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河湟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

陇西的西边,过了黄河,顺着黄河支流湟水溯河而上,在祁连山南侧黄河与湟水流域的三角地带,由黄河、湟水以及大量支流组成的河谷区域,就是“河湟谷地”,这个让很多人都很陌生的地名,默默坐落在青藏高原的东北一角,在历史上却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往往能影响到中原王朝的历史走向。那么,为什么河湟谷地会如此重要呢?今天,我们就从隋炀帝西巡、青海道、唐蕃古道和大宋熙宁开边等历史角度来展开说一说。

宋代河湟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1)

  • 1、隋炀帝为何西巡?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隋炀帝杨广,一生好大喜功、不惜民力,做了很多透支国力的的事情,最终也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其在位期间的主要大事有: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北巡草原、西巡边疆、三次东征高句丽、三次南巡扬州,很难想象短短在位十五年,却做出如此多的大事,颇有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这些事情只做一件,起码也能名扬后世。所以,我一直认为,杨广是个胸怀大志,一心努力证明自己的永乐大帝式皇帝。

先放下其它,今天我重点说说隋炀帝西巡边疆这件事情。

有了北巡草原的成功,雄心万丈的杨广,已经开始享受威服四方的感觉,这时便把眼光投向了西域,那里丝路历史的辉煌和胡商贸易的繁荣,无不牵动着杨广成就大业的雄心。刚好,还有一个颇不长眼的国家吐谷浑,屡次挑衅大隋的威严,经过一次军事打击,败而不亡,依然顽固的与大隋作对,阻碍西域贸易,于是杨广决心要御驾亲征,灭掉这个不长眼的吐谷浑。

这个吐谷浑,便是一个以河湟谷地为核心的国家。

宋代河湟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2)

杨广集十万军之众,携大隋国力强横之威,以御驾亲征的态势,这一仗十分顺利,在河湟地区,大败吐谷浑,其十万部众全部投降,只剩下了几十个人和吐谷浑可汗向青海湖方向逃去。至此,吐谷浑的全部土地,今天的青海大部分,南疆和甘南川西北一带地方,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皆为归为大隋所有。

宋代河湟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3)

军事征服吐谷浑后,杨广又率文武百官翻越北部的祁连山,携胜利之威,在张掖搞了个万国商品博览会,云集了西域二十七个国家的首领,西域诸国无不来拜,杨广还登上了焉支山的顶峰,在那里参天禅地,大隋一时威服西域。

隋炀帝西巡一事,对隋唐两代及其后代的影响都十分重大,为丝绸之路的重新繁荣和后来大唐称霸西域,都打下了坚定的基础。那么,吐谷浑一个以河湟谷地上为核心的西部小国,为何能严重威胁丝绸之路的安全,让杨广如此兴师动众的御驾亲征呢?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河湟谷地的地缘形势。

河湟谷地与河西走廊分别处于祁连山的南北两侧,是两个紧紧相邻的地缘板块,并且在祁连山脉上有着一些天然的通道相连。所以,河湟谷地政权的影响力便很容易覆盖河西走廊。

宋代河湟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4)

何况,吐谷浑的范围不只是河湟谷地,还有西部的大片土地,其游牧领地几乎包括今天青海全境和新疆东南部,可以说是紧紧贴着河西走廊,还占据着丝绸之路南线的要地鄯善和且末。而且,吐谷浑还是从陇西通往西域和藏地的必经之路,处于陇西、河西走廊、西域、藏地这四者合围的中间,吐谷浑就处于这么一个战略要地。

吐谷浑虽然是个游牧国家,但小国强盛的来源却是丝绸之路,在过去的魏晋南北朝四百年乱世,南方政权的西部贸易通道正是吐谷浑维护的这条青海道,这是吐谷浑的重要财源。

宋代河湟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5)

而当下强盛的大隋王朝,必然是要经略西域,恢复丝绸之路的繁荣,但这不可避免的与吐谷浑迎头相撞了。可以说吐谷浑这个国家,刚好卡在了大隋向西发展的重要关口位置上。一个顽强而又不友好的吐谷浑,对于结束了四百年乱世的大隋王朝,对于雄才大略、立志威服四方的隋炀帝,都是不可忍受的。拿现代的语言,这是国家利益冲突,这个冲突对大隋来说,是盛世发展的需要,对吐谷浑来说,这是生死攸关,所以,这无法调和。

在这个历史关口,青藏高原腹地的吐蕃正在走向统一和强盛,而十几年后的中原便是大唐时代。未来是大唐和吐蕃两强并立时代,虽然吐谷浑仍然如小强般败而不亡,但处于两强夹缝之间,生存空间渐小,最终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小国的无奈。而在未来不远的历史进程中,那个璀璨的历史时代,河湟谷地仍然占据了重要的戏份儿,那是后话。

  • 2、从青海道角度看河湟:吐谷浑沟通东西贸易

吐谷浑从立国到彻底灭亡持续350年,创造了中国少数民族立国时间最长的记录,其开拓和维护的青海道,更是一项宝贵的历史遗产。那么这个曾和隋唐都硬刚过的西部小霸王到底是什么来路呢?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其实他们是正宗的鲜卑慕容部血脉,因为家族内部争端才从辽西白山黑水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到达河湟地区,并在此立国、繁衍生息的。吐谷浑既是其出走首任部族长的名字,也是立国之后的国名。

宋代河湟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6)

从中国的东北到西北,数千公里的路程,中间有多少丰茂的草原,都没让他们长期驻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看中了河湟地区,这片羌人长期生活的土地呢?

答案是贸易通道。当时正值五胡乱华,北方政权更换频繁,河西走廊也是群雄逐鹿之地,丝绸之路几乎断绝。吐谷浑眼光毒辣,敏锐的看到了这一点,巧妙错开了各方势力激烈争夺的河西地区,在祁连山南侧开拓出了与河西道并立的青海道,在南北朝乱世中重新沟通了东西方贸易。在吐谷浑存在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尽心的维护着青海道,这条贸易通道在南朝对外贸易中大放异彩,也给吐谷浑带来了源源不绝的财富,这正是吐谷浑看中河湟地区的根本原因。

吐谷浑是鲜卑流浪者,却是慕容鲜卑政权里存在时间最长的,比诸燕们的寿命加起来还要长。

吐谷浑是精神流浪者,在别人的土地上建国,又以商立国,连接四方,所以不得不在政治上开明,在文化上博采众长,却得以在诸胡中鹤立鸡群。

吐谷浑开创了青海道、维护了青海道,避开了河西走廊的战乱,所以在乱世得以发展,并长期强大。

宋代河湟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7)

吐谷浑在陇西和河湟地区站稳脚跟后,以河湟为根本,不断向羌人腹地发展,鼎盛时期,其范围东起甘肃南部陇西、西至新疆若羌、且末,南至青海湖以南,北至祁连山,其势力范围正地青海道所覆盖的范围。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曾经盛赞的青海道,不仅繁华于魏晋南北朝,在隋唐时也是重要的贸易通道,到了宋朝,因为西夏断绝河西走廊的原因,青海道又成了东西贸易主干道。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在中亚见到的蜀帛,也极有可能就是通过青海道到达中亚的,由此可见青海道应该是自古存在,又因吐谷浑的尽力维护而繁荣,也许那条古老民族迁徙的“羌戎走廊”就是青海道的前身。

青海道的一头是河湟、陇西,连接着汉地,一头是西域,连接着诸胡,在这两者中,又以河湟为根本,因为河湟紧贴汉地,这条贸易通道中的物资供应地是汉地,整个丝绸之路也是因为连接汉地而有价值。青海道既可以沿河湟、陇南,到达关中长安,也可以从河湟直下巴蜀,连接江南,这条路就是河南道,魏晋南北朝时,南方政权西部贸易的主干道。

宋代河湟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8)

吐谷浑长期致力于维护青海道,保证了东西方陆上贸易的繁荣,这就是魏晋南北时期,河湟地区对中原政权重要性的真实体现。

  • 3、从唐蕃古道角度看河湟:王朝的转折点

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唐蕃古道起自陕西西安(即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拉萨(即逻些),全长3千余公里。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连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

宋代河湟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9)

历史上的文成公主进藏走的是这条路,后来的金城公主进藏走的也是这条路,唐朝前期的两位公主和亲,见证了唐蕃关系的融洽,两位公主,一条古道,绵延3000公里,传颂1300年。这时的唐蕃古道,在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都畅通无阻,见证着汉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从图中可以看到,唐蕃古道和青海道的分叉点正是在河湟地区,青海道一路向西进入西域,而唐蕃古道向西南进入了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地。

大唐前期强大无比,牢牢控制着河湟地区,以河湟制吐蕃。这时,即使是强大的松赞干布,在军事上碰壁后,也只能以谦卑的姿态亲自到长安城觐见唐太宗,太宗皇帝李世民很满意吐蕃的态度,于是赐婚文成公主于松赞干布,创造了一代唐蕃关系的佳话。

大唐后期,经过安史之乱,国力急剧衰落,这时河湟地区的控制权从也大唐转移到吐蕃手里,此后的吐蕃更是屡次以河湟为跳板,进攻大唐,甚至数次攻破长安城,严重影响了大唐后期的安全形势。

得河湟而制吐蕃,失河湟而受制于吐蕃,这就是大唐时期,河湟地区对中原政权重要性的真实体现。

  • 4、从大宋开边角度看河湟:王朝的突破点

当历史前进到宋朝的时候,少数民族变得异常强大,周边辽国、西夏、吐蕃、大理各据一方,对大宋形成了半包围的态势,特别是西夏,固执而顽强的与大宋为敌,从宋太宗开始,直至北宋灭亡,与宋朝的战争不断。

西夏据朔方、灵武、河西,大宋对其始终无可奈何,直至北宋中晚期的神宗朝,王韶的“平戎策”,才算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欲取西夏,先复河湟”。借着吐蕃进犯狄道城的机会,大宋积极用兵河湟,携王安石变法后国力猛增之威,恩威并用,攻取、招抚吐蕃部无数,最终收复河湟地区,并继续向西,将疆土推进至西域高昌回鹘附近。同时,在新开拓的领土上设立了陇右都护府。大宋的这个陇右都护府几乎就是吐谷浑的翻版,同样是陇右,但并不是大唐时期的陇右,大唐的陇右道更大,是包含陇西、河西走廊、西域、河湟地区在内的广大西部疆土。

宋代河湟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10)

与汉唐的锐意开拓进取相比,丢失了河西的大宋是全面内卷的,但最终的突破口却是河湟,河湟拓地的成功,从军事上对西夏也形成了半包围的形势,可以迂回至西夏后方,前后夹击,对西夏形成泰山压顶的攻势。可以说,河湟开边的成功让大宋对西夏的形势为之一变,一改之前的颓废之气。

得到河湟的另一方面,可以让大宋得到优良战马供应地,也打通了与西域之间的商路。如果假以时日,可以充分发挥陇右都护府的作用,把这个西北荒凉之地,变成繁荣贸易的税收来源地,给大宋国力以正向反馈,那么大宋朝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

可惜,天不佑大宋,就在这个历史关口,女真人迅速的崛起,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姿态,灭大辽,攻大宋,不得不让强大的大宋西军调往京师,错失了灭夏良机。而大宋朝廷内部,也是新旧党争激烈,旧党居然把王安石主导收复的陇右都护府送到西夏手中,西夏人震惊的瞠目结舌,却还是手足无措的赶紧接收。以险地资敌,不管何种原因,这在世界史上都是奇观一件。

大宋国势因得到河湟而变被动为主动,却又在内外形势的压力下放弃河湟,至此,大宋的前半部分也已经接近尾声,从此大宋与河湟、河西、西域,再也无缘,历史就是这样给人开了个玩笑,让人唏嘘不已。

被燕云、河朔、河西锁住国运的大宋,却在看似不起眼的河湟找到了突破口,如果不是国运不济,很大可能就真正突破了。这就是大宋时期,河湟地区对中原政权重要性的真实体现。

  • 5、河湟谷地的地貌特征

西部中国是沙漠和戈壁的世界,而在这片荒凉大地中竟有一块处处青山秀水的地方,这里河流密布、降水丰沛、土地肥沃,是被牧区包围着的农业区,这里繁衍了众多人口,仅是三百多公里的湟水河谷占地面积只有青海省的2.2%,却拥有青海省55%的耕地面积和近60%的人口。

宋代河湟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11)

游牧区域包围着的农耕区、黄土高原上的青山秀水、戈壁滩上的水网密布,这就是河湟谷地地理特征的生动写照,说她是西部明珠也不为过。

太平洋的暖湿气流,顺着湟水河谷朔流而上,最后被西宁西边的日月山所阻,已是所能覆盖的极限,但是也造就了湟水河谷这个肥沃的农业生产区,西宁的降雨量比兰州更大。日月山既是地理和气候上的分界线,也是农耕和游牧的分界线,历史上中原政权也只能把农耕区域推进到这个地方,翻过日月山就是青海湖的范围,那里的降雨量急剧降低,也只适合放牧。

宋代河湟之地(从地理角度看历史)(12)

中原政权控制河湟地区时,往往以青海湖西侧的西宁城为核心,而中原政权对青海湖地区施加影响,也是通过西宁城,西宁城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青唐城。而像吐谷浑这样的游牧政权,却是以青海湖西侧的伏俟城为王城,来控制整个河湟地区。

河湟地区北邻河西、南邻吐蕃,向西可以通过青海湖、柴达木盆地进入西域,向东可以通过关陇道进入关中,东南可以通过羌氐道进入巴蜀,进而连接江南。作为古羌人繁衍生息的核心区域,他们也是通过这些古道向四方蔓延,有的部族向南方进入青藏高原腹地,和高原上的民族融合,最终形成了吐蕃;有的部族向东进入了关中,融入了华夏民族,这应该就是周秦的来源;有的部族为了避祸,向南挺进了蜀中,形成了今天的羌族和西南众多藏缅语族民族;有的部族向西域方向挺进,最远到达了龟兹一带;有的部族向北到达了内蒙额济纳旗一带。羌人分布之广,遍布于巍巍昆仑之下和茫茫祁连之间,却始终以河湟为核心区域。

  • 6、河湟谷地的前世今生

虽然河湟是边地,却也有着古老的历史。

自古,这片区域生活的人群被统称为羌人,最早记载于商代甲骨文。

西周,这里有着周穆王西会王母的美丽传说,青海湖就是他们相会的瑶池,周穆王沿着湟水河谷来到青海湖,与之相会的应该是这一带的羌人母系部落的首领。河湟紧邻陇上,周人探索边地,来到这里,并不意外。

东周,河湟出现了史书记载的第一人:无弋爰剑,这个被秦国通缉过的青海第一贤人被推崇为羌人共同的祖先,后来的先零羌、烧当羌、卑湳羌、卑禾羌、婼羌、参狼羌、钟羌等羌人部落据说都是无弋爰剑的子孙。

秦朝,所控国土止步于临洮,这个古时陇西郡的治所,也是河西李氏的发源地,飞将军李广和大唐皇室的家族,其宗祠最为霸气,名曰李氏龙宫,秦朝通过临洮影响河湟,并未实际控制,这里仍是羌人游牧的范围。

西汉,在汉武帝时期开拓河西走廊后,河湟谷地自然映入大汉王朝的眼光,在此地设立了护羌校尉,并施行屯边政策。

东汉,对历史影响深远的百年羌战遍布河西,以河湟地区最为激烈,最终动摇了国本,也是东汉灭亡的最大诱因。

两晋、南北朝、隋、唐初级:这里是一个英雄的时代,吐谷浑的时代。

安史之乱以后:河湟被吐蕃所控制,并作为进攻关中的跳板,数次攻入长安城。此后,这里被吐蕃化,虽然后世还一直被中原王朝控制,但这里主体民族却由羌人变成了吐蕃人。

宋朝:这里是吐蕃部族的角厮啰时代,与大宋一向和睦,后来角厮啰没落。作为大宋王朝的国势突破点,大宋也曾短时间控制过这里。

元明以后:这里进入了土司时代,直至民国进行改土归流,新中国建立了青海省,这里也成为了青海省的一部分。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网友们,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