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可能性(全球金融大爆雷)

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可能性(全球金融大爆雷)(1)

在过去的2022年上半年,我们亲眼见证了美股暴跌20%,加密市场暴跌99.9%,美国GDP开始出现负增长,通货膨胀刷新40年新高8.6%。各种数据表明,全新一轮的经济衰退已经悄然开始。

美联储激进加息缩表进程,更让全球投资者对市场信心跌到了前所未有的谷底,随着资本流动性的紧缩,全球经济的寒冬已经提前到来。

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在这些负面的现实和悲观的预期之下,隐藏着一个千载难逢的人生机会。通过经济历史和周期分析,未来的几个月可能是决定毎一个人今生财运的重要转折点。

现在大多数的投资者都非常焦虑,所有的资产类别,不论是股票、基金、加密市场、房地产都在下跌。很多人都看不清前景,感觉整个世界都要毁灭。

如果你也这么想的话,就说明你没有看到危中有机,普通人阶层跃迁的最好时机,即将出现在你的面前。像是金融界的双11,所有的资产都在打折出售,聪明人会偷偷买入低价资产。所以财富神话往往诞生于经济危机的时期,增加财富的方法就是寻找机会。

但是你要首先明白,经济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样的?才知道哪些是机会?哪些是陷阱?历史绝对不会重演,但是惊人的相似。

人们总是会简单的看待历史,觉得经济危机在2008年发生过。那次是房价大跌,所以这回可能会再次发生。

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那次是科技股暴跌,所以这回也可能再次发生。

其实并不是这样,危机肯定会再次发生,但是每次发生危机的标的和机遇都是不一样。我们需要看懂历史,然后在现在寻找新的变富有的机会,每次的机会都跟上次危机时期不太一样。

在过去的几次危机之中,每次看到经济放缓,国家的反应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创造通货膨胀,也就是说在刺激经济。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利率降低了。银行创造了更多的货币,并且进入经济运行和流通领域。有个名词叫做量化宽松,一旦更多的货币出现,就会发生通货膨胀,就跟2008年时一样。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房价暴跌、经济放缓,在这个时候量化宽松又出现了,各国央行降息创造了更多的货币发生通胀。

在2020年疫情期间,这次的量化宽松又来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释放到市场上的货币量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危机都要更多,都要更快。结果就是史无前例的通货膨胀,你手里边的钱迅速贬值,然后所有的商品和服务价格都会飙升,多印出来的钱进入了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加密市场,而一些人的钱包,他们根本不用工作就能够拿到很多钱。

疫情开始的时候,股市下跌的比例和速度超过了1929年的大萧条,然后美联储开启印钞模式,股票市场连同其他所有资产的价格一飞冲天。

但是严重的问题出现了,市场上的钱多了,人们又不出去工作,没有创造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一边是手握现金的人们,另一边是缺少的商品和服务。人们去买东西,但是供货却跟不上。那企业就要生产更多的商品和服务,这就带来了供应链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问题。

企业没办法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务,就只能提高商品的售价。商品涨价,人们需要更多的钱来生活,就会去跟老板要求加薪,这又降低了经济的运行效率。

老板们迫于压力就只好给工人涨薪,但是企业的成本提高了,就只能提高商品的价格来做抵消。然后人们又会要求涨薪,整个经济陷入了一个无解的死亡螺旋。

全球大水漫灌让企业更富有了,让有钱人更加有钱了,因为通货膨胀不成比例的,让没有受过财商教育的,和没钱的普通人变得更加贫穷。

因为日常用品更贵了,汽油更贵了,电和煤气更贵了,房租也更贵了,但是工资的增长却没有跟上。除非你有20%的工资提升,要不然你的生活水平绝对是下降的。

除了印钱之外,就是降低利率,利率降低就相应的降低了借贷的成本,房贷更便宜了,你可以买更多更贵的房子。车贷便宜了,你可以出去买车。企业经营的贷款相对便宜了,企业就会大幅度的增加贷款去运营,如果企业可以用3%的利息借到钱,而企业增长的速度可以达到5%,企业主的话,能贷多少就贷多少了。所以,这就是在经济下行期会发生的事情,印钱降息。

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复苏,但是如果经济过热,各国央行就要给经济降温,控制通胀。那就要做完全相反的事情,第一是需要加息,让购买房屋汽车和生活的成本升高,让企业借钱运营的成本升高,把钱从经济之中抽出来,这就是美联储现在在做的事情。

缩表就是给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减肥,政府不是一家企业,不生产产品,也不生产服务,政府赚钱的最主要方法就是收税。

个人收入税、消费税企业运行税……税收上来了,那下一步就是花出去用在医疗、教育、军事等等这些板块,如果政府花销比收入少,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政府的花销比收入更多,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美国负债最近几年一路飙升,每年的负债都要超过GDP。现在美国累计负债已经超过了30万亿美元,美国2020年的GDP才不过20万亿美元而已。也就是说,美国已经资不抵债了。

想要还债就有这么几个选项,第一就是提高税收;第二是美国可以向其他国家去借钱,但是借钱的金额也是有上限的,不可能一直借下去;第三美国中央银行发行国债,任何普通人都可以买,而且许诺很高的利息,这样很多人就会把钱从其他的资产项目里面抽出来,去买国债。

普通人这样做,机构投资者也在这样做,这就能给资产负债表减肥了,也就是缩表。

最简单的理解,目前已经进入经济下行周期,未来美联储4次加息的预期,还会进一步加深经济危机的程度。危机危机要先有危险,然后才有机会。

需要先躲开面前的危险,才能够迎来后面的机遇,如果没有防范意识,在危机更加深入的时候,就会失去通过奋斗得来的一切。

但是如果有前瞻意识,每一次危机中都孕育着机会,经济危机是一次对以往既得利益的重新洗牌,几乎每一次的危机到来,都会有人倒下,同时也会诞生新的大佬。

那么我们普通人,怎么样能够把握住这一次机遇,财富增值呢?普通人在应对危机的时候,必须要做到这几点,防御深入的经济危机,把不必要的开支降到最低,并且增加储蓄。

听起来很简单,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月光族的道路。不少人为了能够消费,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东西,去透支信用卡和借贷。比如说苹果新出的手机电脑平板,你真的需要吗?原来的老版本不能用吗?

就为了代步有必要买一辆新车,那如果你觉得自己做不到。应该把你的日常支出逐项列出分成两类:

一是房贷、水电交通网络等等必要的开支,就是那种你不花这个钱,就活不下去了那种。

另外一种就是非必要的开支,比如说旅游、买当季的衣服鞋子首饰、那最新的手机平板电脑这一类。

每个月工资一发,马上把除了必要开支之外的钱全部存起来,这样能够在经济危机深入的时候,还有现金周转。

综合调整投资组合,绝大多数的人投资组合,都是现金储蓄、定期储蓄、股票基金外汇房产、黄金加密。对于股票基金类的权益性资产需要减持。目前利率一路上涨,对权益类资产的表现不是很友好,而且经济下滑,企业经营不理想会造成股价下跌。

债券的表现也不会特别理想,因为利率上行会压低债券的价格。也会因为经济问题出现违约的现象,所以需要卖出权益性资产,多留存现金,以防未来的经济危机深入的时候,资产价格下跌和流动性不足。

如果你的金融产品已经被套牢了,就需要自己做出判断了。到底是现在卖出止损转换成现金,然后等待市场底部再次入市?还是把钱留在市场里边,等待市场下跌的时候再加仓再加码?

对于房产这类的不动产投资来说,要看你在哪个国家?如果是跟美国经济紧密联系的国家,是适当简持投资类房产套现,等待抄底。因为从历史来上看,美国的房市起伏相对比较大。其他国家比如说中国,房市不是市场导向而是政策导向,要单独分析。

澳洲的房产稳定性非常高,在过去的50年之中。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没有对澳洲造成太大的打击,不用太担心房市起伏,不会像过山车一样。

在经济危机之中,无一例外,各个国家都有比较高的失业率,没准下一个失业的就是你?

如果你目前的主业不是很忙的话,能不能做个兼职呢?或者尝试做个小生意?为将来的转行做个准备。

当然,如果你现在的本职工作已经非常繁忙,就不要浪费时间在兼职上。你需要的就是投资自己,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每一次经济危机之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处于社会金字塔底层的人。

这部分人的工作一般没有技术性,重复性比较高,很容易被其他人所替代。所以如果你正处在这个尴尬的位置上,不如学一门技术,一门语言,考几个专业的证书。总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增加自己找工作的筹码,只要你跑赢身边的人,在竞争中就能够脱颖而出,别人失业也轮不到你。即使你暂时丢掉了工作,凭借自己的竞争力也能够马上找到下家。

如果你做到了以上三点,在经济危机之中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那现在的问题,就是怎么样能够在经济危机之中,实现财富暴增和跳跃阶层,成为富人?

如果你做到上面三点,手里边应该已经持有大量的现金了。除了持有现金之外,你可以持有一定量的保值增值的资产,比如说黄金,外汇对冲等等……

但是持有的目的呢?并不是为了投资收益,而是保值和防御。等到各个行业都跌的差不多了,各种资产都在一个很低的价位时,拿出你手里面的现金储蓄投资进去,那么几乎都是稳赚的。买基金、股票基本上都是闭着眼睛买就可以。

因为这个时候,会有很多人因为价格暴跌想要止损,低价出售。这就是你捡便宜发财致富,甚至变成富人的最佳时机。比如李嘉诚和巴菲特高位套现,低价买进,在过去的几十年之中,都是依照这样的策略制胜。

现在就是抄作业的最好的时机,但是没有人知道市场什么时候会达到最底部?没有人猜的准?所以要看懂大趋势,在利率很长一段时间不再上涨的时候,美联储已经不再需要调控经济了,市场上的各种财经专家都跳出来说美国经济衰退了,其实你就可以入市了。

不必等到那个技术性的最低点,只需要是在市场低谷这个大范围之内投资,就不会错失历史性大机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