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山真如寺简介(并非其寺院本名)

云居山真如寺简介(并非其寺院本名)(1)

云林寺是大同市阳高县境内现存唯一的一座规模较大的古代佛教寺院。位于阳高县城内西门南,当地人叫它西寺或西大寺。寺内院落宽广,殿宇巍峨,宏伟壮观。整个建筑坐北向南,东西宽六十米,南北长一百米,面积约六千五百平方米。

建国后,一段时间内一直是阳高中学占用,可能因为长时间的关闭,游人稀少,没有引起更多人们和有关方面的注意。九十年代初期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并拨专款加以修缮,从此湮没无闻的云林寺才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以建筑庄严、塑像逼真、壁画精美而享誉塞上。

云居山真如寺简介(并非其寺院本名)(2)

云林寺之建筑布局

云林寺最初是一组完整的建筑群,按我国传统的形式,在中轴线上的主体有两进院落,三座殿宇,依次为金刚殿(山门)、天王殿(过殿)、大雄宝殿并自前向后逐步升高,其中以大宝殿规最大,面阔五间,钟楼、鼓楼右金刚殿、天王殿之间相互矗立,左右厢房环抱,共计十二间,每边为六间,靠近大雄宝殿的三间较前面三间高大,大雄宝左右设配房(即朵殿)各三间,红墙绿瓦,端庄幽静。

解放前后和六十年代中,寺院遭到严重破坏,殿舍倒塌,金刚、钟、鼓二楼、东厢和一些其它属文物等被毁不存。现存的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四大天王现已不存)西厢房、左右配房。

云居山真如寺简介(并非其寺院本名)(3)

大雄宝殿

现存老建筑令人叹为观止的大雄宝殿,也是云林寺的主殿。此殿在寺院的后部,也就是天王殿的后面,坐北向南,面阔五间,东西纵长十九点一五米,依次明间四点五五米,次间四米,稍间三点四米。进深四间,南北长十四点一米,山面中柱左右两间八点一米,次间三点一米,平面呈长方形,为单檐五脊顶(又称“庑殿顶”)。全部用绿色筒板瓦覆盖,殿顶正脊中宝刹、大吻残缺不全,垂价构件均已不存,正脊高零点六米,宽零点二八米,长约十米。

左右垂脊高零点五米,宽零点二八米。大殿屋顶坡度较陡,按其规模,并不算庞大的殿宇,然而用材断面合理,横构件连接牢固,结构简练,制作规范,手法古朴,技巧成熟,巧妙地把力学和美学结合起,不难看出明代匠师们在建筑学和艺术方已达到了高超的水平。

云居山真如寺简介(并非其寺院本名)(4)

大雄宝殿内保存有泥塑像二十五尊,基本完好。正中莲花台上跌坐释迦牟尼佛,面目丰满,宽衣博带,佛祖两眼向前凝视,左手放于盘腿而坐的膝上,右手微抬,仿佛正在给弟子讲经说法,造型生动,雕刻精美,肃穆之中给人以亲近感。佛祖两侧侍立二位弟子,一为迦叶,老成持重,一为阿难,温顺谦恭;

二力士左手叉腰,右手握戟,怒目而视,威武勇猛。莲花座是佛教净土的象征,内寓佛祖洁身自处的高尚、圣洁。佛背后装饰的背光,是一圈火焰,中间是一面摩尼镜(如意镜)。火焰中还有七尊小佛,这是佛教所谓的“过去七佛”,其中也包括释迦牟尼佛,前六佛是他的前辈。

云居山真如寺简介(并非其寺院本名)(5)

东西两侧塑有十八罗汉,每侧九尊,体态面貌各异,造型极富变化。这些佛像比例适度,身式修长,衣饰流畅,姿势自然,给人们以艺术的美感,塑像为明代作品,清代重新彩绘,但造形、衣饰、躯体、面目仍不失明代之特点,为研究明代塑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宝贵资料。

大雄宝殿内三面,满绘壁画,为明代作品。画面内容不是佛教故事或者其它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小组、个别画像为内容分布在两山和后檐墙、扇面之上。共计有一百二十三组画像,壁画画法为重彩平涂,线条多为聚墨碾子画,着色以朱红、石绿为主,袈裟飘带多为朱红,余皆多着石绿,还兼用黄、白、蓝等色。部分有立粉贴金,这些壁画和塑像、墨书、题记多种文物荟萃在一起,是研究明代壁画不可多得的珍品,就是这些壁画从而使云林寺在中国古建筑中独占一席之地。

云居山真如寺简介(并非其寺院本名)(6)

云林寺的创建和寺名的演变

云林寺创建于明代。清光绪、宣统年间曾做过大量的维修和补茸。据雍正七年(1729)编纂的阳高县志记载:“华严寺即西寺,敕建:云林寺在西街,救建;同时建的庙宇有泰山庙、广宁寺(即北寺)、来福寺(即南寺),均系明代建筑”。由此可知,现今云林寺当时名为华严寺。

同时也说明当时的云林寺是在另外一处寺院,俗称为西寺或西大寺。始建于明代,当时由皇帝拨款下诏而建。何时何因将华严寺称为云林寺的呢?

据宣统元年(1904),该寺重修碑记载:“阴邑西南角旧有云林古刹,碑碣无存,不知创建何时,屡次兴废,难以查证”。自光绪中叶有南门外接厂净土寺瑞连和尚照管此地……”。由此说明在晚清之前已把华严寺误认为云林寺了。

云居山真如寺简介(并非其寺院本名)(7)

怎么误认为呢?据当地传言,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云林寺毁坏较早,当时传说把碑、牌、匾等遗物移存在华严寺,而华严寺通常人们只称西寺,加上“屡次废兴,碑不存”,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华严寺误认为云林寺了。

另一种可能是阳高县离大同较近,特别是在清代顺治五年(1648)因姜瓖据大同城反清,将大同府治移到阳高,升为卫府,雍正三年(1725)改为阳高,属大同府。这时大同上下华严寺香火旺盛,人们早已耳闻,影响很深,为了不与大同上下华严寺重名,有意把华严寺改为云林寺。

云居山真如寺简介(并非其寺院本名)(8)

还有一点值得提的,既然碑中所云“旧有云林寺古刹”,但为何其碑题名却为“云林禅寺重修碑记”呢?为什么大殿内东壁挂的民国二十八年的受戒牌匾称为云林禅寺”呢?

据笔者调查分析和当地老人的传言,此寺院光绪年间开始修缮,直到宣统年间告,历经三十四年,为了宣扬重修功律,立碑明志,引起人们对寺院的加重视,所以又重新命名为“云林禅寺”。当地人习惯上简称为“云林寺”了。笔者倒是认为,寺院改名也需慎重,如果尊重史实,改回“华严寺”也是美事一桩。

云居山真如寺简介(并非其寺院本名)(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