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哪些海螺不能吃(这种海螺吃一只就致命)

常见哪些海螺不能吃(这种海螺吃一只就致命)(1)

织纹螺有毒,一颗就可能致命

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少伟

香辣炒螺是夏季大排档的畅销菜品,很多人都爱吃。但并非所有海螺都能食用。

近日,宁波的赵小姐和几个朋友在外聚餐时,点了一份织纹螺。随后,赵小姐出现了手麻、恶心、头晕、浑身瘙痒等症状,送进医院后被确诊为织纹螺中毒。所幸经过洗胃、导泻、补液等一系列抢救,目前已无大碍。

消息一出,引起了不少人恐慌。那么,织纹螺究竟是何物?毒性有多大?我们又该如何鉴别防范呢?

10克就能引起中毒

织纹螺是沿海常见的螺种之一,俗称割香螺、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等,有些地方还称作小黄螺、甲锥螺。

织纹螺本身无毒,其致命的毒性是由于其摄食有毒藻类、富集和蓄积藻类毒素而被毒化,每年5~9月毒性最强。

织纹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毒素是麻痹性贝类毒素——石房蛤毒素,类似于河豚鱼毒素,对热稳定,一般的烹饪温度不能将其完全破坏。

成年人食用约10克就会出现中毒症状,食用 50~100 克就能引起死亡。也就是说,一颗小小的织纹螺就可能致人丧命。

中毒死亡率高,无特效药

人误食有毒织纹螺后,石房蛤毒素可以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发生麻痹。中毒症状以消化道和神经系统为主。

消化道的症状就是恶心和呕吐;神经系统症状是典型的下行性神经麻痹症状,患者会先出现口、唇、舌、手指发麻,然后颈部发麻、四肢无力、步态瞒珊,头晕、头昏,言语含糊不清,严重者出现昏睡、呼吸系统麻痹,造成呼吸衰竭而致死。

这种毒素的潜伏期最短三分钟,最长4小时。石房蛤毒素中毒死亡率高,目前无特异性解毒药。

螺纹逆时针旋转的不能吃

织纹螺尾部较尖、细长,一般长约1厘米、宽约0.5厘米;也有的长2~3厘米,宽约1厘米。螺壳面常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肉体为淡黄色。

织纹螺有个显著的特点,把螺拿起来,螺口对着自己,可以看到它的螺纹是逆时针旋转的,而可食用的螺类螺纹则为顺时针。

此外与普通海螺相比,织纹螺壳色彩鲜艳,呈黄棕色;尾部的旋圈数多,而且旋得紧,所以大家平时购买或食用螺狮时,一定要注意辨别。

延伸阅读

这三种食物也危险,千万别碰

1

未煮熟的福寿螺

福寿螺外观与田螺相似,故被不良商贩用以冒充田螺。

福寿螺携带多种寄生虫,如果生吃或食用未煮熟的螺肉,可能引起食源性广州管圆线虫病。感染此病,线虫幼虫会入侵人脑,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引发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所以,吃螺蜘时,一定要煮熟、煮透。

2

河豚鱼

河豚鱼的毒性是由其体内的河豚毒素引起,每年春季河豚产卵,毒性最强。河豚毒素是一种高活性神经毒素,对光和热极稳定,即使是100℃的沸水也不能将其完全破坏。

人们食用河豚毒素后,潜伏期0.5~6小时,轻则头晕、呕吐、腹泻,继而感觉神经麻痹,重者呼吸衰竭而亡。

3

圆尾鲎

圆尾鲎和中国宣外形极为形似,很多人会误食中毒。圆尾鲎的各种组织均有毒,绝对不能吃,其具有疑似与河豚鱼相似的毒素,食用后容易引起神经性中毒。轻则口手发麻、浑身无力、恶心呕吐、腹泻,严重者会引起呼吸系统、肝肾功能衰竭,可导致昏迷、死亡。

这种毒素目前尚无特效药可解,只能第一时间送医院催吐、洗胃。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 编辑 || 夏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