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寒食节真实的故事简短(寒食节的故事)

关于寒食节真实的故事简短(寒食节的故事)(1)

关于寒食节真实的故事简短(寒食节的故事)(2)

关于寒食节真实的故事简短(寒食节的故事)(3)

寒食节的故事(故事)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 清明节前一二日。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寒食节源于春秋,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介子推晋国贤臣,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周朝晋国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忠心耿耿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

春秋时,晋国发生内乱,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介子推。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早年重耳逃亡时,先是父亲晋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次,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非常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肯来。

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枝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揣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有诗赞曰:冬至推移百五天,流亡重耳几多年。奉君剜肉辞封赏,携母藏崖尽孝廉。折柳踏青焦树下,修祠立庙介山前。名人雅士吟寒食,勤政清明颂圣贤。

组稿:王本海稿件管理:小小稿件审阅:李德霞

关于寒食节真实的故事简短(寒食节的故事)(4)

作者简介:王来发.笔名.老夫聊发,1952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洪泽区作协、诗协会员。退休后开始写格律诗词,在《江海诗词》《淮海诗苑》《洪泽诗苑》《洪泽湖》《淮安诗苑》等期刊登过一些小诗与散文,在洪泽大湖论坛《蟹都文学》《中国乡村.中乡美》栏目发表过一些古诗词、现代诗与散文随笔等。


投稿咨询zxm549750302

杂志征文投稿邮箱:zxm789654@126.com

普通投稿邮箱:zgxiangjianmeiwen@163.com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