件真相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美国,南北战争已经过去了近100年。

这场内战最终虽然废除了南方叛乱诸州的黑奴制,但种族歧视问题远未消除。黑人在选举、就业、受教育甚至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仍然存在系统性的歧视。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9)

位于巴尔的摩的美国著名黑人蜡像馆中展示了种族隔离时期的饮水池,分别写着“白人专用”和“有色皮肤专用”。

196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

随后美国相继有30个州公布了反对种族歧视的法律条文,但南方诸州无一在列。

同一年,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仅有23%的美国人支持平权示威、22%的美国人支持反种族隔离的 “自由乘车者”活动。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10)

8月,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馆前的台阶上发表了题为《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有人为此热泪盈眶,有人为此激情澎湃。

大多数美国人却认为民权运动“过界了”(going too far),运动参与者“过于极端”。

这就是《绿皮书》的时代背景。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11)

片中的绿皮书,有原版可寻

片名《绿皮书》,指的就是《黑人驾驶者绿皮书》(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这本“黑人出行攻略”出版于1936年至1966年,编者叫维克多·雨果·格林(Victor Hugo Green),书名也由此而来。

《绿皮书》详细罗列了全美各地尤其是南方诸州对黑人友好的旅店、餐厅、酒吧等。换言之,没被记录在册的地方,不推荐黑人前往——去了的话,轻者不被接待,严重时,不知道会遭遇什么危险。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12)

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黑人司机使用《黑人驾驶者绿皮书》在全国各地旅行。

黑人邮递员Green编写《绿皮书》的本意,是为帮助自己的同胞规避风险,免于纠纷。随着岁月的变迁,《绿皮书》也为那个充满肤色歧视的时代,留下了最直观的物证。

文归正传。

以下涉及大量剧透及剧情分析。

不喜者请绕行。

上世纪60年代,纽约小混混、意裔白人托尼·利普接受黑人钢琴家唐·雪利的雇佣,作为他的司机兼公关。托尼拿着《绿皮书》,一路陪伴雪利到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各州进行为期两月的巡演。高贵的黑人与粗俗的白人,让旅途充满了戏剧化冲突和密集的笑点。就这样一路向南,一路斗嘴,一路与外在的歧视抗争,一路与内心的偏见作战。最后两人都收获满满回到了纽约。

对,就是这样的合家欢完美大结局!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13)

一部《绿皮书》,鸡汤教徒看到治愈,知识精英看到平权,社会学者看到阶层冲突,键盘党绝不相信托尼一次能吃下26个热狗,魔戒迷则心疼为本片增肥45磅的阿拉贡王子韶华已逝(虽是双主设定,马赫沙拉·阿里的小金人刻着“最佳男配角”,同样均获奥斯卡、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三大提名的维果·莫腾森颗粒无收)

……

话题电影最不缺的就是话题。

电影原型人物雪利的后人也在媒体公开吐槽称:雪利从来没有当托尼是好朋友,也从没因自己的肤色问题遭遇过什么尴尬事。

这简直太尬了!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14)

你有没有这样的歧视

穷人=歧视穷人的穷人

电影总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绿皮书》号称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当然也不会是真人真事的重现,毕竟还有“改”和“编”。

不管当事人家属怎么看,从观众角度,《绿皮书》的剧本相当成功。

它最有意思的地方,不是直接表达种族歧视,而是通过展现阶层冲突来让观众更有代入感地感受到种族歧视。哪怕你是一个外国人,哪怕你不知道美国南北战争,哪怕你没听说过马丁·路德·金,这不妨碍你通过影片理解被歧视的困扰。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15)

在纽约这样的大都会,商业发达,法治成熟,权利意识深入人心。

不过歧视依然无孔不入。

出身底层的托尼·利普,本来在纽约一家夜总会看场子。他有一个美丽贤淑的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儿子。这一大家子住在大都市的贫民区,生活拮据而欢乐。

贫穷并不妨碍托尼对更穷的黑人各种看不起。

仅仅因为黑人维修工用它喝过水,托尼直接把两个杯子丢进了垃圾桶。

影片特别给出了一个细节来表达什么叫“万分嫌弃”:

托尼只用了两个手指(经典蓝花指)拈起杯子,果断扔掉。仿佛如果用手拿起一个黑人喝过水的杯子,就会把他那中年油腻的糙手给弄脏了。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16)

女主人发现被丢弃的杯子,重新捡了回来。对于一个底层家庭来说,哪怕是两个不值钱的杯子,仍然是不能“断舍离”的家庭财产。

有这样的铺垫,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白人,选择接受一个黑人的雇佣,该需要多少勇气和自我心理调适。

原因也许就在于,在巨大的阶层差异面前,肤色不值一提;

在下周的租金还没有着落,能有一份收入不菲的临时工作,足以超越心中的族群障碍。

谁让粗鄙的托尼还是个顾家好男人呢!

他幽默,温情,负责任。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17)

为了下周就要交的房租,托尼接受肥保利的挑战,

一口气吃下26个热狗。

托尼的原则就是:

没有什么能让我改变原则——除了money。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18)

虽然贫穷限制了托尼的想像,贫穷也教会了托尼在复杂社会中的生存之道。

当夜总会中发生了客人斗殴事件时,老板大喝一声“托尼·利普”,托尼总能应声而到,并用解决麻烦。

当托尼知道自已将因夜总会装修而失业,他偷偷拿走了大佬罗斯古德最喜爱的帽子,又在罗斯古德抓狂之后还给了他。托尼暗示已狠狠教训了责任人,三言两语就博得了罗老大的好感。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19)

这些小聪明,正是托尼能获得为雪利工作的关键,也是中国各大知识付费网络学习平台的主要营收来源。

它有一个学名,叫“情商”。

保守估计,由情商撬动的知识经济,已超过百亿。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20)

托尼的情商和底层生活智慧也的确多次解救了雪利的困境。

他能把贿赂说成捐赠(donation),让歧视黑人的警察前一刻还在坚持原则,后一秒就坦然笑纳;

他洞察了雪利在黑人酒吧公开露财必被算计,却一直不动声色,出门一拔枪示警就吓跑了埋伏者。

托尼老师也是个杠精,他的包袱抖得堪比德云社,段子溜得能上吐槽大会。

当雪利嫌弃他抽烟,托尼脸不红心不跳地怼回去:烟是吸进我的肺,我才是抽烟的人,又不是你。

当雪利鄙视他偷玉石,托尼毫不为耻地怼过去:玉石我是从地上捡的,不是从货盒里偷的。我才不会为地上捡起来的东西付钱。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21)

果然如古语所云:

世界上最会说话的就是托尼老师,

因为托尼吉言。

不过会说的托尼老师,却有不会写的短板。

他给远方的娇妻写信,一起笔就把“dear”(亲爱的)写成了“deer”(鹿)。

他深爱着妻子却不知如何表达,一写却成了流水账。

看不过去的雪利手把手教托尼写信,这段应该是全片最温馨的时刻之一。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22)

博士果然是博士,随口就是教科书式的撩妹技法。

哪怕他自己用不上。

这几句没有读过十遍以上的都来复习一下: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23)

没有你的时光和旅程对我来说毫无意义

与你相爱是我所做过的最轻松的事

没有什么比你更重要

在我活着的每一天,我都会深深地感觉到

……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24)

镜头切换到正在读信的美娇娘,

她已经醉了。

虽然心里明镜似地知道,

“大嘴托呢”写不出这柔情似水浪漫透纸,

但纸上的这些情话,她信了。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25)

更多时候,雪利在苦口婆心地教托尼优雅、得体和保持尊严。

他嫌托尼话唠还出口成脏;

他要求托尼倒车也得捡回乱扔的垃圾;

他坚持让托尼归还“捡”来的玉石;

他看到托尼在秀场外与一群底层劳工围聚赌钱,恨铁不成钢地痛斥:

他们没有选择是否进场的权力,但你有!

他感慨托尼因打了侮辱他们的警察导致两人被拘,意味深长地告诫:

暴力永远无法取胜,保持尊严才会赢。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26)

托尼赢了,赢在选择了进场,赢在他迟到的成长。

巡演的最后一站,当演出经理试图以现金贿赂托尼,只要他说服雪利忍受用餐的不便继续演出时,托尼毅然决然地拒绝了。

这一幕,比他后来拥抱雪利的基情四射更让人感动。

如此反差强烈的人格升华,

因这一黑一白、一富一贫的一路互动,而变得自洽。

所以你说说,这究竟是一个平权故事,还是一个治愈故事?

《绿皮书》耐人寻味的远不止于此,

植入在肤色歧视之中的贫富差异,像一把刀子剖开了歧视的真相。

片头托尼扔掉工人喝过的水杯,

究竟是在歧视肤色,还是在歧视比他更穷的穷人?

片尾托尼在平安夜拥抱雪利,

究竟是经历风雨之后的种族大和解,

是上流社会对底层社会的一次降维征服,

还是两个不同阶层少数族裔的各取所需?

你说了算。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27)

你有没有这样的歧视

反歧视的英雄=自我歧视的懦夫

有人星夜赶科场,有人风雪归故乡。

黑人艺术家唐·雪利,拥有三个博士学位,三岁就登台演出,两度走进白宫,成为肯尼迪家族和美国上流社会的座上宾。

雪利本可以在纽约拿着三倍的报酬轻松演出,却非要用八周的时间穿越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诸州进行巡演。

很多观影者认为,雪利博士是要用他的艺术天份去征服南方,从而改变南方人对黑人的歧视和偏见。

“光靠天份是不够的,改变人们的观念,还需要很大的勇气。”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28)

雪利的确有勇气。

不过他最需要反对的,首先是他内心深处的自我歧视。

影片把雪利的自卑、孤独、虚伪和身份迷失展示得淋漓尽致。

在肯耐基音乐厅皇宫般奢华的公寓里,雪利身着长袍款款走出。

一个高贵优雅的贵族形象,是他自我构建的人设。

他在这儿接见各种访客,包括对托尼的面试。

坐在高高的王座上,雪利孤傲得像个国王。

他俯视着托尼,以雇主的身份提出种种要求。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29)

不过雪利并没有太多谈判经验,托尼以“反要约”的形式,三言两语就获得了雇佣谈判的主动。

雪利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司机,

他更需要一个善于给他解决麻烦的公关兼司机。

这个工作简直就是给托尼量身定制的。

可能托尼自己都不知道,

他后来还成了雪利博士的心理按摩师和走出自我迷失的引路人。

在一个雨夜,雪利受尽警察侮辱后放声高喊:

“如果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又不够男人,谁来告诉我,我是谁?”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30)

他极力想融入上流社会社交圈,却发现自己“不够白”;

他刻意保持与黑人的距离,却又无法摆脱“肤色原罪”;

他在身份迷失的困惑和孤独中,把男人的标签也丢掉了。

“我是谁”的追问让雪利一身披满了铠甲和伪装。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31)

很多时候,著名钢琴演奏家雪利仍能得到上流社会白人们的礼遇和尊重。

很多时候,雪利又被还原为一个黑人:

他只能去屋外的窝棚如厕,

他必须先付款才能试礼服,

他被拒绝在演奏的餐厅用餐,

和所有的黑人一样,

他被禁止日落之后在“日落镇”出没。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32)

即便如此,每到一地,他都会露出礼貌而不失尴尬的微笑,

他心里非常清楚,眼前的大多数白人只是附庸风雅,

秀场上的掌声言不由衷,内心深处的歧视根深蒂固。

对雪利来说,一方面他无法融入白人,

另一方面,他又自我隔绝于黑人。

在去往北卡罗来纳州的路上,车突然抛锚了。

托尼在忙着修车,西装革履的雪利站在车旁安然自得,

田间劳作的一群黑人农民纷纷停下了手头的工作,

静静地看着这黑白颠倒的奇怪一幕,

那些迷惑而呆滞的眼神,

像一把把利刃,刺向雪利的心口。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33)

八周“南游记”,真经不在终点,只在取经人心中。

不论是小心翼翼地试探《绿皮书》的边缘,

还是以正常的公民身份去挑战南方的规则,

该来的都会来。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34)

当夜宿汽车旅馆,有黑人同胞“三缺一”邀请雪利加入玩牌时,

他借口要会友拒绝,转身就去买醉,却在酒吧被一群白人肆意凌辱。

当偷欢公共浴室被警察扣留,托尼通过“捐赠”救出了他,

雪利反斥责托尼的行贿是在纵容警察的无理和不公。

当两人在日落镇双双被羁押,

雪利俨然鸡汤教主般说出警句“保持尊严才会赢”,

人精托尼岂能不知,有上层人脉才有尊严。

那次脱困,是雪利直接给在任总统的弟弟、司法部长肯尼迪打了电话,

失去的尊严立马就回来了。

想想雪利所处的复杂世界和矛盾生活,

他所有的自卑、脆弱、敏感与挣扎,都变得可理解。

他有心改变,却虚与委蛇,始终不敢说“NO”。

在巡演的最后一站伯明翰,受托尼的激励,雪利终于不再妥协,

他选择勇敢地走出了光鲜的演出大厅。

不让在这用餐,宝宝不开心,

不在这弹了。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35)

他和托尼来到了黑人聚集的橙鸟酒吧,

不挑钢琴,

不嫌弃爵士,

不在乎环境的昏暗与喧闹,

他只是为自己在表演。

这是他最轻松自在的一次演出。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36)

撕开层层包裹的高贵伪装,坦然接受自己的肤色和文化,彻底放飞自我,享受音乐带来的欢快。

真实的托尼,终于帮助雪利找回了他真实的另一面。

雪利一直拒绝和逃避的那一面。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37)

改变从来不是顿悟,而是水到渠成。

经过肯塔基时,托尼买了一大桶炸鸡,

边开车边啃,欢乐得像个孩子。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38)

雪利一听到黑人都喜欢吃炸鸡,却敏感得像个刺猬。

喜欢吃炸鸡的,是其他的黑人,不包括我。

我就是我,颜色一样但内在不一样的烟火。

托尼却说,我是喜欢吃汉堡炸鸡的意裔美国人,

你要说我和其他意大利人一样,都喜欢披萨意面肉丸子,

我觉得没什么呀!

孩子似的托尼坚持把炸鸡递给雪利,

他并不是想让后排的这位绅士难堪,

而是单纯地相信人人都爱炸鸡,

他要分享快乐和美食。

从没碰过炸鸡的雪利手足无措,

一开始还问没有刀叉盘碟怎么吃,

吃完又问骨头该放哪。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39)

这或许是绅士应有的反应,又是他自我隔离于族群的高墙。

这堵无形的高墙,

隔开了汽车旅馆里的同胞,

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

也隔开了他最亲的亲人。

当托尼问及亲人,雪利颇不情愿地提到了自己的哥哥,却不愿多谈。

在一个旅馆里,刚给妻子写完信的托尼再劝雪利,

“你应该给自己哥哥多写写信,做一个主动的男人。”

雪利避而不答。

平安夜的晚上,托尼在与雪利分别前又提到,

“你该给自己哥哥打个电话说声圣诞快乐”,

雪利冷漠地说,

“他有我的电话,要打他自然会打给我。”

我一直以为,被反复提及的雪利与哥哥的关系,

都在呼应托尼老师的那句网红名言:

世界上那么多孤独的人,都害怕迈出第一步。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40)

按照套路,电影的最后一幕,应该是这样的结局:

雪利终于迈出了这一步,主动去了哥哥家,

积怨从此雪融,

全家欢度圣诞。

就如这部电影反套路的黑白设定一样,

雪利迈出的第一步,

却是拿着红酒,敲开了托尼的家门。

那一刻,

基情超越了血缘,友谊万岁的种族和解场景温馨而感人。

被感动的观众应该很难想到,

还有一个神隐的哥哥,

可能就在某个黑人聚居区举起了酒杯,

遥祝他那无法交流的贵族弟弟一切都好。

你有没有这样的歧视:

法治文明=不见容于中国

托尼老师说,我在纽约的夜总会干了半辈子,

我明白,这个世界很复杂。

这个复杂的世界,

有黑,有白,

有黑衣白体,有黑身白心,

还有不黑不白。

这些年,我们都听到过这样的论调:

在中国这个缺乏法治传承的国度,

建设法治只是徒然。

法治是一种信仰。

只有源于教会法和宗教裁判所的西方法治,

才能如宗教般深入信徒们的意识形态。

我们在法家中皓首穷经,也只能找到法制工具主义。

再者,儒家文明的逻辑起点,是“人之初,性本善”。

法治文明的逻辑起点,是“人性本恶”。

背向而行的两条射线,如何能够相交?

理由分析得头头是道,很多人差点就信了。

但我更相信,“这个世界很复杂。”

不承认世界的复杂性,简单地把法治与西方划上等号,也是一种歧视。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41)

法治建设从来没有那么简单。

有多少人在对比中美法治差异时,

全然忘记了中美事实上处于法治建设的不同阶段。

美国当然属于法治发达国家,中国尚属法治发展中国家

法治,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程度问题。

平权 也好,法治也好,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绿皮书》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

那么多的公然歧视,那么多的执法有别,

那么多的族群撕裂,那么多与法治的格格不入。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42)

△ 北方警察对黑人彬彬有礼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43)

△ 到了南方,就得打开绿皮书

因为,“这个世界很复杂。”

没有一代人接一代人“为权利而斗争”,哪会有黑人登上总统的宝座。

在我们批评当下中国法治不彰时,不要忘了,

仅仅99年前(第十九修正案,The Nineteenth Amendment 1920),

美国妇女才作为整体获得了投票权;

仅仅54年前(投票权法案,Voting Rights Act of 1965),

美国黑人才真正获得了有保障的普遍选举权。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44)

美国以宪法立国,经200多年法治建设,始有今天的法治发达程度。

即便如此,种族冲突仍不时发生,平权运动仍在路上。

对比中国,

从1978年底决策层开启“法制恢复重建”以来,到今天还不到41年;

若以“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国家根本大法(宪法修正案,1999年)起算,至今不过短短20年。

这20年背后,是复杂中国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是中国社会内在结构的急剧转型:

我们正从臣民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型,

从一元化社会向多元化社会转型,

从安土重乡型社会向流动无根型社会转型,

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乡人口的加速流动,促使原有的熟人社会快速瓦解。

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农民与市民的关系,老市民与新市民的关系,多是在彼此陌生的状况下发生的。

这些新型的社会关系,已不大可能借助旧有的治理方式来维系。

熟人社会是身份之治,本质是人治,

以血缘、宗法、伦理、道德、礼教、情感等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秩序;

陌生人社会却天然是一个契约本位的社会,

它只能以外在于人情、血缘的契约(法律)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法治正是在这一宏大而复杂的背景下被选择。

千年人治传统与二十年法治建设的正面对撞,有怎样的火花四溅,我们都是见证者、参与者。

法治与人治的PK,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进我退,你退我扰,你不容我,我亦容不下你。

这就是中国法治现状的复杂性。

法治建设才20年光景,出现若干法治不彰事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用不着悲天悯人。

可怕的不是法治乱象,而是出现了乱象不被正视,也没人迈出为之纠偏的第一步。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45)

5年前,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就像西西弗斯日复一日推着巨石到山顶,中国人也在日复一日寻找法治的真谛。这种寻找也许并不会有立竿之效,但法治意识的培养与提升,从来都是润物无声。

我们该给中国少一点歧视,多一点时间。

不说日本,不说韩国,不说新加坡,只说中国香港地区,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还是贪腐横行,廉署成立后的十余年间,通过严厉打击贪腐和不断完善防贪机制,终换来世所公认的清廉之都。

今天的港人,言及香港的核心价值,必称法治。

这些变化,正是在最近的50年内发生的。

50年后,100年后再看中国法治,必是另一番气象。

我们也得给自己少一点自卑,多一点信心。

当我们拥有进场的权利时,不要犹豫,勇敢地迈出这一步。

毕竟,法治是等不来的。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46)

END

绿皮书人生意义的追寻之旅(法治如一场一路向南的旅途)(4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