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非遗博物馆简介(走进四川省非遗馆)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成都别称“锦城”,成都的环城江叫做“锦江”,成都的地标景点叫做“锦里”……几千年来,蜀锦与成都血脉相连,这里的江河、街道、建筑无不被打上“锦”的烙印。

成都非遗博物馆简介(走进四川省非遗馆)(1)

蜀锦是指四川成都地区制造的花锦,居中国四大名锦之首,兴于秦汉,盛于唐宋,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

蜀锦史鉴

春秋战国 · 兴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蜀国织造的布帛已十分精细,并以图案的生动、织纹的精致、色彩的艳丽而别具一格,被人们誉为“蜀锦”,远销诸侯各地。此后,蜀锦成为蜀地所产一切锦类的总称。

汉唐 · 艺绝天下

汉代,宫廷官府对织锦的需求量大增,在成都建织锦工场,设锦官督造,称“锦官城”。

随着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蜀锦生产进入鼎盛发展期,可谓艺绝天下。其时的蜀锦品种繁多、万分精美,远销日本、波斯等国。

宋元 · 继承与创新

宋元时期,蜀锦在继承汉唐风格的前提下有了更多创新和发展。宋代,成都府尹吕大放建成都锦院,号“锦官楼”,保持了庞大的生产规模,又因边境战事需求,官府在成都扩建三处茶马司锦院,以织锦换取少数民族战马,极大地促进了蜀锦的生产。

明清 · 由盛转衰

明末,满清入关,生灵涂炭,蜀锦生产遭受严重破坏。“锦坊尽毁,花样无存”,直至清代中期,成都蜀锦得以恢复。到清代末期,蜀锦又日渐衰落。

成都非遗博物馆简介(走进四川省非遗馆)(2)

成都非遗博物馆简介(走进四川省非遗馆)(3)

成都非遗博物馆简介(走进四川省非遗馆)(4)

民国 · 萧条

鸦片战争以后,洋货充斥市场,民族工业受到很大打击。蜀锦风光不再,一片萧条。

解放后 · 蜕变新生

60年代初,成都蜀锦厂的手艺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们掀起技改高潮,在保持和保证蜀锦核心织造技艺不变的同时,用电动动力代替人工动力织出原汁原味的蜀锦产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80年代蜀锦产品远销海外,为成都市轻纺行业创汇大户。

20世纪90年代中期 · 衰落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进行的制裁和反倾销冲击到蜀锦产业,蜀锦产业开始走下坡路。

蜀锦工艺

蜀锦的品种繁多、传统品种有雨丝锦、方方锦、浣花锦、民族锦、彩晕锦等。

雨丝锦是锦面用白色和其他色彩的经丝组成,色络由粗渐细,白经由细渐粗,交替过渡,形成色白相间,呈现明亮对比的丝丝雨条状,给人以一种轻快而舒适的韵律感。

成都非遗博物馆简介(走进四川省非遗馆)(5)

方方锦是缎地纬浮花,在单一地色上,以彩色经纬线配以等距不同色彩的方格,方格内饰以不同色彩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古朴典雅的花纹图案,如梅鹊争春、凤穿牡丹、望江楼、百花潭等。

成都非遗博物馆简介(走进四川省非遗馆)(6)

浣花锦又称花锦,它是由古代名锦“落花流水锦”发展而来的,传说是唐代成都浣花溪的贵妇人根据溪水荡漾的变化而设计的花纹。其特点是底组织采用平纹或缎纹以曲水纹、浪花纹与落花组合图案,纹样图案简练古朴,典雅大方。

成都非遗博物馆简介(走进四川省非遗馆)(7)

民族锦一般采用多色彩条嵌入金银丝织成,多用于民族服饰。其特点是锦面上的图案从经纬线交织中显现出自然光彩,富有光泽。团花、葵花、“万”字、“寿”字等都是常见的图案。

成都非遗博物馆简介(走进四川省非遗馆)(8)

彩晕锦的特点是织纹华贵相映,明暗匹配,层次分明,并以色晕过渡,花纹绚丽多彩,别具一格。

成都非遗博物馆简介(走进四川省非遗馆)(9)

传承与发展

2006年5月,蜀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04-2008年间,坚守的蜀锦传承人与手工艺人先后成立了成都蜀锦工艺品厂和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

蜀锦传承千年而不绝,绣出来的是图案,织进去的是灵魂。它是一代又一代的手工艺匠人的精神传承,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历史,而想要继续将蜀锦发扬光大,需要与时俱进顺应潮流,将现代美学与传统技艺融合发展。

成都非遗博物馆简介(走进四川省非遗馆)(10)

▲ 蜀锦面料高定服装

成都非遗博物馆简介(走进四川省非遗馆)(11)

▲ 成都大运会奖牌绶带运用蜀锦工艺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