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值得读的作品(一个纯粹的文人和他纯粹的文学)

已经有那么多文集了,还有必要再翻新再版吗?每当我看见一本新出的作家文集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想法。觉得像是旧袜套新靴,换汤不换药。但对比几次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每一本再版的文集背后,都隐藏着一种新的阅读视角和阅读体验。它们是被筛选出来的,放在一起,呈现给你看。

梁晓声说:“作者在写自己的时候,其实也是写他者”。

梁晓声又说:“作者在写他者的时候,未尝不是在写自己。”

在这本《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中,所选的文章,正是对这两句话的解读。这里有梁晓声,有他的人生经历和价值取向;也有梁晓声笔下的他者,有平凡的世界和平凡的感动。

梁晓声值得读的作品(一个纯粹的文人和他纯粹的文学)(1)

一、向善 文学的指引力量

文学的作用是什么?

在《朗读者》中梁晓声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我母亲本能地相信书里一定是有做人的营养的。而他本人也正是因为这些营养的滋养,变得和同龄人不那么一样。

在梁晓声的文学世界里,他所给予读者的,正是这种滋养,是一种“向善”的价值指引。在《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这本书中,处处都能看到他的善良,他对“万物皆有灵”的感悟。

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他者”,有些是人,有些是动物,有些是经过的一草一木。如何解读这些“他者”,往往映射着我们的内心,以及我们对于生活的感知。

梁晓声对于“他者”的感悟,是围绕着“善”而来的。《老驼》里那只仿佛能读懂人心的骆驼,《鸳鸯劫》中舍身守护对方的鸳鸯,《窗的话语》中,能反应人生活态度和居住者状态的窗户……他对于一草一木世间万物的观察和解读,都透漏着一种温柔的情怀。这情怀来源于他对万物生灵的爱与尊重。

所以,当拿起这本书,读到这些文章的时候,会不自觉有一种润物无声的感召,我们可以看到这世间残酷相背后的美好一面,继而萌生出对世界的善意。而这也许正是文学作品的伟大力量。

梁晓声值得读的作品(一个纯粹的文人和他纯粹的文学)(2)

二、生活百态

梁晓声认为,作家应该是时代的书记员,写作应该关注当下的时代。在他的文学生涯里,他一直践行着这句话。从小说,到散文,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有厚重的时代的身影。这本《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自然也是如此,它是以人物的视角,人物的经历,以及悲欢离合,在为那个时代做注脚。

梁晓声出生于1949年9月,正值新中国成立前夕。从他提笔写作至今,可以说记录了他看到和感受到的新中国一路成长的辛酸印迹。他讽刺过社会转型阶段投机取巧、以权谋私的“新贵”,描写过社会底层穷苦人民的生活百态,也见证过文学从贫瘠的荒原走到森林,又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重新遭遇精神沙漠……但在他的笔下,永远是悲悯与希望的色彩多于无奈。

梁晓声值得读的作品(一个纯粹的文人和他纯粹的文学)(3)

时代发展得太快,难免有被甩在身后的人。梁晓声笔下,玉顺嫂就是这样的人。

在《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这本书里,收录了梁晓声的《玉顺嫂的股》。玉顺嫂是一个典型的穷苦人民的代表,她生活在一个仅三十几户的小村子里,住的是土坯房。他的丈夫在几年前起土豆时一头栽倒死了,仅留下一个上技校的儿子,和八万多的存款。就在那两年,村里时兴炒股,她听说炒股能赚钱,一股脑将钱都放了进去。然后每天开始,胆战心惊,做着20万的发财梦。直到她死的时候,还天真地立了遗嘱,把这虚拟的20万进行了财产分割,却不知她当初的8万元早已赔得所剩无几……她不知道股市是有风险的,在她的眼界和知识层面中,她以为那是坚持下去就能成功地买卖。

在梁晓声笔下,这样的人物很多,他们贫穷、落后,不懂得新鲜玩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缺少知识,容易上当受骗,但却一直向往和期盼着美好的生活。对于很多当下未曾经历过苦难的年轻人来说,他所展现的这些正是生活的另一面,是很多人不曾见过和经历过的,却不应该被忽视的现实。

二、父母亲情

梁晓声之所以能用善良、悲悯的情感记录万物生灵和世间百态,是因为他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这与他的父母是分不开的。

《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开篇收录的就是梁晓声的《我的父母》,后面又接连收录了《慈母情深》和《父亲的演员生涯》。不难看出,父母对他的影响是极大的。

梁晓声值得读的作品(一个纯粹的文人和他纯粹的文学)(4)

他出生在一个很穷的家庭,父母都没什么文化,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在他的印象里,是他的母亲带着五个孩子在艰难维持生计。对于这样一个不小的家庭来说,父母的收入光是温饱已经显得微薄了。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依然心甘情愿为他读书的爱好埋单。

在《慈母情深》一篇里,梁晓声这样写道,“我穿过一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的电热烤着我的脸。”那就是他第一次看见工作中的母亲,而他此去却是向这样工作的母亲要钱来买闲书看。

如果说母亲给予了他走向文学的力量,那么父亲对于他认真做人做事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父亲的演员生涯》一篇中,他不露声色地赞扬了这个认真的父亲。对于一个跑龙套的小角色,父亲从来没有敷衍懈怠过,不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就能成为大腕,而是在他骨子里,认真是古人传下来的美德,这样的传统美德不能丢。

在这些故事背后,他所想要表现的不仅仅是深情,也有遗憾,就像他在《做人须直,做竹须空》中所写的,他受教于父母,受养于父母,却在父母将其教成养成之后,远离家乡,将他们脱手给兄弟姐妹,而不能自己照顾。这也许也是他为什么一遍一遍写这些的原因,那是笔者的体悟,也是对读者的教诲。

梁晓声值得读的作品(一个纯粹的文人和他纯粹的文学)(5)

三、纯粹的人生,纯粹的文学

《路过你生命的每个人》中收录了他的《一只风筝的一生》。在这篇作品里,他写过这样一段话:许多种美的诞生是以另外许多种美的毁灭为代价的,而在这过程和其后,更会有许多无聊的没意思的事伴随着……

《一只风筝的一生》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根竹子因为出类拔萃被选中做成了风筝,风筝很美,所有者很喜欢,但在放风筝的时候线被风刮断了,风筝飞走了缠在了电线上。美丽的风筝历经风吹雨打,变得残破不堪,作家和摄影者先后看见了它的美,发表了作品,大获成功,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随着他们的成功,人们关注的不再是风筝本身,而是其背后的版权斗争……

美丽的事物一旦掺杂了复杂的外因,就会脱离纯粹的本质,变得有腐朽气了。所以梁晓声一直所主张的就是纯粹。做人纯粹,写作也纯粹。

在畅销书风靡的今天,他所秉承的仍然是最初的理念。他给予自己作品的评价是“有影响的,但不是畅销的书”。他不是写不出畅销书的作家,正如他所说的,“我是可以写出畅销书的,我写了这么长时间,太知道加入什么元素、怎么操作就会畅销了,但我不愿意这么干。”因为他一旦那样做了,被那些“无聊的没意思的事”左右了,就很难保持自己写作的初衷,也很难守护文学的美感了。

几乎可以断定,在众多的文学大家和此起彼伏的文学新秀面前,梁晓声定然不是最显眼的一个,但他正是凭借着文字里的深情和纯粹,让爱他的人愈发爱他,也决定了他的文字值得被一再诵读。而能让每一个新的读者接受甚至爱上一个作者,那就已经体现了这本书的价值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