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梅内伊之后的伊朗最高领袖(拥兵数十万的伊朗国王)

一边是拥兵40万,得到了美国的坚定支持。一边是手无寸铁,支持者基本是普通民众。两者狭路相逢,谁可获胜?大家都会觉得,肯定是前者啊,飞龙骑脸怎么输?

可“飞龙”的一方还真就输了。70年代末,面对国内层出不穷的罢工、游行,伊朗的末代国王巴列维,丢下了瘫痪的伊朗,流亡海外。十几天后,宗教领袖霍梅尼回到伊朗,在数百万伊朗人的夹道欢迎下进入了首都德黑兰。

没错,“飞龙”就是指巴列维王朝,“被骑脸”的就是霍梅尼。

哈梅内伊之后的伊朗最高领袖(拥兵数十万的伊朗国王)(1)

1979年,霍梅尼领导什叶派穆斯林,通过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并延续至今。

这场以霍梅尼为中心的,推翻一个王朝的革命,基本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可以总结为,“老夫只需一席话语,管教皇家军队拱手而降,国王不战自退”。

巴列维在位期间,伊朗是中东的扛把子,“大哥级”人物,是这里最富有的国家。霍梅尼上台后,国家经济发展势头便开始下滑,渐渐被沙特等国甩开。但伊朗的民众依旧支持霍梅尼,很少有人想念国王,这又是为何?

本期,为大家解读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以及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革命的“传檄可定”。

哈梅内伊之后的伊朗最高领袖(拥兵数十万的伊朗国王)(2)

“亲美”的巴列维王朝

伊朗史称波斯,是一个具有四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波斯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明。19世纪,伊朗开始成为英国和俄国的半殖民地,直到1925年,巴列维王朝建立。

在此之前,伊朗被卡扎尔王朝统治,20世纪初,由于英国和苏联的入侵,卡扎尔王朝变得十分虚弱。巴列维家族顺势崛起,于1921年推翻了卡扎王朝。1925年,伊朗召开制宪议会,对外宣布波斯帝国改名为伊朗,并推举巴列维家族的礼萨·汗为统治者(第一任国王)。同年,礼萨·汗的儿子巴列维被立为皇储。

很快,老国王就犯了他人生中最大的错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站错了队。可能是出于对英国、苏联的仇恨,礼萨·汗竟跑去勾结德国。二战爆发之初,伊朗宣布中立。可随着战争的进行,礼萨·汗没有采纳国内有远见官僚的看法,加入反法西斯同盟,而是暗中与德国结交,不限制德国在伊朗的活动,对反法西斯同盟的警告也无动于衷。

哈梅内伊之后的伊朗最高领袖(拥兵数十万的伊朗国王)(3)

1941年8月25日,苏军开入伊朗,两天后,英军也从南部进入伊朗,伊朗内阁垮台。即便如此,老国王还是不愿执行,驱逐德国大使和特务的决议,拒绝与法西斯断交,可谓是“铁杆德粉”了,彼得三世都直呼内行。

于是,在英美的逼迫下,老国王退位,将政权交给了儿子巴列维。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是礼萨·汗的长子,早年曾留学于英美,接受了大量的西方教育。即位后巴列维在英美的支持下,将苏联势力赶出了伊朗,还攻占了苏联的阿塞拜疆省。

二战结束后,伊朗首相穆罕默德·萨摩台逐步掌握了实权。萨摩台将巴列维软禁在皇宫,开始着手实行自己的政策,其中包括将英美控制下的伊朗石油工业收归国有。

英国人从1913年起就在伊朗采油,萨摩台的政策引起了英政府的不满,于是,英国军情六处与美国中情局,一同策划了一场政变,推翻了萨摩台,将权力重新交到了巴列维手中,当然,伊朗的石油产业也再次回到了英美手中。

哈梅内伊之后的伊朗最高领袖(拥兵数十万的伊朗国王)(4)

权力失而复得的巴列维,对英美的“勤王”行为感恩戴德,很快就当起了美国的附庸。

二代皇帝的改革

60年代初,巴列维在伊朗国内推行了学习西方的“白色革命”,意在让伊朗“脱离中世纪,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

巴列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实行土改,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规定全部森林、水利归国家所有;对政府经营的工业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所出售企业获得的利润,由政府和承包者共享;修改选举法,解放妇女,保障妇女权利;改组政府机关,权力下放;制定城乡建设的新规划,全面普及医疗,改进教育体系等。

70年代,巴列维还照搬美国的社会模式,在国内推行世俗化和去宗教化改革。他向全国推广西方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旨在推进伊朗的城市化,改变伊朗的社会面貌。同时,巴列维还组建强大的军队,消除了伊朗的地方割据势力,并把权力收归中央,大力修建公路铁路、兴办钢铁、冶金、纺织、农产品加工等企业。

巴列维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充分的石油开发加上世界油价大涨,让伊朗成为了中东最富有的的国家。1968~1978年的十年间,伊朗的经济年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17%,人均GDP也从不到200美元,涨到了2000多美元,达到了富有国家的标准,伊朗的城市化率得到了迅速的提高,首都德黑兰的人口一下从十万涨到了千万。

哈梅内伊之后的伊朗最高领袖(拥兵数十万的伊朗国王)(5)

同时,伊朗的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和如今被黑袍包裹的伊朗妇女不同,70年代的伊朗,开放程度令人惊讶。各式各样的新潮服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女人们生活富足,身着短裙短裤,十分具有现代化气息,令人仿佛置身欧洲小镇。

国家的富裕让国王受到了鼓舞,巴列维立志要把伊朗建设成发达国家。在经济上,他提出了20%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以及迅速超越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在文化上,他继续推行“全盘西化”的开放型文化政策,和“政教分离”的世俗化政策;在军事上,他开始用手中充裕的资金,购买美国的先进武器,包括大量的战斗机和基德级驱逐舰,力争要让伊朗进入世界军事前五。

然而,巴列维国王不知道,改革要一步一步来,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巴列维国王也没有意识到,伊朗一片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哈梅内伊之后的伊朗最高领袖(拥兵数十万的伊朗国王)(6)

伊朗的危机

放在其他国家,巴列维改革的过失最多也就是“操之过急”。但这里是伊朗,伊朗95%的人信仰什叶派伊斯兰教,政府过于西方化的改革无疑会刺激到宗教群体,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

土地改革在伊朗获得了95%以上的支持,但农民们很快发现,国王的土改实行的是“农商一体”的形式,他们必须把领到的土地地契换成股票,然后成为农业企业中领薪水的职工。农民们很失望,他们觉得:一样是当打工人,我何必在你这农村合作社里干。于是,大批农民离开村庄,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城市的工业生产很快受到冲击,人们对工作岗位的需求激增。

结果就是,国王振兴农业的计划遇到了很大麻烦,伊朗的农业产量,没有像国王预料的那样直线上升。工人阶级也开始陷入内卷,压力陡增,生活质量下降。只有为数不多的,充当国家门面的资本家得到了切实的好处。

社会的发展不该只着眼于经济的繁荣。巴列维按照美国模式塑造现代化的伊朗,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脱节。比如,只追求发展的高速度,而忽略了国力的承受范围,结果就是造成经济严重失调。

以国王为首的特权阶级在掌握财富后,学习起了西方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一时间,奢侈之风盛行,贪污腐败层出不穷。首都光鲜亮丽的背后,是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矛盾、阶级矛盾也在不断激化。

哈梅内伊之后的伊朗最高领袖(拥兵数十万的伊朗国王)(7)

国家强大只造福了“高层精英”,并没有惠及人民,底层民众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于经济失调引发的通货膨胀,甚至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升反降。相较于关注国家强盛,民众更在意自己的生活质量,一味追求高速发展,牺牲底层人民的幸福,只会使民众对政府日益不满。

巴列维开放型的文化政策,引入了许多西方文化的糟粕,类似淫秽、色情、凶杀的报刊和影视作品开始盛行,酒吧、妓院、赌场、KTV遍地开花,冲击着伊朗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引起了穆斯林的反感。

此外,巴列维还在宗教领域推行“政教分离”,限制或者取缔宗教领袖的特权,将清真寺、宗教学校等收归国有,然后推行西方的世俗教育。这便直接触犯了什叶派阿訇(教师,学者)的利益。传统的宗教信仰,断然不会因为国王的一纸法令,就可以随意更改,国王的改革陆续收到了社会各界的反对声音。

为了维护统治,打压异己,巴列维在美国的帮助下成立了秘密警察机构萨瓦克,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伊朗版的中情局。“中情局”活动猖獗,伊朗国内特务横行,对国王改革不满的政党人员、宗教领袖,不是被关押就是被流放。

不知道国王为什么敢这么搞,在这个国家的国民中,穆斯林可是占了95%的。国王这一手操作,几乎把官僚阶级以外的各个阶层都得罪了一遍。成功地将自己推向了民众的对立面。

哈梅内伊之后的伊朗最高领袖(拥兵数十万的伊朗国王)(8)

人民对国王积怨已久,整个社会像是一个巨大的火药桶,而将这个火药桶点燃的,便是霍梅尼。

“神棍”霍梅尼

霍梅尼,全名阿亚图拉·鲁霍拉·穆斯塔法·艾哈迈德·穆萨维·霍梅尼。在登上政治舞台前,他是一名神学院的讲师,同时也是一名伊斯兰教的顶级学者,主要负责在神学院教授哲学和伊斯兰伦理,穆斯林都很尊敬伊斯兰教阿訇和圣职者。

1963年,巴列维国王宣布实行“白色革命”。霍梅尼公开表示反对,面对国王的施压,霍梅尼毫不畏惧,他带着一帮伊朗的资深学者,批评国王违宪,指责他是“美国和以色列的走狗”。

后来,在伊斯兰教的阿舒拉节上,霍梅尼又发表演讲,将国王比作暴君耶齐德一世,声称如果国王一意孤行,国民终有一天会离开他。

两天后,霍梅尼遭到拘捕。由于霍梅尼极强的宗教影响力,这次拘捕招来了全国为期三天的暴动。国王心悸,对霍梅尼由拘捕改为了软禁。

1964年,巴列维给予了美国在伊朗军事人员外交豁免权,引起了民众不满。霍梅尼再次开喷,抨击国王“卖国”,与美国签署的是“投降协议”,霍梅尼不出意外地再次被捕。

哈梅内伊之后的伊朗最高领袖(拥兵数十万的伊朗国王)(9)

霍梅尼的做法受到了全国穆斯林的拥戴,如果处决霍梅尼,穆斯林必然会打击报复,伊朗将陷入内乱,巴列维的政策也就无法继续实行。伊朗总理曼苏尔,试图说服霍梅尼改变立场,被霍梅尼一顿痛斥。脸上无光的曼苏尔扇了霍梅尼的耳光,可他不知道,这一掌下去,相当于在打全国穆斯林的脸。仅仅两周后,曼苏尔就遇刺身亡,疑似宗教势力所为。

国王也怕了,招安招不来,杀又不敢杀,留又不能留,那就只能流放了。于是,巴列维派军机将霍梅尼送到了土耳其,想让他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同志自生自灭。

土耳其也是美国的小弟,不可能让霍梅尼长期逗留。霍梅尼又来到了伊拉克的什叶派聚居地,受到了当地人的尊崇。这回,逊尼派领袖、时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又坐不住了,要求霍梅尼离开。无奈,霍梅尼辗转来到了法国,法国总统就此事与巴列维商议,巴列维的意思是:霍梅尼回到中东肯定会继续捣乱,你们不要驱逐他,就让他在那待着吧。

哈梅内伊之后的伊朗最高领袖(拥兵数十万的伊朗国王)(10)

霍梅尼

于是霍梅尼就在法国住了下来,他对自己十多年的流亡经历,和各国现状进行了反思,整理出了一套全新的宗教治国理念。他将这些理念写入了《伊斯兰政府》一书,并出版发行。该书的传播非常广,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很多人伊朗人认为,因反抗国王而流亡在外的霍梅尼,是“能够拯救伊朗的人”。小资阶级把霍梅尼当作是传统价值和商业的保护者,因为他反对独裁。伊朗知识界把他当作具有战斗精神的民族主义者,城市工人也把霍梅尼,当作是实现社会公平、财富重新分配的希望。霍梅尼符合了伊朗各阶级对一个领袖人物的期许。

崇高的威望,加上信徒的不断造势,又使得霍梅尼在伊朗宗教阶层的地位,变得无法撼动。流亡期间,他不断改进,升华自己的理论,指导国内的教派人员,与倒行逆施的国王势力做斗争,一切的一切,为霍梅尼回国掌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哈梅内伊之后的伊朗最高领袖(拥兵数十万的伊朗国王)(11)

霍梅尼

伊斯兰革命

1977年10月,霍梅尼的儿子逝世,支持霍梅尼的激进派分子发动了反国王的游行示威。由于人们对巴列维国王的不满,数月后示威者的规模就达到了上千人。

1978年1月,数百名学生和伊斯兰领袖不满政府操纵言论,也加入到了游行示威的队伍。政府出动军队进行驱逐,数名学生丧生。很多穆斯林团体纪念遇难学生,再次与政府警察发生冲突,造成了几百人死亡(政府表示仅有10人丧生),于是,新一轮的示威活动在全国上演。到了1978年夏季,示威者已经以上万人的规模,示威活动维持了4个月。

8月,国王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选择了紧缩开支,工厂开始大面积裁员。再加上疑似萨瓦克所为的雷克斯剧院火灾,抗议的力度突然加速,示威者的规模发展到数十万人。10月,很多伊朗人开始认为,推翻国王是“可行”的,于是便发生了大规模的罢工行动,国家经济陷入停滞,各个产业全面停工,瘫痪的经济成为了压死国王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此背景下,宗教人士、自由党派人士、民族主义者和激进派游击队,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结成了反抗国王的统一战线,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

哈梅内伊之后的伊朗最高领袖(拥兵数十万的伊朗国王)(12)

12月,200万人聚集在德黑兰广场,要求罢免国王,迎回霍梅尼。算上全国各地的游行示威活动,示威者的规模已达到了600至900万人,超过了全国人口的10%,堪称“史上最大规模的示威活动”。国王先后向示威人群请求,“留在伊朗”和“暂时离开伊朗”,都不被允许。

1979年1月16日,国王离开伊朗,举国欢腾。两周后,霍梅尼返回德黑兰,受到了上百万人的夹道欢迎。此时的霍梅尼不单是革命领袖,还是民众心中“半神”一样的人物。

国王已经逃走,士兵们也逐渐倒戈,加入了霍梅尼的队伍。很快,游击队和倒戈军在巷战中,击败了忠于王室的部队,皇权崩塌。在举行了全民公投后,伊朗成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霍梅尼成为了最高领袖,这场反对巴列维王朝西方化,推行伊斯兰复兴的革命,被称为伊朗的伊斯兰革命。

哈梅内伊之后的伊朗最高领袖(拥兵数十万的伊朗国王)(13)

霍梅尼

巴列维的后台,美国又在做什么呢。原来,当时的美国刚刚退出越战,美国民众对战争很是反感,军队也不愿再次陷入战争泥潭。恰逢70年代苏攻美守,面对得到苏联支持的伊斯兰革命,美国也不好直接出兵干涉。

再者,伊斯兰革命进展过快。短短一年的时间,国王就众叛亲离,军队基本倒戈。巴列维时期发展的强大军队,一下成为了王朝的敌人,他们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不敢贸然出兵伊朗。

符合国情的才是好的

巴列维国王坚信他的“白色革命”能带领伊朗走向富强,但他没有意识到,过快的发展计划已经超出了国家的现实,破坏了国家的经济平衡。忽视穆斯林传统思想的西方化改革,又将他推向了伊朗人民的对立面。“白色革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发展,但并未惠及普通民众,也使得巴列维王朝难以避免的走向垮台。

哈梅内伊之后的伊朗最高领袖(拥兵数十万的伊朗国王)(14)

霍梅尼

霍梅尼上台后,伊朗又成为了宗教国家,逐渐与西方走向了对立。1980年,伊朗与伊拉克爆发了两伊战争,八年的持久战严重消耗了伊朗的国力,伊朗逐渐从发达国家的行列消失。加上遭受美国制裁,伊朗的经济陷入低谷。

令人意外的是,伊朗的民众普遍拥护目前的政权。伊朗也发生过游行示威,但与巴列维王朝时期的示威活动比,规模相当的小,伊朗政教合一的神权体制也没有受到威胁。

哈梅内伊之后的伊朗最高领袖(拥兵数十万的伊朗国王)(15)

巴列维王朝的富有,掩盖了很多伊朗民众的贫穷。现在的伊朗没有过大的贫富差距,民众虽不富裕,但也不像巴列维时期那样穷。大部分伊朗国民的伊斯兰教信仰,让他们对现在的国家体制,还是比较满意的。

不是说西方的就一定是好的,国家发展也不能单单只看经济指标。至少对伊朗而言,霍梅尼创立的治国体系,更符合民众的思想和意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