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式的好父亲读后感(父亲教科书式的回答)

近日,被网上一段爆红的视频感动了。

郑州一位爸爸的女儿在学校被人欺负不愿回家,找到孩子的他,顿时火冒三丈。

“有啥给爸爸说,天塌了爸给你顶着!”

视频内的事情发生在郑州256路公交场站调度室内。

256公交车车司机张雨发现了在车上哭泣的女孩,“到了终点站,她也不下车。”

张雨说,“她哭着问我坐几路车能去更远的地方,我觉得不对劲,就把车门锁了,后来把她领到调度室。”随后联系了她的父亲。

女孩是班里的体育委员,因为听老师的话记录了不达标同学的名字,被人记恨辱骂,有人用qq聊天软件从9点多骂到了11点多。

更有甚者在操场上骂她,还堵(学校)大门,联系别的班孩子去堵截孩子骂她,孩子心里越想越委屈。

教科书式的好父亲读后感(父亲教科书式的回答)(1)

教科书式的好父亲读后感(父亲教科书式的回答)(2)

“犯错了,必须当面给人家解释,别人犯错,也必须给你道歉,孩子也不要记恨他,要感谢他,因为你在这件事情之后成长了。”

简单几句话,深入网友心:“爸是一片天”“父爱如山”“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

看了视频,有的网友发出了内心的感慨。

教科书式的好父亲读后感(父亲教科书式的回答)(3)

没有家长希望校园暴力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但当事情发生,除了一时的恼火和言语上给孩子撑腰,我们还要怎么做才得当合理?

一、平时充分的关爱和信任

日常充分的关爱是孩子对父母信任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前提。

学习固然重要,但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一切都是白搭,一时的伤害甚至会成为笼罩孩子一生的阴影。

《少年的你》中,女主角陈念,父母离异,母亲欠债躲债。

教科书式的好父亲读后感(父亲教科书式的回答)(4)

自己独自生活,母亲对自己不管不问,父亲自始至终没有参与到陈念的成长中。

陈念很争气,虽然家境贫寒,学习成绩却一直保持年级前几。

本来还有一个月就要顺利毕业的她,却因为同学“胡小蝶”的自杀案而被卷入了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受害者胡小蝶跳楼自杀之后,学校其他同学都像旁观者一般围在周围看热闹,只有陈念鼓起勇气为她披上了外衣,可为此,陈念却被这场欺凌的主导者,班里的霸头魏莱盯上了。

教科书式的好父亲读后感(父亲教科书式的回答)(5)

她先是上体育课时被同学拿球有意无意地砸来砸去,走路时被故意绊倒而摔下楼梯。

教科书式的好父亲读后感(父亲教科书式的回答)(6)

后是被魏莱一伙人守在家门口对其施暴,为了躲藏,她钻进了臭味熏天的垃圾桶里,哭都不敢出声。

教科书式的好父亲读后感(父亲教科书式的回答)(7)

甚至在放学的路上,被围堵剪头发、拍裸照。

而此时,正因为创业失败在外躲债的母亲,却在每次给陈念打电话的时候只会说:

“孩子,再忍忍高考过后就好了,你就长大成人了,我们的日子也就好过了。”

她一边把自己都不愿意面对的灾难,留给了自己女儿;一边鼓励女儿忍耐。

正是因为她毫无担当关爱的行为和错误的意识灌输,才导致了陈念万事忍为先的性格。

父母关爱的缺失导致了孩子在危险来临时束手无策,被困在黑暗的洞穴里束手无策,只得跌足陷落。

假如陈念的父母对她的生活多一点关心和爱,或许她就能早一些获得一片生机。

二、细心观察潜在信号

越早发现孩子被欺凌的信号,就是对孩子越大程度的保护。

被校园暴力的每一分每一秒,孩子都忍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

只有父母对校园中的暴力行为重视起来,有意识地关心孩子,关注这种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才能尽早地帮助孩子。

开学季,按说应该是各位父母欢呼雀跃的时候。

可一朋友却发起愁来:小儿子死活不想上学了。

结果,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原来,这孩子说话有些口吃,有几个同学总喜欢学他说话:

当他进教室时,他们笑:你、你、你、来、来啦。

当他数学考了一百时,他们起哄:了、了、了不、不起呀。

当不善运动的他跑步落后时,他们喊:跑、跑、跑得真、真慢、慢呀。

做得好也学,做得不好也学,怎样都要学。

他们越学,孩子越自卑,越自卑,就越不敢说话,简直是恶性循环。

如果不是朋友的一再逼问,孩子心里的委屈、难受还不知道要压抑多久。

其实,他是遭受了很多孩子都会遇到的隐形霸凌。

不是只有对孩子造成身体伤害的殴打、推搡才叫霸凌,才值得被重视。

教科书式的好父亲读后感(父亲教科书式的回答)(8)

开恶意玩笑、孤立、散播谣言、起绰号、讥讽等隐形霸凌,同样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这种伤害不是身体上的疼痛,而是给孩子造成了心理阴影和创伤。

父母的多一分细心,就能让孩子多一分幸福的保障。

很多时候孩子郁郁寡欢的状态、对上学的突然排斥、破损的书本、衣服上的污痕、零花钱的频繁索要都有可能暗示着孩子被霸凌。

这时,请家长一定要注意,试着询问,给孩子底气和信心说出实话。

三、预先的自我安全教育

最好的校园霸凌解决办法是提前的安全教育,可以给孩子面对危险的智慧和勇气。

不霸凌,也绝不被霸凌。

娟娟是朋友家的女儿,今年上小学。

因为从小爸妈就很注意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上下学即使没有父母接也从来不会自己一个人走,而是和好朋友结伴而行,很好地降低了被别人抓住落单机会的风险。

有一次邻班小恶霸的在放学路上拦着娟娟和她索要保护费,她在判断自己在体力上的悬殊之后,先是给了小恶霸自己的零花钱,避免了自己受到身体上的伤害,在回家之后第一时间告诉了父母。

朋友当即打电话与班主任沟通,及时地通过多方沟通解决问题。

小恶霸认识到了错误,错误的苗头被遏制住,同时也向娟娟赔礼道歉。

这件事很快得到了平息,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启示。

比如:提前培养孩子的规避危险意识、熟悉求助方式、有方法的反抗等等。

这些都在某些程度上促进了问题的解决,把孩子受到伤害的风险降到最低。

四、理智恰当的解决

横冲直撞地宣泄怒火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理智、得当、及时的介入才是。

还记得之前发生的一起校园持刀事件。

实验小学的女孩周三在学校与同学叶某发生口角时被打致眼部疼,女孩的父亲觉得对方致歉诚意不够,心生怨气,决定为女儿“报仇”。

就在这一天,他拿起水果刀,进了校园,叫走了那个男孩,在厕所里将他捅死。

这件事处理的方式很糟糕,女孩在学校虽然以后不再有人欺负,但也不再有人搭理,会逐渐变得孤僻又自卑。

而且女孩爸爸以后的一生被毁了。

显然女孩爸爸这里的过激“撑腰”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化矛盾,让事情变得更糟。

相反,最合理的方式是先安定孩子情绪,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错”,给予他信心。

然后冷静地了解情况,留下证据,先向校方反映寻求解决方案,若校方无法解决,诉诸法律、报警都可以。

弗洛伊德的童年阴影理论认为,一个人的童年创伤经历对一生都有重要影响。

这样的伤害,就像是孩子心上的伤口,虽然会愈合,但伤疤却一直会在,不经意间就会隐隐作痛。

教科书式的好父亲读后感(父亲教科书式的回答)(9)

做为父母,为了防止这样的伤害发生,应防患于未然,教孩子学会识别、应对隐形霸凌 。

而当伤害已发生时,父母要勇敢地站出来,和孩子一起面对。

因为,比霸凌更可怕的,是孩子的背后,没有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