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千山传说故事(前世今生话鞍山)

鞍山虽然从1937年才开始有了建制,但这片土地从来就没有被搁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互换的被州辖、郡辖、道辖、路辖、省辖、县辖……。

鞍山千山传说故事(前世今生话鞍山)(1)

但,这也是鞍山的过往史。

鞍山沿革

据《尚书.禹贡》记载:在夏禹时代,禹划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今鞍山境域属于青州北城。

不过,九州版图只是当时用于治水的区划,而真正的建置始之于战国。

战国时期

百多个附属国争霸天下,秦、楚、赵、魏、韩、燕、齐七国胜出。至此,秦国踞西、楚国踞南、赵国踞北、魏韩两国踞中、齐国踞东、燕国距东北。

鞍山千山传说故事(前世今生话鞍山)(2)

公元前350年,战国诸侯称雄(秦、楚、韩、巍、赵、齐、燕)位距图

燕国所踞的东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北部、辽宁、吉林南隅、内蒙东部及朝鲜北部。

燕昭王执政后,在燕国北部和东北地区始置五郡(即: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并对其实行“郡县制”二级管理。

鞍山千山传说故事(前世今生话鞍山)(3)

燕地五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示意图

其中:辽东郡治襄平(辽阳)①。

当今鞍山境域属于辽东郡襄平。

秦朝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取消“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实行新政管理。

郡置守、尉、监。

守:掌管民政;尉:掌管军事;监:掌管监察。

县置令或长。即:大县(万人以上)置令,小县置长。

在立国之初,秦置国为36郡,

即:上郡、巴郡、汉中、蜀郡、河东、陇西、北地、南郡、南阳、上党、三川、太原、东郡、云中、雁门、颖川、邯郸、巨鹿、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砀郡、泗水、薛郡、九江、辽东、代郡、会稽、长沙、齐郡、琅邪、黔中、广阳、陈郡、闽中。

以后,又陆续增添了诸郡。

当今鞍山境域仍属于辽东郡。

汉朝

西汉前期,采用改良的“郡县制”,即:“封国制”和“郡县制”并行,统称:“郡国并行制”。

郡的最高长官称守(后改为太守),国的最高长官称相。

元封五年,汉武帝始在郡之上设13行部,每个行部管若干个郡(国)。

但此时的行部还不是行政区,只是监察区。

到了东汉,行部(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行政建置也由沿袭的“郡县制”变为“州郡县制”。行部的最高长官为刺史(又称州牧)。

同时,为安置、管理内附汉廷的乌桓、鲜卑人,于幽州的辽东、辽西两郡各划出3个县,组成了一个特别的建制----“辽东属国”,治昌黎县(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

13行部(州)为: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益州、荆州、扬州、和交州。

其中,幽州包括:涿郡、广阳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辽东属国。

当今鞍山境域在西汉属于幽州辽东郡,在东汉属于辽东郡或辽东属国。

三国和西晋时期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共享天下十五州(承东汉13州,又另设2州)。

曹魏占得12州,即:凉州、雍州、司州、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并州、冀州、幽州及扬州和荆州的部分地区。

蜀汉占得1州,即:益州。

东吴占得4州,即:广州、交州、扬州和荆州的部分地区。

魏地的幽州包括11郡和1附属国,即:带方郡、乐浪郡、辽东郡、玄菟郡、昌黎郡、辽西郡、右北平郡、渔阳郡、范阳郡、上谷郡、代郡及辽东属国。

当今鞍山境域属于魏地辽东郡或辽东属国。

西晋时期,继续承袭东汉末年奠定的“州郡县”三级制,并对其进行重新分划整合。至灭国时,遗有21州 。

当今鞍山境域仍属于幽州辽东郡或辽东属国。

东晋.十六国时期

西晋末年,北地沦陷,汉政权南迁。宗室之人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续立新国,号“东晋”。

当时的东晋虽为一国,但也仅存江南及荆湘地区的半壁江山。而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则由实力强劲的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这十六国所控制。

在此期间,鞍山境域先后为前燕(鲜卑族)、前秦(氐族)、后燕(鲜卑族)、北燕(高句丽)所辖。

南北朝时期

南北各朝交战不休,政权更迭频繁,建置混乱。虽仍实行“州郡县”三级区划,但州郡泛置(如:侨置州郡②),更有些形同虚设。

在此时期,鞍山大部分境域为高句丽所辖③ ,台安境域隶属北魏营州建德郡广都县(今锦州广宁市)。

隋朝

隋初,政局不稳。边陲上几个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突厥、契丹、室韦、靺鞨、高句丽),以虎狼之势欲与争霸天下。

隋廷一方面奋力抵外,另一方面内清乱象的从北周遗留下来的“州郡县”建置。

开皇三年,隋文帝下诏“罢天下郡,以州领县”。即:将“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隋炀帝继位后,又把“州县二级制”,复回了原有的“郡县二级制”。届时,全国有190个郡,1255个县。

当今鞍山大部分地区仍被高句丽所割据,只有台安辽河以西部分为隋朝直接管辖,属燕郡怀远镇。

唐朝

唐初,唐高祖将区划由隋末的“郡制”改为“州制”,并设都督统管,实行“都督州县”三级管理。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鲜置“道”为一级行政机构,置“府”(都护府④)等同“州”并进区划范围。

依照山川地形,唐将国土划为10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道州(府)县”三级管理。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又增置了京畿道、都畿道、并把山南道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把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及黔中道。

当今鞍山境域,少部分属于河北道安东都护府,大部分依旧被高句丽所割据,直到唐高宗总章元年才收归唐朝统辖,属辽城州都督府、安市州、河东道燕州辽两县、巫闾守捉城。

宋朝

宋初,宋太宗沿袭唐制,分全国为13道,不久又合并为2京10道,但转年就废“道制”改为“路制”。

“路”为一级行政机构,统:“府(州军监)及县”。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始定天下为15路,即:京西路、京东路、河北路、河东路、陕西路、淮南路、江南路、两浙路、福建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西川路、峡西路。

以后,几代帝王又陆续析至24路。

最终,北宋为24路;南宋为16路。

北宋24路包括:

京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永兴军路、秦凤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南宋16路包括:

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两浙东路、两浙西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利州路、福建路、成都府路、夔州路、潼川路。

然而,这些建置都与鞍山无任何关系。

因为,在北宋时期,鞍山地域已易主成了辽国的疆土;在南宋时期,鞍山地域又易主成了金国的疆土。

鞍山千山传说故事(前世今生话鞍山)(4)

北宋时期,鞍山已为辽地。

鞍山千山传说故事(前世今生话鞍山)(5)

南宋时期,鞍山已为金地。

辽朝

辽朝,原是东北古代少数民族东胡鲜卑的一支----契丹族。契丹分八部,但未一统。

在许多许多年以前,契丹族曾臣服于突厥汉国,但后而背弃。在当唐朝崛起之时,契丹又归附于唐。在此后的日子里,契丹与唐朝的关系是: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掳掠和战争。

公元916年,契丹一族可汗耶律阿保机,终于清除了内外反对势力,统一了契丹八部,在内蒙赤峰的巴林左旗,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大契丹国”,始称太祖。

辽太祖先是东征渤海国⑤,辽太宗又得燕云十六州⑥,继而又南下中原攻打汴京(今开封)。灭晋后,在开封改汗称帝,国号“大辽”。

随着大辽的不断征战,大辽的疆域愈来愈大。在全盛时期,东至萨哈林岛(今称,库页岛);南至河北、山西与北宋交界处,以及西夏国、西洲回鹘国、黑汗国交界处;西至阿尔泰山;北至石勒喀河、色楞格河一带,《辽史》称:幅员万里。

辽朝的行政体系有两种,即:“道府(州)县制”和“部族制”(部族制略)。

辽太宗时,将全国划分为5道,分统“府(州)县”。

5道为:上京道、东京道、南京道、中京道、西京道。

其中:东京道治辽阳府,属有2府、10州。为,辽阳府、黄龙府、开州、定州、保州、辰州、卢州、铁州、兴洲、汤州、崇州、海州。

当今鞍山境域大部分隶属于:东京道辽阳府辽阳县、仙乡县(今海城市高坨镇);鞍山城区南部(旧堡、汤岗子一带)隶属铁州汤池县。

金朝

金朝自立国后,就接连不断地对辽、宋、西夏及高丽诸国发动战争。金太宗执政时更是霸狠。先于1125年灭辽,再于1127年灭北宋,并使南宋、西夏、蒙古、高丽等国贴附称臣。

此后,金国接管了大辽与北宋的全部疆域。

金朝区划全国为5京、14总管府、19路。但京、府建置一直改来改去,或是增或是减或是置换。

5京为:中都大兴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东京辽阳府和南京开封府。

19路为:上京路、东京路、北京路、西京路、中都路、南京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山东东路、山东西路、大名府路、河东北路、河东南路、京兆府路、凤翔路、鹿延路、庆原路、临洮路、咸平路。

其中:东京路治辽阳府,辖澄州、沈州、贵德州、盖州、复州、来远州、婆速路7州。

当今鞍山境域隶属于:东京路辽阳府辽阳县、澄州临溟县、辰州曷苏馆路(今辽宁省盖州市;及北京路广宁府广宁县。

元朝

元朝的前身是大蒙古国。大蒙古国开国皇帝铁木真(成吉思汗)的世孙忽必烈,于1260年改国号称帝,为“大元世祖”。

元朝疆域空前广阔,东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至包贝加尔湖,元史称:东尽辽左西及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元朝在行政管理上推出了一种新的理念“行省制”。即由1个中书省、1个宣政院、11个行中书省,辖“路州(府)县”。

中苏省为一级行政区,辖:腹里(即,中心之地)。包括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河南和内蒙古的一部分。

宣政院同为一级行政区,辖:吐蕃地区(今西藏)的军政事务。

11个行中书省为:岭北行省、辽阳行省、陕西行省、河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征东行省(即,高丽国。行省负责人由高丽王兼,性质与内地行省不同)。

当今鞍山市境域分别属于:辽阳行省辽阳路辽阳县、广宁路望平县及盖州路。

明朝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明朝疆域广阔,据《明史志》载: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

为保这万里江山,明在北方外蒙边境一带设置了40余个卫所;在东北又置辽东都司,并增置近400个卫所;在西北先后设有哈密、沙洲、安定、阿端、曲先、赤斤蒙古、罕东左等卫;在西南的青藏地区设乌斯藏、朵甘卫指挥使司。

这些都司、卫所直接参与当地的行政管理。

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省制”。洪武九年改“行省制”为“承宣布政使司制”(但习惯上仍称“省”)。省的最高长官为“都卫”,后改称“都指挥使”。

承宣布政使司制的模式是:京省府(州)县(改元制中的“路”为“府”)。

设全国为2京、13布政使司。

2京为:京师(也称北直隶) ,南京(也称南直隶)。

13布政使司(俗称省)为: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河南承宣布政使司、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西承宣布政使司、云南承宣布政使司、贵州承宣布政使司、福建承宣布政使司。

其中,山东省包括:登州、莱州、青州、济南、东昌、兖州、辽东⑦。

鞍山千山传说故事(前世今生话鞍山)(6)

山东省辖境(登州、莱州、青州、济南、东昌、兖州、辽东)示意图

当今鞍山境域分别隶属:辽东都司定辽中卫、海州卫、广宁卫,及定辽都司、辽东都指挥使司。

清朝

清朝入关后,并没有急着布局自己的区划,而是以平定内乱为首要,继续沿用明朝的“承宣布政使司制”,但仅微调了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承宣布政使。

康熙执政后,重新设置、布置区划,并把原有的行政区划融进了政治和军事。

1.改布政使司为省,巡抚为省的最高长官。

2.新增置了厅,厅又分为省直辖的直隶厅(等同府)和府辖的散厅(等同县)。

3.设内地为18省,即: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云南省、贵州省、直隶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

4.边疆地区特定

①在东北、外蒙、新疆地区设5个将军辖区(即:盛京将军辖区、吉林将军辖区、黑龙江将军辖区、伊犁将军辖区和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辖区内不设都总督和巡抚,驻防将军为本辖区最高军政长官。

其中,盛京将军辖区为:奉天、锦州、熊岳、金州、兴京地区。

吉林将军辖区为:宁古塔、伯都纳、三姓、吉林、阿勒楚喀、拉林、珲春地区。

黑龙江将军辖区为:摩尔根、齐齐哈尔、布特哈、呼兰、呼伦贝尔、通肯地区。

伊犁将军辖区为:天山北路的淮部和天山南部的回部地区。

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为:喀尔喀(更名蒙古)地区。

②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在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

③在云贵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并于雍正年间完成改土归流⑧。

④在边远辖地,置盟、旗行政区划单位(盟等同内地的府,旗等同内地的县)。

5.在光绪十年(1884年)、光绪十三年(1887年),又分别增置了新疆省和台湾省。但于光绪二十一年,即1895年,又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6.光绪三十三年,改奉天、吉林、黑龙江3个将军辖区为省。

至此,清朝形成了由22个省,各辖府(州)、县(州厅)的区划格局。

当今鞍山境域分别隶属于:奉天府辽阳州,辽阳府海城县,广宁府广宁县,锦州府镇安县、盖平县,新民府,及奉天行省东边道。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

1.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3月----1928年),俗称“明国初年”,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至1949年)。

北洋政府时期:

仍沿清制,为国之23省。翌年,弃“州、厅”,改置“省道县”三级管理。设国为22省、4行政区、4地方、3地区和2府。

22省为:直隶省、奉天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浙江省、湖北省、湖南省、陕西省、甘肃省、新疆省、四川省、广东省、广西省、云南省、贵州省。

4行政区为:热河特别区、绥远特别区、察哈尔特别区、川边特别区。

4个地方为:蒙古地方、西藏地方、青海地方、平津地方。

3地区为:阿尔泰地区、塔尔巴哈台地区、伊利地区。

2府为:顺天府。南京特别市、平津地方。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废除北洋政府的区划三级制,弃“道”实行“省县”二级管理。分国为28省、6院辖市、2行政区和2地方。

28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西康、福建省、广东省、 广西省、云南省、贵州省、 河北省、山东省、 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省、青海省、绥远省、察哈尔省、热河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新疆省。

6院辖市:南京院辖市、上海院辖市、北平院辖市、 青岛院辖市、天津院辖市、汉口院辖市。

2行政区:威海卫行政区、东省特别行政区。

2地方:西藏地方、蒙古地方。

当今鞍山境域分别隶属于:辽阳县、海城县、奉天省(今辽宁省)、锦州省、安东省(今丹东市)、冀热辽行政公署。

1937年鞍山正式建市(建市以前,鞍山城郊旧堡以北地区,始为辽阳县所辖;旧堡以南地区,始为海城县所辖)。当时鞍山市的辖区包括:南沙河、北沙河、前立山、后立山、八卦沟、长甸铺、大石头、后三家峪、柳西屯、八家子、南大路、北大路、南陶官等13个村屯。面积49.1平方公里,人口83514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初期,划国为;5大行政区、30个省、1自治区、12直辖市、5行署区、1地方、1地区。

其中,5大行政区为:东北行政区、西北行政区、华东行政区、中南行政区、西南行政区。

30省:河北省、山西省、平原省、察哈尔省、绥远省、辽东省、辽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松江省、热河省、山东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省、四川省、西康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省、青海省、新疆省。

1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12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沈阳市 .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上海市、南京市、武汉市 、广州市、重庆市、西安市。

5行署区:旅大行署区、苏南行署区、苏北行署区、皖南行署区、皖北行署区。

1地方:西藏。

1地区:昌都地区。

以后,或增或减或合并,截止2020年,置国为:23省、5自治区、4直辖市、2特别行政区。

其中,23省为:安徽省、福建省、广东省、贵州省、甘肃省、河北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海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江西省、吉林省、辽宁省、青海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四川省、云南省、浙江省、台湾省。

5自治区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直辖市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

2特别行政区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新中国成立以来,鞍山市曾为东北人民政府所辖,为中央直辖,以后又为辽宁省、辽南专区所辖,从1968年----至今为辽宁省管理。

其中:

海城:曾隶属辽东省、辽宁省、辽宁省辽阳专区、辽南专区、营口市,至1973年 由营口所辖划归鞍山管理。

岫岩:曾隶属辽东省、辽宁省、辽宁省安东专区、安东市,至1991年由丹东管辖划 归鞍山管理。

台安:曾隶属辽西省、辽宁省辽阳专区、沈阳市、铁岭专区、盘锦垦区,至1976年 由盘锦垦区所辖划归鞍山管理。

注解:

①郡治襄平:治为治所,古指地方政府驻地。打个比方,如,郡是省,襄平就是省会。

②侨置州郡:西晋末年北地沦陷,国人纷纷南渡,寄居于东晋。

这些突来的人口,为根基浅薄的东晋增添了大量的国力和士族势力,东晋喜之。为了留住这些“外财”,东晋皆取旧壤之名,为他们恢复原有的身份和地位(虽然这是空头支票,但也足以能慰藉那些个失落心),并优抚“可入官,还可不纳租服役”。

以后,侨置州郡越来越多,严重的扰乱了国家的秩序。

③高句丽:高句丽,原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一少数民族秽貊系的高夷一支。高夷肇兴于浑江、富尔江流域,后逐渐迁至辽东一带,直至在玄菟郡高句丽县定居。

西汉建昭二年,受王朝册封的第一代高句丽王朱蒙,在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开基立国,号“高句丽”。

高句丽政权,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诸多不同朝代,共存700余年。

④都护府;唐朝疆域庞大,周边异族甚多,藩王多各自为政,朝廷不得不忧疑重重。在此情势下,唐太宗想到派军队入驻地方,行“抚慰诸藩,辑宁外寇”之事,助力朝廷稳定江山。

派出的军队称“都护府”。他们分别是:入驻关内道的“单于大都护府”、“安北大都护府”、“镇北大都护府”;入驻河北道的“安东都护府”;入驻陇右道的“安西大都护府”;入驻山南东道的“北庭大都护府”;和入驻剑南道的“安南中都护府”。

其中“安东都护府”辖地为:辽东半岛全部地区,朝鲜半岛北部和西部的百济地区,及吉林西北地区。

⑤渤海国:渤海国是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地方民族政权,也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强国。

渤海国的疆域:东临日本海;西至吉林省乾安、长岭和双辽县一带与契丹相接;南至朝鲜德源附近的龙兴江(泥河),北边西起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境,东向约沿七星河或挠力河越乌苏里江,再顺比金河至日本海;西南约东起朝鲜孟山附近,越大同江后在价川附近再过清川江,在义州北越鸭绿江,过辽宁省丹东市北,再经抚顺市与新宾满族自治县间、开原县与昌图县间,达于双辽县境。

⑥燕云十六州:是指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十六个州。

即: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⑦辽东:在明朝区划中,把辽东归为山东省所辖,颇有争云。

因辽东位置偏隅,与内地交往的通道只有两条。一是陆路。即经辽西走廊到山海关;二是水路。即经辽东半岛的渤海,达山东半岛北部的登州。山东做为主选路径的转运站,山东布政司下属的辽海东宁分守道、及山东按察司下属的辽海东宁分巡道,帮此分担辽东繁重的军事事务,才有了辽东隶於山东省的无奈之举。

⑧改土归流: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即废除原地世袭的土司,改为中央政府派任的流官。

特别说明:

1.部分图片来至网络,如有侵权,请提醒删除。

2.本人历史知识匮乏,查阅资料有限,文中或有出入,恳请列位指教指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