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聚落遗址(半坡遗址黄河流域规模最大)

西安半坡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半坡是中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它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红旗街道办半坡村北、浐河东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5万平米,略呈南北较长、东西较窄的不规格圆形,文化层厚处约2米。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调查发掘队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1954~1957年,在石兴邦先生的主持,先后进行5次发掘,面积约1万平米,清理出房址、灰坑、墓葬、窑址等多处,出土大量的陶、石、骨器,器类涵盖生活用具和生产用具。1971年之后,半坡博物馆对遗址做了多次局部发掘。半坡遗址是中国首次大面积揭露的史前聚落遗址,开创了聚落考古研究的先河;确定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半坡遗址分聚落居址、墓葬、和制陶作坊三个区域,共有房址46座、灰坑200多座、墓葬250座、墓葬250座、陶窑6座,另有围栏2个,大围沟1条、小围沟2条。居住区以围沟围绕,墓葬区位于沟北,陶窑位于沟东。主要遗存为半坡类型,另外还有少量的庙沟底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遗存。半坡类型遗存最为丰富,包括所有房址、全部墓葬。

半坡聚落遗址(半坡遗址黄河流域规模最大)(1)

半坡类型房址主要位于大围沟以内,处于聚落中心位置。按照平面形状可分为圆形、方形或长方形;按照房屋建筑方式分为地穴式和地面建筑。房址基本结构特征:半地穴式房址有斜坡门道,在门道和房屋之间有门槛,房址中心位置有灶坑,灶坑周围有柱洞,数量1~6个;多数房址墙壁用密集插排的木柱编篱而成,内外涂有草拌泥,部分经过火烤;居住面和半地穴式房址墙壁也伴有草拌泥。圆形房址共31座,除个别面积较小外,一般直径约5~6米,大多数为地面式建筑。方形或长方形房址15座,面积约20~40平米,个别的仅10平米,面积最大的可达160平米,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墓葬包括174座成人墓葬和76座小孩墓。成人墓位于沟北,均为浅竖穴墓坑,多为仰身直肢单人葬,头向西北。小孩墓有瓮棺葬73座、土坑葬3座,除6座瓮棺葬在居住区外,其余67座瓮棺葬均分布在居住区内房址周边。葬具大多以陶瓮、陶罐为棺,陶盆或陶钵为棺盖。陶窑数量较少,集中分布在大围沟以东,分横穴式和竖穴式两种,窑室直径约1米。

灰坑米基地分布于居住区内,与房址交错分布,平面形状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结构有筒状、袋状等。

半坡聚落遗址(半坡遗址黄河流域规模最大)(2)

半坡遗址出土遗物主要包括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共计陶、石、骨等质地器物6000余件。生产工具5000余件,主要用于农业生产,有开垦耕地、砍斫用的石斧、石铲、石锄等,收获作物用的石刀、陶刀,加工谷物用的石碾、石磨、石磨棒等。发现多处粟粒遗存以及少量碳化的种子。渔猎工具有石镞、骨镞、石网坠、石矛、骨鱼钩、骨鱼叉等。另外还发现有纺轮、骨针等。生活用具主要是各种陶器和装饰品。陶器从陶质上可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陶色可分为红陶、灰陶和黑陶,纹饰有素面、彩绘、绳纹、线纹和弦纹等;完整器和可复原器近1000件,器形主要有钵、盆、尖底瓶、粗砂陶罐等。彩绘纹是半坡类型陶器最突出的特点,常见红底黑彩,主要有人面纹、鱼纹、人鱼合体纹、鹿纹、羊纹等动物纹图案和宽带纹、竖条纹、三角纹、波浪纹等几何图案花纹,彩绘纹饰一般绘于器物内壁上。刻划符号在陶器上也有发现,共113个,合22种,主要刻划于绘有宽带黑彩的钵的口沿上,被认为可能是最早的文字雏形。装饰品有石、骨、陶、蚌磨制成的环、璜、珠、坠、耳饰、发饰等。

1956年8月,陕西省人们委员会公布半坡遗址为第一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58年4月,在原址上建成的西安半坡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今天,当人们徜徉在半坡博物馆的时候,对古人的钦仰之情油然而生。

半坡聚落遗址(半坡遗址黄河流域规模最大)(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