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死人的评剧大全(百年名义只如新)

作者:王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曲研究所所长)

东晋历史上的“王敦之乱”,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陌生的,更多的细节呈现只能借助于历史文献的考索;而成语“新亭对泣”,作为怀乡恋土、悲情幽愤的典故词却成为那段历史的情感缩影。剧作家郑怀兴先生正是从历史的边角缝隙间,将这段陌生的东晋历史与清晰的文化记忆整合成戏曲《新亭泪》。这部创作于1981年的力作,堪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历史剧创作的经典,当年由莆仙戏排演,近日由中国评剧院改编搬上评剧舞台,让人一睹这部名剧的风采。

剧作着力渲染了东晋初期混乱动荡、风雨飘摇的朝堂局势。在这个特定的历史空间中,君臣如晋元帝与王、刘士族,同僚如王导、刘隗等文武朝臣,亲属如王敦、王导兄弟,友朋如王导、王敦、谢鲲之于周顗等等,身处密不透风的政治角力关系中,人人自危,人人自保,在盘根错节而又变化莫测的自我抉择间,共同展现着晦暗的政治带来的生存高压,也不断地暴露着彼此的人性局限。

笑死人的评剧大全(百年名义只如新)(1)

评剧《新亭泪》剧照

当王敦叛乱导致元帝、王导、刘隗三方政治势力陷入激烈冲突,东晋小王朝急速地进入大厦将倾而无力解脱的困境之时,主人公周顗作为解围者,在“一反常态、胡言乱语”间,清晰地表达着他超越时代的知见判断。面对跪在朝门的丞相王导,他从戏谑转为刻薄的嘲笑,以此质问其“不能治一族,何能治一国”的疏忽,但是从他怀揣奏章上朝起就抱定了保护王导以“收拾残局”的决心。当面对高高在上的晋元帝,他傲然挺立,以此表达“居内宫不问朝政,有其君亦如无君”的批评。但是在王敦攻入建康兴师问罪时,他却毅然替君开脱、引火自焚。这种悖反的言行正如他醒醉之间的生活,呈现出强烈的自我抉择和人文担当,流露出“半壁江山、一局棋残、江河日下、颓势难挽”的时代里至为难得的真实性情。

他有情,但并没有用感情来混淆对世界的准确判断,相反因为对人性有着冷峻的清醒认知,而让他张扬了“志在高山流水”的朋友之谊;他看似维护晋元帝,但并没有用“忠君”作为自己的道德标识,相反因为有对道义的追求,而真正实现了对他心目中的“社稷”和“国”的守护。因此,那些看似悖反的言行,作为他独特价值观念的表达,成了失序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背景下一股迥异时人的清流,成了“冷月寒山数声猿”的文化时空里永不消磨的“一点元气”,甚至成了一个时代中操守与理想的试金石。当王导遗憾地说出“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时,周顗的人性风采显然照亮了那个时代,也超越了徘徊于政治权益与恩怨情仇的世俗标准。正如剧终恍然出现的镜像:“渔父吹箫,伯仁弹琴,载酒泛舟,横江而来。啊,仗剑立在船头者,乃祖逖将军也。”周顗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孤怀独抱、清流自守和超然偏醒,展示着“举世混浊君独清,世人皆醉你独醒。你生似苍松翠柏,你死化朗月明星”的人格风范,和中国历史上每个时代里那些孤独的“朗月明星”一起,成为中华传统赓续时必须敬仰反观的航标。

《新亭泪》的经典性来源于作家对独特历史的艺术裁剪和文化发现,也体现在绵密细腻的戏剧结构和由此凸显的周顗形象。正如郑怀兴先生所说,“作者的责任是在作品中塑造个性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作品的主题则由其中的人物形象去体现。作品问世后,就是一个自由的生命,应当让它自己对社会说话,同时也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去思索、去评说”。该剧基本不见对主题思想的直接说明,也基本不见对人物的是非臧否,但是在近乎历史还原中,用人物的命运走向,来凸显其至今仍然感发人心的文化要义。宋代诗人周师成有诗称“昔日新亭今则旧,百年名义只如新”(《新亭》),“名义”二字正通过周顗身上的声名操守与道义理想,自由地超越了政治功利与世俗情怀,标识出穿透历史而一心追随生命至道的文化精神。这正是《新亭泪》至今都激荡人心的文化魅力。

《新亭泪》开启了郑怀兴先生开掘人性个体心灵世界,进而探寻历史文化命脉的史剧创作道路,也引领了历史剧创作的一种风向,即在严肃历史的戏剧表达中,展现民族文化人格的个性表达。这样的历史剧同时也为戏曲剧种树立了更高的标准,即如何让戏曲文学的高度来提升剧种表现手段的能力。这不论是对三十多年前的莆仙戏,还是对今天的评剧,都极具挑战性。

传统以来,评剧是展现中国北方风情和乡土印象的代表性剧种,在110年的剧种历史上,众多艺术家开创的流派艺术让评剧在酣畅淋漓地表达个体情感方面独胜一筹,特别是贴近普通生活和世俗人情的题材风格,让评剧在古装戏、现代戏创作方面游刃有余。作为评剧艺术的代表性院团,中国评剧院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进行了极富建设性的艺术拓展,评剧《新亭泪》的创作,实际通过对当代优秀的戏曲经典的创造性转化,持续地拓展评剧艺术体系,以此接通评剧艺术与多元的历史传统的文化联系。

在该剧的创作中,郑怀兴先生亲自对剧本进行压缩,按照评剧文学要求来进行修改,保持着原剧浓郁的文化追求;主创团队力图用简洁写意的舞台印象,呈现跨越时代的文化意象,用戏曲传统表现原则来营造舞台视听审美;该剧专注于政治历史文化的表达,推动着评剧男生行当的艺术表现力,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创造活力让全剧洋溢着青春时尚的舞台印象。诸如此类的创造,让评剧《新亭泪》在首演之际就具备了良好的艺术品相,也成为近年来中国评剧院拓展多元创作道路的重要实践。尤其是当前戏曲创作普遍出现行当衰减、题材单一、艺术稚弱、情感思想薄弱等诸多困境时,中国评剧院的《新亭泪》显示出了剧院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艺术定力。当然,《新亭泪》的经典性也为主创团队标识出了创作应该具备的高度,包括剧作家郑怀兴本人如何更好地对自己的经典来进行缩编修改,实际考验着今天的戏曲人如何保持经典品质,如何进行戏曲表达的艺术能力。相信初上评剧舞台的《新亭泪》在未来持续的打磨中,能够再现经典剧目的经典魅力,能够推动剧种建设更进一步!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12日12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