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男生被校园欺凌(四川籍学生说话常加一语气词)

不同地方的人说话时会带不同的口音,这个口音有时候就是一个语气词。

四川男生被校园欺凌(四川籍学生说话常加一语气词)(1)

据说上海人喜欢在一句话的末尾用上“呀”“喽”等语气词,像“是的呀”“对的啦”“不行的好伐”之类,比如你问一个上海人“这个东西怎么操作”,他可能就会回答“那我不晓得的喽”“就是这样的呀”。外地人听了会感觉他们在撒娇,其实并不是。

像湖北某些地方会在回应别人的时候用“唦”这个词。比如,两个好朋友在聊天,一个说“这个雪糕好好吃”,另一个就会说“唦”,意思是“真的吗”,但不含有质疑之意。另外,还有“找我唦”“快走唦”之类。

四川男生被校园欺凌(四川籍学生说话常加一语气词)(2)

今天听说四川人某些地方常常会在句尾加一个“哈”字。把东西给别人的时候就可以说“给你哈”,聊天时会随口一句“我没有别的意思哈”。

加了“哈”字后,说话人的语气似乎显得更加柔和、亲切了,情感也更充沛了,对方听起来也会觉得谈话的氛围比较轻松、随意。

我们来设置一个对话情境,假设领导通知我交一个文件,他分别说了“明天下午三点前要交”和“明天下午要交的哈”两句,我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

但是,如果是外地人听到某些语气词,他们不一定会有和当地人一样的感觉,甚至会觉得受到了冒犯,比如下面这件事情。

四川男生被校园欺凌(四川籍学生说话常加一语气词)(3)

四川某高校的一个学生没有转团组织关系,班上团支书让他快点转了。团支书应该就是四川本地人,跟同学说话时就用了“哈”这个字。

团支书说:“今天是周一,所以麻烦你尽快哈。”看对方没有回复,他又说:“这两天尽快联系,然后按照我在群里发的步骤转出哈。”

结果这个学生看到“哈”字就破防了,直接给团支书怼了回去,他说:请不要“哈”来“哈”去,干部就是干部,有本事跟老师说话也带个“哈”哈。

他生气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他是外地人,感觉不出“哈”字的潜在意味;二是他觉得团支书在以班干部的身份命令他,这让他不舒服,于是他便觉得“哈”字也很可恶了。

事情还没有完。

四川男生被校园欺凌(四川籍学生说话常加一语气词)(4)

他在朋友圈吐槽完后,便去群里找老师咨询团籍的问题。没想到老师说话也带了“哈”,老师说:“团籍可以咨询我哈。”

他只说了“好的”。他是此时对这个“哈”字不敏感了呢,还是不敢怼老师呢,不得而知。

四川男生被校园欺凌(四川籍学生说话常加一语气词)(5)

很多四川人一脸懵。各地网友们也大多觉得团支书和老师用“哈”字都没有问题,用了“哈”后显得更温柔,他们有时也会用。

四川男生被校园欺凌(四川籍学生说话常加一语气词)(6)

不过,也有一部分人不喜欢这个突然多出来的字。有的说看到“哈”会很有压力,因为它包含了叮嘱甚至催促的意思;有的说职场信息不能滥用“哈”“呀”之类的语气词,显得不够严肃。

其实,我们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个“哈”字并不是对谁都可以用的。

它好像多适用于平辈的同事、同学之间,好友之间,也可用于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而一般不能用于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等。那个突然破防的学生,可能就是感觉到了其中的奥妙。

这就是语言文字的奇妙之处吧,同一句话中的同一个词语,不同的人会体会出不同的意味。当然,有时候可能不只是“词语”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