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是哪个地区的重要灌溉系统(全民热遗坎儿井)

今天我们的行程仍旧停留在吐鲁番境内。我们要去到的景区--坎儿井源,更准确的说是一处古代水利工程。它的出现解决了吐鲁番常年缺水,干旱的恶劣自然条件带来的影响,让这片土地孕育出生命和希望。我们接下来就一起走进坎儿井,亲身去体会一下荒漠中的水利系统!

坎儿井是哪个地区的重要灌溉系统(全民热遗坎儿井)(1)

水之于人类,之于世界都是至关重要的元素。而吐鲁番因为其独特的地理情况,加上气候的干旱,造就了恶劣的环境。在古代,这个地方就被认为是人间炼狱。从西游记里的火焰山的描述可以看出,人们对这里的印象应该是寸草不生的。但再来看看如今的吐鲁番,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大都市,甚至一霎那觉得自己置身一线城市之中。街上的人群,商铺琳琅满目。是什么让这块曾经被古人视为不毛之地的地方得到如此大的改观呢?坎儿井,绝对的功不可没。

坎儿井是哪个地区的重要灌溉系统(全民热遗坎儿井)(2)

那么坎儿井是怎么一个原理和工作流程呢?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依靠水因为重力从上而下流的原理,合理引流天山山脉融化的冰雪水来灌溉农田,维系生计的一个过程。工作流程嘛,先是寻找一处水源,这个水源一般是高山雪水潜流的地方。然后开始打竖井,每隔一段距离打上一个竖井,然后再根据地势高低,在井底同一高度打造出一条暗渠,这条暗渠也可以理解成为主水源引流的主干道。打好暗渠,使得每个竖井都能有水可用,最后再利用地势高低,最终形成暗渠与地面相通,地下水顺利引流到农田之中。

坎儿井是哪个地区的重要灌溉系统(全民热遗坎儿井)(3)

因为有了这个巧妙的水利系统,吐鲁番才能成为现在模样。大家念念不忘的水果之乡,以及人气爆棚的旅游城市。如果没有坎儿井,再来看看吐鲁番吧,每年16毫米的降水量,蒸发量却能达到3000毫米以上,加上风沙的侵蚀。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坎儿井的出现,吐鲁番早就成为戈壁,更甚者可能已经淹没在沙子之中。坎儿井的出现,通过地下输送水源,不受季节,风沙等影响,而且蒸发量极少,为吐鲁番地区的生活环境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

坎儿井是哪个地区的重要灌溉系统(全民热遗坎儿井)(4)

我们在坎儿井源景区,第一部分参观是介绍丝绸之路和西域的展馆。里面呈现了古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及当时大唐和西域的疆土关系图。还通过雕塑等方式,给大家呈现了一个缩小版的丝绸之路场景,让大家体会一下现在我们引以为傲的丝绸之路,其实在当年是并不好走的。不管是路况还是环境,其实都是恶劣的。当年来往的商队,其实都是冒着很大危险,用自己的脚步去踏出丝绸之路的辉煌。

坎儿井是哪个地区的重要灌溉系统(全民热遗坎儿井)(5)

坎儿井是哪个地区的重要灌溉系统(全民热遗坎儿井)(6)

坎儿井是哪个地区的重要灌溉系统(全民热遗坎儿井)(7)

随后我们来到景区的核心区域,零距离的观察坎儿井的构造。从大门进去,随即会下一串台阶,而这其间会有一些视频,简单的阐述坎儿井的原理以及工作流程,还有它对吐鲁番以及类似恶劣环境带来的质变。走到展厅大堂,这里可以通过玻璃看到底下有类似水池的影子,目测这深度至少是在20米的高度,相当于5层楼左右。从上往下看,还不能感受整个工程是多么的神奇,所以我们还得下去一探究竟。

坎儿井是哪个地区的重要灌溉系统(全民热遗坎儿井)(8)

坎儿井是哪个地区的重要灌溉系统(全民热遗坎儿井)(9)

坎儿井是哪个地区的重要灌溉系统(全民热遗坎儿井)(10)

乘坐电梯来到最底层,一出电梯我们可以看到水池,这就是我们刚才在楼下俯瞰的那个。我们近观后发现,这个水池旁边立着一个石碑,写着涝坝。涝坝的作用就和我们平时说的蓄水池差不多,暗渠流出地面后,总不能流多少用多少,很多时候人们还会做一些蓄水措施,让这些水能合理运用,所以就出现了涝坝。

坎儿井是哪个地区的重要灌溉系统(全民热遗坎儿井)(11)

在底层空间,我们仍能看到很多像井口一样的窟窿,这些井口就是我们所说的竖井,而在洞穴下面都有急促的流水,这些就是暗渠的水流。就是有这样的通道,才能不断的给吐鲁番输送生命之源。正因为坎儿井有这么重要的作用与突出的作用,所以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这个头衔完美诠释它的江湖地位。当我们来到吐鲁番旅游时,不仅记住这里的风景,美食,更要去观赏一下这个为吐鲁番带来巨变的幕后功臣!

坎儿井是哪个地区的重要灌溉系统(全民热遗坎儿井)(12)

坎儿井是哪个地区的重要灌溉系统(全民热遗坎儿井)(13)

坎儿井是哪个地区的重要灌溉系统(全民热遗坎儿井)(14)

(图文均为老黄带你去旅游原创,未经允许,不得盗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