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湖南岳麓书社(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

《臧僖伯谏观鱼》选自《左传·隐公五年》。

公元前718年春天,鲁隐公打算到棠地观看渔民怎样捕鱼。鲁国大夫臧僖伯则认为,国君是万民的表率其行为要符合礼制的要求。

臧僖伯以传统的为君之道为依据,认为国君的根本责任是管好国家大事,而且任何举措都要合乎“古制”,符合国君的行为规范,否则国君的随意之行就会带来“乱政”的结果,而一个国家如果经常出现“乱政”现象,这个国家就会败亡。正是出于这么一种认识,也出于他对国君和国家的责任感,臧僖伯进谏隐公,极力劝阻他到棠地观鱼。

古文观止湖南岳麓书社(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1)

臧僖伯是鲁孝公的儿子,鲁惠公之兄、鲁隐公之伯父,名彄( kōu),字子臧,谥号为僖,故史称僖伯。他是鲁隐公时的重臣,以知书达礼名传于诸侯。

观鱼:观看捕鱼。前面省略了主宾语鲁隐公。

原文春,公将如棠观鱼者。

  【译文】(公元前718年)春天,鲁隐公打算前往棠邑观赏捕鱼。

这一句表明了事情发生的时间,以及臧僖伯劝谏的对象和原因。

春:指的是公元前718年春。

公:鲁隐公,姬姓,名息姑,鲁惠公之庶长子,鲁桓公庶兄。鲁惠公死时太子允尚年 幼,于是隐公代掌国君之位而成为鲁国第十四代国君,在位十一年,后为鲁桓公所弑。隐是他的谥号。

如:动词,去,往,前往。

棠:指棠邑,也作唐,鲁国邑名在今山东鱼台县东。鱼台县因鲁隐公观鱼台遗址而得名,现存有“鲁隐公观鱼处”碑一座,位于张黄镇武台村西。

鱼:通“渔”,动词,捕鱼。也可直接理解为鱼。

古文观止湖南岳麓书社(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2)

捕鱼本来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鲁隐公为什么非要去观看捕鱼呢?这大概有两个原因:

一是,这一年春天,都城到处有人传说棠地有一个善于捕鱼的人,他总是能捕捞上很多最大的鱼,更有传说是他捕鱼不用渔网,而是用用弓箭射鱼。这个传说吸引了鲁隐公。

二是,鲁隐公在他摄政的第二年,就在棠邑(《左传·鲁隐公二年》中写作“唐”)与徐戎签订过盟约,深知棠地的风景秀丽,人民安乐,于是决定前去观赏。

老臣臧僖伯听说此事后,立即面见鲁隐公进谏。臧僖伯说:

【原文】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译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不能拿来讲习祭祀与兵事的物品,不能拿来做礼器和兵器的材料,那么群主就不要亲自去料理。

讲:是讲习,训练的意思。

大事:指国家的祭祀和军事活动等。

器用:指祭祀所用的器具与军事物资。

:指行动,这里指君主的参与。

古文观止湖南岳麓书社(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3)

【原文】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duó)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qì)行,所以败也。

【译文】君主,是要百姓纳入“轨”和“物”的人。所以,讲习大事以法度为准则进行衡量,叫做“轨”,选取材料制作器物以显示它的文彩,叫做“物”。君主做事不合法度,选用无关礼器和兵器的材料,这就叫做乱政。屡次人做那些乱政的事情,是国家败亡的原因。

:纳入。这里有引导、教导的意思。

轨物:做事的法度和准则。

度:计量、衡量。量:轨则,法度。

:通“彰”,彰显,发扬。

物采:指事物的色彩、华饰,五彩相间曰采。

:多次,屡次。

【原文】故春蒐(sōu)、夏苗、秋狝(xiǎn)、冬狩(shòu),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译文】因此,春、夏、秋、冬四季的田猎,都要在农闲的时候进行,并利用这个机会讲习军事。

春蒐:指春天打猎。蒐,搜寻,指搜寻那些不产卵、未怀孕的禽兽。夏苗:指夏天打猎,指捕猎那些伤害庄稼的禽兽。秋狝:指秋天打猎。狝,杀,指顺应秋天的肃杀之气,进行捕猎活动。冬狩:指冬天打猎。狩,围守,意思是冬天各种禽兽都已长成,可以不加选择地加以围猎。

古文观止湖南岳麓书社(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4)

“春蒐、夏苗、秋狝、冬狩”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每个季节的畋猎的活动,都是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这说明我们的古代先民在狩猎活动中已具有了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也同时说明大凡有组织的狩猎活动,都带有军事演习的性质,并不单单是为狩猎而狩猎。所以这里的“讲事”就是讲习、演习军事的意思。【原文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译文】每隔三年,都要进行一次军事大演习,演习后回到国都后就要整顿队伍,要到宗庙祭告祖先,饮酒庆祝,清点军用物品和掳获的东西。在军事训练中要彰明车、服、旌旗的文采,分明贵贱,辨清等级,排列好少长的顺序,演习军队的威仪。

治兵:指练兵、比武等军事演习活动。振旅:整顿部队。饮至:古代的一种礼仪活动。凡盟会、外交和重大军事行动结束以后,都要告于宗庙,并举行宴会予以庆贺。

军实:指军用车辆、器物和战斗中的俘获等。昭:表明,显示。

文章:这里指军队的服饰、旌旗等的颜色花纹。

古文观止湖南岳麓书社(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5)

【原文】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译文】鸟兽的肉不能装在祭器里,皮革、牙齿、骨角和毛羽不能用来制作军事器物,这样的鸟兽,君主就不会去猎取,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啊!对于山林川泽的产物,普通器物的材料,是奴仆的事情则有官吏管理的事情,不是君主所应管辖的。

登:装入,陈列。

俎(zǔ):古代举行祭祀活动时用以盛牛、羊等祭品的礼器。

山林:材木樵薪之类。

川泽:菱芡鱼龟之类。

:材料物资。

皂(zào)隶:本指奴隶,这里指做各种杂务的仆役。

臧僖伯的这段谏言,是为了劝谏鲁隐公不要去棠地捕鱼,但通往并没有提到“捕鱼”二字,而是从祭祀和军事等国家大事方面,提醒鲁隐公,国君就要有国君的样子,国君要做万民的表率,其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礼制的要求。

因此,在臧僖伯看来,鲁隐公观鱼,似乎是有点“不务正业”。

古文观止湖南岳麓书社(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6)

原文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译文】隐公说:“我准备到那里去巡视。”于是就去了(棠地),让渔民把各种渔具都摆出来捕鱼,他在那里观赏。僖伯推说有病没有随同前往。

《春秋》上说:“隐公在棠地陈设渔具。”(这一行为)不合礼法啊,并且说他去的地方远离国都。

略地:到外地巡视。

陈:陈设,摆设。

称疾:推说有病。古代“疾”和“病”是有区别的,轻者为“疾”,重者为“病”。

书:指《春秋》。

矢:通“施”,本义为实施,这里是陈列、陈设。这一句的意思是:隐公在棠陈列渔具。

臧僖伯的这一番议论,鲁隐公应该是听进去了,文中虽然没有讲述他被劝谏的反应,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来,他心里也是有些矛盾和犹豫的。但是作为一国之君,又不好当面反悔,所以只好以其它的借口来掩盖自己的目的。

古文观止湖南岳麓书社(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7)

经过一番思考之后,鲁隐公才嗫嚅着说:“我并不是专门去观鱼,我只是要去那个地方巡视一下罢了。”接下来肯定说了要求臧僖伯同去之类的话,臧僖伯可能没有当场拒绝,只是在鲁隐公出发的时候谎称自己有病没有跟着去。

其实臧僖伯当然知道鲁隐公那句“吾将略地焉”只不过是为自己辩护的借口,但没有说破,也不好再劝,只得称病不从。

孔子是最尊崇礼法的人,所以然他在《春秋》中也认为鲁隐公去棠地观看捕鱼是一种不合礼法的行为,况且棠地是远离鲁国都城的地方,一国之君怎么能这样做呢?

无白书生一时也难以理解,这捕鱼有什么好观赏的呢?鲁隐公也大概属于现在的“钓友”之类吧。

从鲁国的历史上看,鲁隐公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首先,他是鲁惠公的继室声子所生,似乎注定与国君之位无缘。 成年后,父惠公为其娶宋女仲子为妻,可惠公见宋女美丽,于是纳为己有。不久仲子为惠公生下公子允,就是后来的鲁桓公。

古文观止湖南岳麓书社(古文观止精读系列之)(8)

鲁隐公和鲁桓公的母亲都属于“媵(yìng)” ,即古代贵族女子出嫁时陪嫁的人。 声子为左媵,仲子是右媵 ,地位仅次于嫡夫人,所以仲子地位比声子高贵。这样,鲁桓公虽然年幼然而地位尊贵,鲁隐公虽然年长然而地位卑贱因而,公子允就成了鲁国的法定继承人。由于鲁惠公死时公子允年龄尚小,又因为鲁隐公年长而贤能,鲁国大夫们都举荐鲁隐公为代摄国君,等公子允成年后再把君位还给他。

但是公子允因受了公子恽的挑唆,于公元前712年弑杀了鲁隐公。公子即位,史称鲁桓公。

鲁隐公代国君位十一年,由于不是正式继位,因而其死后被谥为“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